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云 《河北广播》2009,(5):78-79
人物专访,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人物专访可以说是“眼睛的采访”、“耳朵的采访”、“口舌的采访”、“心灵的采访”,这看似简单的“看、听、问、感”大有学问,笔者依据自己肤浅的实践,试就人物专访的采访技巧提出以下看法,供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人物专访,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人物专访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采访者与被采访者面对面的交流增强了解读人物的贴近性,同时也赋予了采访者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与写作的灵活性。有人说人物专访是“眼睛的采访”、“耳朵的采访”、“口舌的采访”“心灵的采访”,因为采访要用口舌去问,眼睛去看,耳朵去听,心灵去感受。而这看似简单的“看、听、问、感”却是大有学问,笔者依据自己肤浅的采访经验,试就人物专访的采访技巧提出以下建议,供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丁莉 《视听界》2000,(2):36-36
人物专访,顾名思义,是对某一人物或人物的某一方面进行专门的采访和介绍。它和一般意义上的人物通讯有较多的共同点,但它比起新闻来能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新闻人物;写作上较通讯更为灵活、自由,因此近年来受到各类报刊的重视,同时也受到读者的欢迎。在长期的采编实践中,如何针对广播电视报的特点采写人物专访,我的体会是: 一、专访要“专”自1983年开始,江苏广播电视报开辟“本报专访”  相似文献   

4.
葛蕾 《东南传播》2013,(6):70-71
电视人物专访按照主题可以分为个性类人物专访、话题类人物专访以及事件类人物专访三种类型。其中事件类人物专访是指针对某一时间段发生的某个新闻事件,为了了解事件的深层原因、还原新闻真相,主持人对当事人或其他相关者进行采访的一种节目类型。事件类人物专访与调查性电视节目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侧重的是通过对人的采访来还原事件的本质。为做好事件类人物专访,笔者从选题、采访对象、主持人的采访水准以及场景布置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报刊上发表的人物专访,经常写有:“某某某操着浓重的地方口音”,这已经是几十年一贯制了。突出被采访人物的地方口音,似乎成了描述人物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6.
人物专访是一种以交谈和问答的方式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人物专访与其他报道类文体不同之处在于一个“专”字上。它是记者事先带着一个比较明确的、专门的目的,对有关人物进行的专门采访,对采访对象的谈话加以实录,穿插一些现场实况和背景材料写成的。那么怎样写好人物专访?第一、明确目的选好专题。专访是对某一个人物或几个人物的专门访问,所以人们通常习惯又将它称为人物专访。它与人物通讯不同。人物通讯的报道对象是新闻人物,而人物专访虽然是对人物的访问,但它并非专门报道人物本身。一般来说,它是通过对人物的专访,或报道某一人物,或…  相似文献   

7.
人物专访,这是近几年在报纸上出现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由于它形式独特,内容新颖,题材广泛,特别是富有文艺色彩,颇受读者欢迎。人物专访在写作时,要突出一个“访”字。这就要求作者,一要熟悉所访的人物,二要眞实地描述采访人物时的现场情景。要写出一篇出色的人物专访,作者在采访前,必须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段,掌握采访对象的有关资料,熟悉采访对象的情况,有没有这道准备工作,效果大不一样。 1983年春,上海著名歌唱家钱曼华到徐州献技,我想趁机写一篇人物专访。可事先當沒能掌握钱曼华的有关材料,对她的简历、演唱特色、表演风  相似文献   

8.
试论专访     
近年来,“专访”这类体裁的稿件已遍及各报刊,成为新闻宣传的一支轻骑兵。专访是对人的访问,即便是采写一项工程、一个科研新成果,也是通过对人物的访问来进行的。因此,本文所谈的“专访”,是指人物专访,而目前报刊发表的一些事件性专访、问题性专访,亦可包括在人物专访之内,故不再另加论述。 “专访”这种形式的出现和发展,给各个报刊增添了新貌,同时也为人物新闻写作,开辟了一条新的  相似文献   

9.
电视新闻进行人物专访是以一种交流问答的方式对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的采访,采访目的较为明确,通过屏幕传达信息的同时还能传达被采访者的形象,有些人物专访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节目形式如《鲁豫有约》《人物专访》《面对面》等,但是这些采访的形式就显得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10.
竺大文 《新闻实践》2004,(11):52-53
文章的起与结,是文章的关键所在。就人物采访的"起"而言,实际上又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采访中的开始,一是具体文章的开始。 近年来,笔者采访了一些文化人物,他们往往因事务繁忙,只能腾出不多的时间来接受记者的专访,这就特别需要记者在采  相似文献   

11.
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岂止是读书需要"源头活水",在常见的人物专访报道中,记者的采访提问同样也需要"源头活水"。人物专访比常见的新闻报道要详细生动,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记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在人物专访中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需要掌握一定的采访技巧。提前制作采访预案,围绕主题设计问题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常见的人物专访报道,记者要围绕主题精心设计问题,拟订采访提纲,制作采访预案。对于采访一些知名的公众人物,记者在事先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对  相似文献   

12.
人物专访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近几年来,不少报纸都开辟了“专访”栏目,可见对这一新闻体裁的重视。所谓人物专访,就是作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对事先选定的采访对象进行专题性访问的纪实。专访中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广大读者较关心的问题,专访的对象应该是有一定知明度人。人民日报女记者柏生以写专访著称,她在谈专访写作的体会时说:“从写作角度来看,专访比一般意义上的通讯更自由,它可以象写消息那样简洁明快地表述:可以借用散文、随笔的语言和特点叙事、议论、描写、抒情;也可以采用谈话的形式进行专题记述。所以说,专访不仅内容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3.
她的采访对象多是文艺界大师、学者、专家,她的采访对象令多少记 者可望不可及,巴金、冰心、季羡林、臧克家、丁聪、马季……在她面前,时而 放声大笑,时而凝神沉思,敞开心扉、倾吐心声。她的人物专访见报后,好评 如潮,同时也成为报纸、电视台争相采访的明星。但是,如果以为她是某名 牌媒体的大记者,就大错特错了,这个与大师对话、与媒体“亲密接触”的人,今年只有13岁,她,就是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一年级的张苗同学。采访秘 张苗最近一次作为记者在媒体露面,是中央电视台的“夕阳红”节 目,荧屏里的她,活泼可爱、大方利落,…  相似文献   

14.
崔云 《传媒》2015,(4):53-54
在采访过程中,对人物的专访常常是“重头戏”.让采访对象放松、自如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是关乎采访真实性及可读性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笔者认为,在采访过程中,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才能保证人物采访的成功. 做好访前准备 “每一次采访之前都要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意大利著名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如是说.因此,人物专访之前,要做足准备工作,包括对被采访者从事工作的专业知识进行了解,避免采访时问一些外行话.  相似文献   

15.
人物专访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近几年来,报刊上经常发表人物专访,有的报纸还开辟了“专访”、“本报专访”等专栏,刊登较多的人物专访,使这一新闻体裁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面对采访人物如何获取自己想知又未知的信息,就需要在采访中运用一定的技巧。而人物专访,又是新闻采访中最见功力的形态,它记录的是记者与被访者面对面的对话过程,善用采访技巧的记者可以把一次人物专访做得水到渠成。面对不同的被访者,采访技巧仍然千差万别。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分析记者如何在做人物专访的节目中掌握主动权。  相似文献   

17.
问题  李艳 《现代传播》2006,(4):154-156
《大家》是一档周播的长篇人物专访栏目,2003年5月18日在央视十套开播,2005年9月13日又成为央视一套晚间黄金时段主打栏目。开播三年来,《大家》始终秉承这样一种理念:抢救性采访那些影响了历史进程、推动了社会进步的各领域“大家”,不仅为了记录他们风雨浮沉的人生,更为了探寻支撑他们上下求索的精神力量,与观众一起感悟“大家”的精神境界、分享“大家”的人生智慧。良好的观众口碑,表明《大家》栏目在人物选取、表现形式、价值定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首先,从采访对象看,高度决定价值。《大家》栏目选取的是我国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  相似文献   

18.
唯一一位演艺家荣获“中国杰出网络人物”称号作为“侯派相声”的中坚人物 ,让相声之火传递下去 ,是姜昆义不容辞的责任。1998年年底 ,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姜昆在辞去行政职务后 ,联络了一些有识之士 ,让中国相声上网了 ,时间是1999年1月15日。姜昆让相声上网 ,面对全世界的网民 ,不能不说是一件具有战略眼光的事。姜昆的网站不但“网上播相声”、“网上学相声”等版块越办越好 ,“中国名人聊天室”、“中国笑星”、“中国名人网”更是红红火火。从相声演员到网络服务商 ,姜昆走的是一条“曲线救‘笑’”的道路。2000年1月1…  相似文献   

19.
人物专访是指对采访对象进行专题性访问的纪实性的一种报道,是读者比较喜欢也容易接受的报道形式。现在各地市级报纸都有专栏来刊发人物专访稿件,其目的是为了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吸引读者的眼球,提升报纸的魅力,也是为了突出人物专访在报纸组成中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我们采写记者要提高自身能力,提升业务水平。本文通过四方面来分析如何进行人物专访。  相似文献   

20.
从事新闻采访虽然要掌握“望”“闻”等本领。但是否善问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不仅参加记者招待会和进行人物专访需要善问,即使日常的一般采访往往也离不开提问。只有通过提问,有时才能挖掘出新闻现象背后的东西和采访对象的思想活动等。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说得好:“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