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联绵词的判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绵词是在汉语词汇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双音节单词素词。由于联绵词由两个音节构成,所以很容易和汉语中大量存在的双音节复合词发生混淆。文章针对这个问题,从联绵词的语音、语义和字形三个要素出发,找出三个方面与双音节复合词的不同特征。根据这些联绵词的区别性特征去判定联绵词,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联绵词的判定问题。  相似文献   

2.
论文对《诗经》双声联绵词和叠韵联绵词进行穷尽性考察。考察发现:“双音节单字有义”的联绵词占《诗经》双声联绵词的45%,而此类情况在《诗经》叠韵联绵词中仅占15.3%。其中,“双音节单字有义”的双声联绵词88.9%为“后字有义”;而此类的叠韵联绵词均为“前字有义”。从语法意义角度考察,《诗经》中所有名词性双声联绵词无植物、山水的名称,和名词性叠韵联绵词形成对立。叠韵联绵词都具有很强的描摹性。  相似文献   

3.
一、联绵词的特点联绵词也叫“联绵字”,又叫作“连绵字”,是指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虽然有两个音节,但词只具有一个词素,所以联绵词属于双音节的单纯词,不能分开来解释,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联绵词是单纯词,不能分开逐字释义。所谓联绵词,就是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联绵词是双音节语素,每个音节都不能单独表示与整体意义相关的意义,它的意义体现在两个单音节字的结合中。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绝不能分开来释义。所有联绵词,无一例外。有的联绵词拆开后,虽然其中一个字或两个字都能单独…  相似文献   

4.
王赞 《现代语文》2007,(12):32-33
联绵词,又称为联绵字或连语,是汉语词汇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别.通常我们把联绵词定义为"由两个字联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讲的双音节词"(<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把它归为单纯词的一种.联绵词在汉语里起源很早,在上古时代,词汇除了单音词以外,就是复合词和联绵词,不过联绵词所占的数量不是很多而已.联绵词的名称始见于宋代张有所著的<复古编>.  相似文献   

5.
音节语素化现象是构成新词,促进汉语词汇不断发展的途径之一。音节语素化现象包括联绵词和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音节语素化节省了音节,构成许多新词,符合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联绵词的范围至今说法不一。中师教材《文选》和《语基》的观点也不统一,前者包括迭音词,后者则不包括。 关于这个问题,当前主要有四种意见。1、指双音节单纯词。2、指狭义联绵词和送音词。3、指狭义联绵词。4、指双音节单纯词里的双声迭韵词。双音节单纯词与联绵词的范围有直接关系,所以我们有必要先看一下双音节单纯词的类型: 一、狭义联绵词。如:葫芦、邂逅; 二、叠音词。如:凄凄、凉凉; 三、象声词。如:扑通、喀嚓; 四、音译外来词。如:雷达、卢布。 通过分析各类的双音节单纯词的特点,我们认为第三种意见比较准确(需要商榷的只有一点,即讲联绵词的种类时应提及既双声又叠韵的联绵词)。理由如下: 第一种意见范围太大,显得庞杂笼统。因为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音译外来词都各具特点,是可以区别开的。如果说联绵词就是双音节单纯词,那么“联绵词”这个概念似乎就没有存在这个必要了。因为“双音节单纯词”远比“联绵词” 明确,而且  相似文献   

7.
“联绵词都是单纯词”。(人教版卫电教育小学教师培训教材《语文基础知识》第二册第7页)这是现代汉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其中,联绵词的概念和双声、叠韵词关系密切。联绵词: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叫联绵词。(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上册第223页)它有双声、叠韵和非双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有些学者指出有的联绵词来自双语素,该文从语源学角度考证了现代汉语中的五个联绵词,进一步证明此观点。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释名》中的"窭数"、"隆强"、"棳儒"等三个衍音联绵词的考释,提出了考释衍音联绵词的方法:通过字义或语源义的考释判断衍音联绵词,并初步确定其主要音节和衍生音节,然后再从音理上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0.
联绵词例说     
在阅读和翻译古文时,学生很容易把联绵词误解为两个单音的单纯词或双音的合成词,也很容易把双音的合成词误解为联绵词,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联绵词的特点。汉语的词按其构成来说,可以分成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在双音节的单纯词里,联绵词(亦称联绵字)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联绵词是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清代语言学家王念孙说:“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他讲的“连语”就是我们现在语法里讲的联绵词(字)。一般认为是双音节的单纯词,“字无本义,以声  相似文献   

11.
古代涉"工匠"义的词语,名词较多,主要由单音词和双音词构成,其中双音词占绝大部分。由于受语言表达精确性和经济性的双重作用以及语言约定俗成规则的影响,古代涉"工匠"义名词一直处于一个发展与更替的动态系统之中,有的词语出现较早,有的出现相对较晚,有的逐渐消失,有的则直到清代甚至现代汉语中仍见使用。在现代汉语中,"工"、"匠"、"工匠"等仍见使用,但"工"、"匠"已经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以合成词的形式出现,"工匠"一词已经成为取代其他词语而独立广泛使用的最主要的涉"工匠"义词语。  相似文献   

12.
叠音颜色词是在单音颜色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两者的词义程度不同。以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为依托,从组合能力、形状特征、感情色彩表达方面对现代汉语中白、黑、红、黄、蓝、绿、灰、紫8个基本颜色词及相对应的叠音颜色词进行分析,比较两者的词义程度。  相似文献   

13.
婚嫁活动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婚嫁类词进行考察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汉民族的婚姻文化。婚嫁类词是根据意义划分的词汇类聚,是指所有与婚嫁行为相关的词。从语义上看,婚嫁类词可以分为三大类:概念类、嫁娶活动相关类、婚姻生活相关类,类聚内共306个词。这些词无论从词性、音节形式,还是从构词分析、词义构架等方面看,都十分复杂。通过考察发现,婚嫁类词中名词、动词居多,双音节词居多,合成词居多,单义词居多,词典在对这些词进行释义时也无法采用统一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Temporal processing in dyslex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temporal processing capabilities of 15 children with dyslexia versus 15 age-matched and 15 reading-matched controls in a word identification task were examined. The hypothesis underlying the present experiment was that word recognition would be inferior in children with dyslexia, relative to controls, when the task demanded the temporal integration (sequencing) of two-syllable words. Such a hypothesis must predict that one-syllable word recognition does not distinguish between these two populations and that these effects cannot be accounted for in terms of eye movement differences. To test this hypothesis, one- and two-syllable words displayed for 100, 300, and 3,000 msec were required to be identified. The results yielded evidence of decreased accuracy of word identification by the children with dyslexia in the two-syllable, 300-msec condition, as predicted. A second experiment was unable to uncover any differences in eye movement behaviors that could account for the effects observed in the first experiment.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potential sequential processing deficits in individuals with dyslexia.  相似文献   

15.
汉语双音节复合词构词语素的语序排列有语言“象似性”的作用。这种“象似性”背后存在的认知因素,主要包括:整体-局部、中心-边缘、因果、时间、利-害等。汉语双音节复合词构词语素的相对位置取决于所表达概念的状态的次序,正是“象似性”的体现,它反映了汉民族的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16.
由于语音变化、词义分化、音译外来词等原因,汉语中产生大量的同音词,使得词义分化等产生的同音词之间的用法和意义出现相近或交叉现象,这种现象会引起同音词的混用、误用。为促进语言的健康发展,可以从语言实际出发,通过定量分析对双音节形异、义近同音记号的误用问题进行考察,从双音节形异、义近同音词误用类型、原因出发,探索双音节形异义近同音词误用的倾向性规律。  相似文献   

17.
《洛阳伽蓝记》是研究中古词汇系统的一部重要的语料,据调查书中共有75个双音词先秦和汉已见,而在《洛》书中产生了新义。这些词的新生义,一是因引中而产生的新义,一是由修辞而产生的新义。  相似文献   

18.
对学界所争论的偏正式双音复合词进行了界定,并采用定量统计法、描写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影响偏正式双音复合词的构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偏正式双音复合词的构词受到语音、语义、语法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语义因素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语音,再次为语法。  相似文献   

19.
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调查了汉语儿童英语单词命名中的策略使用情况。128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参加了此次实验。被试给混杂在规则和不规则单音节和双音节英语词汇表中的高频和低频词命名。不规则词语使读者倾向于使用词汇路径,而纯规则词语构成的词汇表却使目标词中的非词汇信息得到了更有效的运用。当词汇表主要由规则或不规则双音节填塞词构成时,词频效应就达到了。相对于单音节规则词语,当填塞词是单音节不规则词语时,频率效应显著增大。此研究结果拓展了之前的浅正字法研究,这表明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汉语儿童在较深的正字法,即英语的单词命名中也能对音位和词汇信息灵活地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20.
颜色词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认识。汉族和大和民族对颜色的看法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因为历史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中日民族视野中的颜色词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显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本文试从一些主要的颜色词出发,探究隐藏在这些颜色词后的语义特征和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