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孔雀东南飞》是汉代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全诗共达一千七百多字,属"杂曲歌辞",最早见于陈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作者为"无名氏",郭茂倩《乐府诗集》载此于"杂曲歌辞",合题为《焦仲卿妻》,后人一般以该诗第一句"孔雀东南飞"起兴趣题。《孔雀东南飞》运用了很高的艺术手段,  相似文献   

2.
马慧芳 《现代语文》2006,(1):110-110
《孔雀东南飞》是占乐府名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以其艺术上的成就和思想的教育意义,被高中语文新旧教材都收入。尽管教材几度重新编订修改,但本人对这篇课文的一些词句注释始终存在疑惑,所以希望在此与大家共享商榷。  相似文献   

3.
《木兰诗》是中国古代乐府民歌的瑰宝,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木兰诗》最早于1905年被选入初等小学教材《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九册,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此后,《木兰诗》一直被频繁地选入国文教科书。"教学点就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理解预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聚合物。这种聚合物既是教学目标的物化形态,又是学习流程的集中体现。"(魏本亚:《语文教学点:课堂教学的基础》,《语文建设》,2016年第5期。)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木兰诗》从最早进入语文教材到现今.  相似文献   

4.
一、意图及切入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是我国古代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乐府双璧”。诗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多年,立下战功却拒绝接受封赏,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5.
作为“乐府双璧”之一,古诗《孔雀东南飞》为世人展示了一场追求婚姻自由而不能得到的爱情悲剧,表现了个人情感与封建伦理道德之间的冲突。通过探讨《孔雀东南飞》的文化内涵,来揭示封建伦理道德本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讲解与北朝《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的南朝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时,不论是备课前还是上课后,始终有几个疑点在脑海中回旋,一是兰芝从初来到驱遣,小姑的年龄问题;二是兰芝被遣回家后,先后到底有几家来提亲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韦远信 《中学文科》2008,(6):155-156
《孔雀东南飞》这首著名的乐府叙事长诗,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徐陵编写的《玉台新咏》,此诗总共三百五十五旬,一千七百六十五字。由于此诗和古代的《诗经》一样都没有题目,所以后来人们习惯于用诗的第一句作篇名,题为《孔雀东南飞》。  相似文献   

8.
胡萍 《教育文汇》2004,(2):35-37
汉魏乐府中有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开头的《焦仲卿妻》诗,写的是焦仲卿与刘兰芝夫妇殉情化鸟的悲剧故事,凄婉感人,“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它最早见于南朝陈徐陵(公元507—583年)选辑的《玉台新咏》,题作《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宋人郭茂  相似文献   

9.
《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目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这里沿用后人常用的题目,全诗共357句,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代表了汉代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的成就,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重要标志。它和北朝民歌《木兰辞》并成为“乐府双璧”。  相似文献   

10.
张志国 《阅读与鉴赏》2010,(4):40-40,34
《木兰诗》是一篇优秀的充满传奇色彩的叙事诗,是北朝时北方乐府民歌杰出的代表作,它和汉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的“双璧”。  相似文献   

11.
被称为“乐府双璧”的《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描写了两种不同的“战争”形式:《木兰辞》表面上看是保家卫国的一场正义战争,实际上更像是女权主义者对男权社会的一场挑战;  相似文献   

12.
从古至今,文学中的爱情题材经久不衰,成为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在不计其数的爱情作品中,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悲剧与喜剧。汉末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元代杂剧《西厢记》便是其中两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陌上桑》《羽林郎》《孔雀东南飞》三首具有代表性的乐府诗歌,以文史的视角挖掘汉代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本文将从文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史料,从纺织业、商业、饮食这三个角度加以分析研究,通过纺织品布料与纹样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饮食水平的提高这三个方面,最终得出汉代经济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邵兴兰 《学周刊C版》2010,(5):193-193
《孔雀东南飞》这首诗始见于徐陵《玉台新咏》,作者无名氏。《乐府诗集》著录于《杂曲歌辞》,题作《焦仲卿妻》。后世常取诗的首句,题作《孔雀东南飞》,意为孔雀向东南飞去,但因留念配偶而徘徊顾盼,蕴含了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悲剧。这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首杰出的长篇民间叙事诗,叙述了仲卿与兰芝情深意笃,但不为焦母所容,被迫离异。兰芝的哥哥逼其改嫁,夫妻双双殉情而死。作者热情地赞扬了他们的反抗精神,强烈地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罪恶。要准确的解读全文,需阐释清楚以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称为“乐府双璧”。本诗的语言虽然接近汉末到六朝时期的民间语言,比较通俗易懂,但其中有的词语的用法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16.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是一首典型的五言叙事诗,使用了2,3节奏形式,结构整齐,乐感明显,读来朗朗上口。诗中“奄奄”、“寂寂”等叠词的使用是汉语诗歌常用的一种表达手段,以增强诗歌的意境和节奏感。在翻译之前把握原文的这些特点有助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相宜的表达手段和策略,从而使译文在最大程度上契合原文在视觉和情感上对读者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朱少山 《学语文》2007,(5):36-36
《从军行》原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乐府诗集》卷三十二),内容多叙军旅战争之事。王昌龄《从军·其四》(见卷首)正是作者借乐府古题而写现实生活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相结合,产生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并非从属于原文,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强调译者主体性。《孔雀东南飞》作为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辞》合称为“乐府双璧”,蕴含了丰富的女性主义意识。本文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出发对《孔雀东南飞》的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在译文中的运用及其效果,展现了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在中国古代诗歌外译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晋人创作的《孔雀东南飞》是著名的乐府诗篇,脍炙人口,流传千古,亦有多家注解。不过,有的注本对文中的某些词语不甚了解,从而致误。选择其中一则以就正于方家时贤。  相似文献   

20.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诗歌中罕见的长篇叙事诗。余冠英的《乐府诗选》谈到“南口传到写定,中间难免经文人修饰.但保存着的民歌特色还是很多,语言也还是通俗的。”但汉代距离现代毕竟久远.在个别亨词方面。如果注释未能标注清楚的话.也就往往容易让读者产生疑惑和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