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1 毫秒
1.
“陰陽”是中国传统生命观用来概括生命现象的抽象概念.本文从文字学角度对“陰防”两字的形音义进行分析,探讨中国传统生命观中“陰陽”概念的外在状态及内在性质,揭示用“陰陽”概念来概括生命现象的合理性在于“陰陽”具有抽象与具体的同一性,以及蕴形和蕴性的二元性.  相似文献   

2.
"气韵"这一理念,最初是作为"气"与"韵"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分别独立存在于哲学领域。随后"气韵"从哲学领域被引入艺术领域。"气韵"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气韵"与文学翻译活动同样密不可分。将中国传统艺术的"气韵"理念与文学翻译观相结合,是我国20世纪翻译思想史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文学翻译者应努力再现原作"文我为一"的生动气韵。  相似文献   

3.
传统美学的自然观基于宇宙与生命、艺术的浑然同一,不存在对象化的"自然界"概念。道家以无为释自然,儒家以天命释自然,佛学以本心释自然。儒道交融于魏晋玄学的性情观,并进而与佛学激荡生发出禅宗的空灵观。《文心雕龙》将自然这一哲学范畴进一步美学化,使"贵自然"成为中国艺术独特的精神传统。  相似文献   

4.
传统美学的自然观基于宇宙与生命、艺术的浑然同一,不存在对象化的"自然界"概念.道家以无为释自然,儒家以天命释自然,佛学以本心释自然.儒道交融于魏晋玄学的性情观,并进而与佛学激荡生发出禅宗的空灵观.<文心雕龙>将自然这一哲学范畴进一步美学化,使"贵自然"成为中国艺术独特的精神传统.  相似文献   

5.
以"生命"的视角看儒家的生命观对我们建立现代生命观、价值观、生态伦理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本文尝试从儒家"生命"的概念、"生命"的原则、"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过程四个方面,解读儒家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6.
"气韵"这一理念,最初是作为"气"与"韵"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分别独立存在于哲学领域。随后"气韵"从哲学领域被引入艺术领域。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翻译活动属于艺术,艺术的真谛在于创造性,文学翻译更是一门艺术,因此,"气韵"理论与文学翻译活动的关系密不可分,它可作为文学翻译理论而用于评判文学作品译本的优劣。  相似文献   

7.
受《周易》神秘文化影响,在中国哲学与诗学中,处处体现着"阴阳"交感生成思想。"阴阳"之气的氤氲化生被用以说明文学创作的生命意识、心物感应构成和以"气"为主的诗性思维特征。"气"可以说是古代诗学诗性感知的生命基础,从"气"这一概念入手研究中国诗学之生命意识与心物感应构成思想,对准确把握中国诗学核心内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管子》中的《内业》、《白心》、《心术》等道家类文献全面继承了老子的生命观念,对生命的本源与特质、生命形成的机制以及生命的价值等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建立了以"道"为核心的生命本源观、以"德"为内涵的生命特质观、以"气"为基础的生命机制观以及以"身国同治"为特征的生命价值观,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生命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生命哲学思想蕴含着当代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宝贵的资源,深化传统生命哲学的认识,充分利用生命哲学的理论与方法,能够有效帮助我国大学生提升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明白生命的意义,以此增强生命观教育力度,规避学生自杀事件及行为的发生。本文依据中国传统生命哲学理论提升大学生生命观观念的路径主要有:加强思政课堂理论教育;依托班主任与辅导员工作,提升生命观教育力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体制把中医归入生命科学。但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中医和以现代科学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下的生命科学对生命的理念和认识属于不同的学术体系。生命科学以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成果为基础,把DNA和蛋白质及其相互作用看作生命的本原;在中医经典中认为“气“是生命的核心,通过中医的气血理论、经络理论、藏象理论等论证生命的本原为“气“。本文作者对人体外气的实验研究试图验证“气“的客观存在性,寻求探索中医的“生命观“与现代科学之间联系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