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苏轼文艺思想的庄学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苏轼文艺思想的渊源问题上,庄子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具体说有四个方面的表现:1、受庄子“心斋”“坐忘”说的影响,苏轼注重艺术创作过程中审美心胸的培养;2、在庄子“法天”、“贵真”思想的启发下.苏轼创建了“文理自然”的创作风格论;3、受庄子技道并进思想的影响,苏轼非常重视艺术创作技巧规律的训练和探讨;4、受庄学言意观的启示,苏轼在形神问题上,不仅追求“传神达意”,还追求形象之外的无穷意蕴。  相似文献   

2.
在“言”与“意”之间──评阮忠的《庄子创作论》戴学青庄子的思想与文章在思想史与文学史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惜历来研究庄子的书与文大都从哲学的角度阐释在于的思想──“意”,而相对忽视了从文学的角度分析他的语言表达形式──“言”,这也许是“以其人之道还...  相似文献   

3.
鲁迅曾说:“五四”时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而这是与周氏兄弟的贡献分不开的。郁达夫曾评价说:“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周作人两人的为最丰富最伟大。”可以说周氏兄弟是我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和奠基者,虽两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散文创作道路:鲁迅将随笔散文发展成匕首与投抢的杂文,并逐渐形成文学领域中的新体裁;周作人则把随笔散文发展成平和冲淡的小品散文,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五四”时期,周作人不仅在文学理论上大力提倡创作“美文”,而且在实践上身体力行,致力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从“五四”前后…  相似文献   

4.
邹小千 《语文知识》2014,(12):84-85
《庖丁解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里的一篇著名散文。赏析庄子的这篇散文,一定要抓住他灌注其中的哲理性和文学性,只有这样,才能说是赏析到位。笔者在此试着解读一番。 众所周知,庄子吸收神话创作的精髓,大量采用和虚构寓言故事,将之作为阐发其哲学观点的论据,这些寓言故事又常常以人物间问答的方式出现。由于庄子写作“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因此故事人物的描写极为生动形象,如《逍遥游》中的许由敝屣功名的形象、《人间世》中楚狂接舆的形象、《养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等。  相似文献   

5.
刘熙载的散文理论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特质论”,探讨散文的内实;二是“创作论”,这是其文论的重点,论述散文的写作;三是“品评论”,阐明散文的批评。刘氏“文论”为中国散文理论体系的当代建构提供了借镜。尤其是其中主“情”尚“意”、讲“法”论“辞”、追求“雄而逸”之美等凸出汉语散文特征的论述,更是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6.
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出处]《庄子·养生主》(句意)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没有止境的。【应用)现代作家巴金,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不仅着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中篇小说《意园》等,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散文、翻译创作小说和文学回忆录。这名中国文坛巨匠,在87岁高龄时,表示自己“仍在思考,仍在探索,仍在追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巴金毕生探索追求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10.三过其门而不入。(出处)《孟子·离姿下》咱意)夏禹治水的时候.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  相似文献   

7.
古人是十分重视文章的立意的。庄子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清代王夫之更是把文章的“意”比作三军之统帅,说没有主题的文章就如没有主帅的“乌合之众”,这充分说明了文章的“意”对一篇文章所起的统领全文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 先秦是我国古代寓言创作的黄金岁月。这个时期的寓言是诸子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诸子散文最有文学色彩的因素。除了语录体的《论语》、《老子》外,诸子作品中都保存了大量的寓言。庄子乃是“诸子之冠”,是创作寓言的大师。他自称其文“寓言十九”,《史记》也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正是这些寓  相似文献   

9.
《庄子&#183;知北游》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在庄子看来,所有的一切皆在于“道”,“道”是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源。老子把“道”比作天地万物的母亲,有时也称它为“玄牝”。朱子曰:“玄,妙也。牝是有所爱而能生物者也。”  相似文献   

10.
余光中力图改变散文创作的固有模式,用新观念大气魄重铸散文之魂,以超越“五四”散文的强烈主体精神开启了中国散文的“重工业”时代。他的散文“重工业”说明确提出了现代散文发展的新目标。格局的宏阔性是他理想的“重工业”散文鲜明的形态特征,而品格的诗性是理想的“重工业”散文鲜明的内在特质。理解其散文“重工业”说的审美内涵,正可以从“扩大格局,加强感性”两个方面着眼。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言意”之说与索绪尔的“能指、所指”之说同是与语言相关,现在作为二者之外的言说者对其思想进行比较,虽然对其思想本身并无复加,但是通过比较,或许能对其有一个思路上的澄清。 首先,从我们的研究角度来看二者的思想,庄子的“言意”说应该说是一种体悟,而索绪尔的“能指、所指”则应为一种研究。 正如一般所认为的,西方人尚理智,而中国人尚体悟。就“言”和“意”的关系而论,《庄子》诸篇并没有详细展开,而是在某些篇目中在论及其他时略带提及,如在《天道》篇中,主要论及的是天道及其与人道的关系,只是在文章将尽结尾…  相似文献   

12.
庄子散文具有强烈的异质文化对话属性、寓言书写的语言强可释性、修辞方式的隐喻化,这使其获得教材身份后的教学难度陡增。庄子散文“如何教”,是一个严肃且迫切的教学课题。回归具体篇目,根据其文本体式,以接续、化合、发散策略干预庄子散文教学,亦不失为拓进教学的通幽曲径。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三玄”之一,《庄子》是魏晋思想家表达思想的核心载体之一。玄学家向郭与高僧支遁对《逍遥游》都有所言说。将两家学说加以勘会,亦可见出当时思想界的一点消息:格义、反向格义及隐性反向格义并行,般若学与玄学之间既有濡化又有对立。支遁逍遥义的立说关键在于以“至足”超越“自足”,其即色游玄论便由佛家的般若空义贯通了道家的逍遥义,可视为引内典注《庄子》的反向格义。向郭玄冥说及入世出世之辨与般若思想相合,可视为隐性反向格义的结果。道林与向郭同以玄为境,然支遁由缘起性空而游玄,向郭由独化实有而玄冥,其精神境界虽同号之为“玄”,其通达玄境的进路却大相径庭。两种进路之异,一言以蔽之,为“自尔”与“不自”的对立,或曰,自然与缘起的对立。  相似文献   

14.
庄子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清代王夫之也将“意”(即文章的主题)比喻为三军的统帅。决定文章优劣和品位的最重要因素是立意。立意就是开宗明义.或者卒章显志,确立文章的主题.揭示中心思想或者观点。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散文无论在创作风格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深受《庄子》影响。苏轼的散文构思奇特新颖,使作品呈现出《庄子》般的奇诡恣肆、幻化多变的创作风格,主要表现在想象力的丰富超然和说理方法的新奇独特。在思想内容上,苏轼的散文大多表现出了一种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这与庄子的脱弃一切物累,超然物外的哲学思想对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庄子散文是庄子哲学思想最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庄子的哲学使得人类的主观思维能够超越于现实世界之上,俯视整个宇宙的变化,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发展变化都包抱在自已的思想体系之内,处处闪烁着主观思辨的光彩,从而使“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创造出“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的一次散文创作的高峰.  相似文献   

17.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亦是庄子散文的代表作。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空、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所谓“逍遥游”就是无拘无束地绝对自由地活动。我认为,庄子的思想基本上是消极的,他的政治主张一般说来也是反动的,但是《庄子》散文作为文学作品却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庄子》散文一般都想象丰富,宏放雄肆,壮丽瑰玮,有很浓厚的文学意味。《逍遥游》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首先,《逍遥游》在构思…  相似文献   

18.
孙鸿 《安康学院学报》1999,11(2):31-36,7
《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杰出的代表作。自古论庄者多从文学及哲学两方面探讨,而论庄散文者多着眼于《庄子》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很少注意其现实主义精神。本文从《庄子》的现实主义内容、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及其批判现实的根源三方面研讨《庄子》散文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9.
庄子之文,不拘一格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理念完全不同的哲学精神,一种与诸子散文迥然不同的行文风格。作为表达庄子思想核心──绝对自由精神的《逍遥游》,笔法上具有“汪洋自恣以适己”①的特点,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②的强烈印象。其神思,如龙翔云中,灵动飞异;其行文,如风行水上,飘逸洒脱。清代林云铭评《逍遥游》笔法云:“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氵蒙,往反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③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  相似文献   

20.
散文笔法的营构其法不一,因意设定,因文而定。散文的“散”本质是自由,是无规矩,是不拘一格。但光“散”不成文,还得讲究“凝”的笔法。优秀的散文作品本身就是“散”与“凝”的辩证统一体。散文写作必须辩证地明了两点:其一,文无定法是散文写作铁的规律。散文写作的任何笔法,都不应当成为僵死的规范。其二,散文写作还是有一定的笔法路数可循的,因为散文写作并不就是一种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做法。我们常说散文写作不仰仗技巧,但这并不等于说就不需要技巧。无法不成文。“法”是不可缺少的,“法”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探讨两种散文艺术表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