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生》2005,(11):30-30
普天下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让自己“省心”。希望孩子能“吃得开”、“玩得转”,并能得到他人的欢迎与尊重。自动自发的孩子就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具有高度的自觉意识。总在不经意问给父母制造种种惊喜,而在生活中,也是招人爱、惹人疼,常常被别的父母视为自己孩子的榜样。  相似文献   

2.
教育不单单是学校和教师的事,而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 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接受。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对孩子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常常在无意之间注入孩子的脑海,并影响孩子的一生。那么是否所有家长都认识到这一点,并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充分地了解、尊重自己的孩子,使孩子从小就懂得自信而不自负、自强而不自傲、自立而不自私呢?我们来听听傅老师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教育孩子应当从尊重孩子开始,尊重孩子就是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进入中年级以后,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辨别力在不断增强,他们往往不愿意再无条件地顺从家长的安排,两代人之间就会有冲突、有鸿沟。如何沟通,这是我们特别关注的。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并且能平等地与孩子交换意见,即使孩子做出了在大人看来不可容忍的事情,也应该心平气和地去认真了解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努力地去理解孩子……一、多样沟通方式让孩子信任当父母发现孩子有烦恼或郁闷时,应该耐心地聆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真实的、细微的想法,并进行恰当的鼓励,使孩子克服自卑,看到希望,增添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产生"我能行"的良好感觉,满怀信心地向前走。  相似文献   

4.
夸美纽斯指出:“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尊敬孩子,”人性之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得到赏识。我们必须真正从讲台上走下来,尊重孩子的意愿,满足孩子的需要,满足他们需要被尊重的心理和渴望成功的梦想。作为教师,我们应尊重孩子的差异性、独紫性、自主性,从而耐心地倾听,由衷地赞赏,热忱地鼓励,让孩子在向往中学习,在学习中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5.
面对千差万别的孩子 ,该怎样进行家庭教育呢 ?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才能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 ,这就需要拥有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沟通。要想走进孩子的心灵 ,就要靠沟通。今天的孩子是中国第一批在电视机和电脑前长大的孩子。虽然住房的空间越来越大 ,但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慢慢地 ,孩子向父母关闭了心灵的大门 ,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与成人沟通 ,是今天的孩子 ,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精神需要。他们从小生长在“成人世界”里 ,是家庭的“个体户” ,他们渴望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 ,更渴望与父母沟通 ,与…  相似文献   

6.
在家庭教育越来越被关注的今天,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已成为很多年轻父母的共识。作为育人成才的教师,对待我们的学生也应像对待孩子一样,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力给学生一个安全、民主的课堂,让学生体味尊严;给学生一个开放、宽容的舞台,让学生品味成功。  相似文献   

7.
钱国宏 《留学生》2011,(10):57-57
中国古话云:“人前教子,背后教妻。”而在瑞典,教子观念恰与中国相反:人前不教子!这种教子理念体现了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尊重! 在瑞典人眼中,再小的孩子也是生命,父母从孩子降生那天起,就要对这个生命尊重。他们认为,孩子作为生命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任何人包括父母都无权违背孩子的意愿、抹杀孩子的个性。  相似文献   

8.
孩子,尤其是幼小的孩子是需要依靠父母来塑造的,这毋庸置疑。但塑造必须根据被塑造“材料”的特性,必须了解孩子的童心。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塑造孩子又怎么能取得预期的成效呢?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之所以在满腔热情地塑造自己孩子的未来时常常表现出某种疑虑、担忧甚至无措,溯其源,就在于父母本身存在着与童心世界相隔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9.
父母与孩子互不理解、难以沟通;孩子反感父母,不尊重父母;父母对孩子无计可施,觉得孩子太难管。凡此种种,主要原因是家长不懂家教艺术,步入了家教误区。补偿心理:有的家长认为,现在条件好了,我们应该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让孩子受最好的教育。在生活上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学习也安排的满满  相似文献   

10.
1.家长要给孩子说话的时间,学会倾听。作为父母,应该学会理解和体谅孩子,尊重他们,给他们诉说内心想法的时间。而现实生活中,孩子兴冲冲地想跟父母说什么,父母却总是忙着自己的事情;或者听到孩子说自己的困惑,父母总是回避;或者孩子倾诉着自己的委屈,父母总是不理解……  相似文献   

11.
自信,是许多情商能力的根基。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觉得孩子没自信,也不够坚强独立?父母往往不懂尊重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从出生起,父母就该把孩子视为另一独立个体。在和孩子说话时,尊重孩子的父母会认真倾听,不随意斥责。研究显示,被父母尊重的孩子,更乐于合作,对人友善,懂礼貌,也更能独立。  相似文献   

12.
丁亦敏 《现代教学》2008,(10):78-79
《窗边的小豆豆》是一本被奉为教育经典,入选9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切实关注小学生教育和心理的小说。书中巴学园小林宗作校长的教育方针与其实际教学方式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去体会、学习。让我们在“倾听、尊重、鼓励、自由”中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去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宁波读者小田来电问:“我们发现孩子对人对事缺乏感恩的心,似乎什么都是父母应该做的。我们应该怎样教育他理解父母,理解他人,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父母、对待他人和社会呢?”主持:“感恩”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学会尊重他人。下面,我们看看杭州市的部分家长是怎么做的吧。  相似文献   

14.
爱与被爱     
我们在幼儿园、中小学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只要求父母关心、爱护、理解自己,而不想也不会去关心和爱护自己的父母。这是个令父母伤心、让社会担忧的问题。 把一个孩子抚育成人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母亲要把自身之物给予正在体内成长的胚胎,之后是营养、乳汁、体温、关怀……对于孩子来说,母亲就是温暖,就是食物,就是安全和愉悦。孩子的弱小无助和母亲全身心的照顾和保护,使孩子感受到的几乎全是“我被爱”、“我被照顾”。随着孩子一天天成长,许多父母和孩子都  相似文献   

15.
据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最新研究发现,在现今10—18周岁孩子的家长中约有3/4的父母仍有翻看自己孩子日记或信件等侵犯孩子权利的行为。父母声称是出于关心、爱护孩子,想从中了解孩子存在的问题才这么做的,而39.9%的初中生对家长的这一行为表示气愤和反感。如果我们把日记比作心中一个圣洁的自由空间,那偷看日记的人就是贸然闯入者。当这闯入者是你应该尊敬的人,而这个人又是为了爱你,保护你,才宁愿担着冒犯你的风险而闯入,你该怎么办?首先,要讲究策略,有理有节有礼。因为偏激的方式不仅会激化亲情间的矛盾,而且从另一面证明自己的“孩子气”,让父母无法尊重理解和信任你;其次,要加强与父母的主动沟通,让父母了解自己,父母也就不再贸然探秘,同时他们会为你心灵的成熟而欣慰。要知道,父母的爱,虽然有时我们不能理解,但它仍然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倾心姐姐  相似文献   

16.
现在,有些年轻的父母是不知道“率子待客大有裨益”的。比如说,当有陌生的客人来到家里,孩子往往会感到好奇、新鲜,会目不转睛地用眼光打量着对方,还会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会饶有兴味地倾听父母与客人的交谈,有时还要插进来发表自己的议论——这些都属于正常的心理表现,但往往被父母一顿训斥:“不要‘人来疯’!大人说话,小孩不要插嘴!去!去!去!到外面玩去!”殊不知,这种“客来逐子”的做法只会使孩子小嘴一噘,或做个鬼脸跑开;说待重一点,还刺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打击了孩子求知的积极性。其实,家中来了客人,对主人来说是个极好的教子机会,不仅应该让孩子在场,而且还应该让孩子也一起参与接待。此举好处甚多。一则可以让孩子学习文明礼貌、风度涵养,进行待人接物、应对的训练;二则可让孩子接触社会上各种人物,从而达到丰富阅  相似文献   

17.
常听到年轻的父母们说:孩子是我们的,只有我们才可以拥有他;我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天地也管不着。 可是,年轻的父母们,我却要说:请尊重一点孩子吧!他有自己的大脑,有自己的意愿。任何武断地哄、吓、打、骂都左右不了他的大脑,强迫不了他的意愿。即使有时会“唯命是  相似文献   

18.
王瑶 《宁夏教育》2014,(3):78-78
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比任何“专家”都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而做父母的首先就要接纳自己的孩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犯错误是难免的,父母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需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允许他缓解自身的压力,  相似文献   

19.
少年期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少年反抗期”或“第二反抗期”。这个时期的孩子 ,伴随着生理上的变化 ,逐渐产生“成人感” ,自我意识明显增强 ,情绪表现出“闭锁性”和不稳定性 ,性意识逐步觉醒 ,心理矛盾增多 ,常对父母持反抗态度。可以说 ,少年期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 ,是从未成熟走向成熟、从未定型走向定型的“反抗期”。这要求家长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少年“反抗期”。一、了解孩子 ,尊重孩子 ,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是理解的前提 ,是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少年期的孩子 ,学习活动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书本知识的学习…  相似文献   

20.
《家庭教育》2005,(6A):48-48
1.充足的爱。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爱他。2.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每个孩子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重视。3.不要忘了给自己留下一点休息时间。4.合理的管束。告诉孩子行为的标准,父母在管束孩子时要保持一致。5.倾听孩子的心声。6把自己的价值观告诉孩子。当然,在这方面,身教胜于言传。7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表明我们信任和尊重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