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佳句服才子     
李调元调任广东学政,赴任途中经过洞庭湖。那里的抚台大人很欣赏李调元,便带领当地的文人,设宴款待他。在座有几位才子想难倒李调元,其中一个  相似文献   

2.
清朝著名文学家李调元,四川绵州人,乾隆年间中进士。李调元在家中排行第五,家人称其为五弟。据说他小时候聪明得出奇,读书过目不忘。他五岁时就能背诵《四书》,作诗吟对更是出众。一年端午节,李调元的众位嫂子都在厨房里包粽子,有说有笑。李调元无  相似文献   

3.
我校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副教授罗焕章主编的《李调元诗注》将在今年5月由巴蜀书社出版。 清代李调元的诗歌,在内容上继承了杜诗的“少陵精神”,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表现手法上学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风,可与袁枚比肩,享誉国内,飞声海外。 《李调元诗注》是我国首次系统地整理出版的李调元的诗集,是一部资料充足、趣味浓厚的可读性强的书。编选这部书时,以李调元手定的万卷楼藏版《重山诗集》作底本,参校嘉庆、道光、光绪、百部丛书等本,进行精选详  相似文献   

4.
李调元的诗歌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圣门诗狂”。这一形象在思想上是本于儒而归于道,希为圣而流为狂;在艺术上可与杜甫同志,与渊明同趣,与太白同调,既表达着对儒家圣贤人格的追求,也表达着对人性解放和个性自由的追求。李调元在诗中还批判现实,否定“好官”,与黄宗羲否定君权具有同等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他的“蠢翁词”充溢着一种不肯低头,与世俗社会抗争到底的悲剧精神。这一切提升了李调元诗歌的艺术价值,在中国诗歌史上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李调元的诗歌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圣门诗狂"。这一形象在思想上是本于儒而归于道,希为圣而流为狂;在艺术上可与杜甫同志,与渊明同趣,与太白同调,既表达着对儒家圣贤人格的追求,也表达着对人性解放和个性自由的追求。李调元在诗中还批判现实,否定"好官",与黄宗羲否定君权具有同等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他的"蠢翁词"充溢着一种不肯低头,与世俗社会抗争到底的悲剧精神。这一切提升了李调元诗歌的艺术价值,在中国诗歌史上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本论文是对韩、中文化交流史的个案研究。作者利用韩国和中国(包括大陆和台湾)的历史文献资料,着重研究韩国汉诗四家(李德懋、柳得恭、朴齐家、李书九)与清朝乾隆年间四川诗人李调元的交往关系,阐明《韩客巾衍集》是否曾在中国出版、李调元《雨村诗话》收录四家诗的情况等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凤凰蛋     
《中学生(作文版)》2009,(1):F0004-F0004
凤凰蛋:乾隆年间,乾隆故意刁难四川籍大学士李调元,要他做一道“凤凰蛋”来品尝。凤凰本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鸟,它的蛋自然无从寻觅。但是在除夕夜,李调元当着众大臣的面竟然为乾隆献上了“凤凰蛋”。  相似文献   

8.
涉及对李调元评价的文献数量可观,大致从其著述、诗文成就、人品等角度做出评点。在清朝国内,学界对其毁誉不一;然而在十八世纪的韩国,其受到极大的追捧。文章梳理了历史上文人对李调元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认识其诗歌成就。  相似文献   

9.
李调元因与张问陶立场观点不同、诗学主张有异,且担心张问陶取代自己在四川诗坛的地位,故意排斥张问陶,其《雨村诗话》不录张问陶。其实,张问陶之实绩、地位、影响,远超李调元,是元明清三代巴蜀诗冠,东坡之后,一人而已,真正的清代蜀中诗坛盟主。  相似文献   

10.
清乾隆年间,四川成都举行乡试,绵阳江油考生李调元名落孙山,便雇舟南下,前往浙江父亲处继续攻读,以待下科再试。 出发之日,忽见一醉汉闯进屋来,满身酒气,口中还直叫喊:“拿酒来!我不能见人了。” 李调元仔细一看,认出此人就是自己的同窗好友唐尧春,他因落榜苦闷伤情,借酒浇  相似文献   

11.
对对联,吃粽子清代四川才子李调元,有一年端午回家,进厨房发现锅里有许多香喷喷的粽子,刚要拿一个吃,被他的三嫂拦住。三嫂知道李调元文思敏捷,就随口说出一句上联:五月五日五弟厨房吃粽子。并声称对不出下联、不能吃粽子。  相似文献   

12.
李调元生活在经济繁荣的清雍、乾、嘉时代,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文网密布,动辄得咎,学人跬步未蹈,便荆棘丛生;又在文化上开科取士,采取笼络文人的政策。社会存在决定了人们的人生观。李调元对于人生价值的根本态度,就是走读书求官、入学中举的道路。因此在他的人生观上不得不深深地刻印着拚命读书、为个人前途而奋斗的烙印,即使泥雪满地,也要寻觅鸿爪前进。  相似文献   

13.
李调元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按照内容和风格的不同,其诗歌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乾隆二十八年前其求学于川、浙时期,诗歌多为写景抒怀、讴歌田园之作;乾隆二十八年到五十年其步入仕途,诗歌多写仕宦坎坷、民生凋敝和岭南风俗;乾隆五十年后其归隐乡里,诗歌多为抒发性灵的闲适之作.李调元的诗歌思想内容丰富,风格、体式、语言等独具特色,在清代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14.
李调元注目于社会最低层人民的贫苦生活,握着激励的诗笔,细心描述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悲惨遭遇,赋予深厚而诚挚的同情。有部分诗歌闪烁着民本主义思想光芒。列宁说:“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的最深的根源,应该是出自广大劳动群众的最底层。它应该是为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联合起来,并把他们提高起来”。又说:“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地把工人和农民放在我们的眼前”。(见蔡特金《列宁印象记》)李调元怀着悯农之心,体察民情,把农民的苦难看在眼里,记在诗中。  相似文献   

15.
王琳 《文教资料》2013,(26):1-3
清代巴蜀诗人李调元著有《童山诗集》四十二卷,作者选取诗人在除夕时所著的九首诗歌作为研究对象.这些诗歌是诗人内心的自白,具有高度的真实性,是研究作者生平及思想变化的重要材料,也是作者人生经验和智慧的总结.透过它们不仅可以看到诗人内心活动的变化,而且可以窥见清乾嘉时期巴蜀地区的春节风俗.  相似文献   

16.
人比黄花瘦     
许艺 《中文自修》2010,(2):53-55
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说:“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班》之玉。  相似文献   

17.
北宋杰出词人秦观,在中国词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说:"秦少游<淮海集>,首首珠玑,为宋一代词人之冠."他的词清丽凄婉、"和婉醇正",渗透着伤心的泪水,充满着深沉浓郁的愁绪,被后人称为"古之伤心人".  相似文献   

18.
<正>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一字一音皆体现了汉语言的独特魅力。入清后,对联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今天诗词君就来讲两个故事,博君一笑。1清代著名文学家、戏曲理论家和学者李调元先生,博学多才,长于趣对,人称"唐  相似文献   

19.
广泛交游是李调元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他与袁枚、赵翼、蒋士铨等性灵派诗学大家关系密切;另一方面又与纪昀、姚鼐、邵晋涵、余集、程晋芳等四库馆臣诗文往来频繁。此外,他还与一大批朝鲜文士保持有诗文往复。这种广泛的交往与他诗歌创作关联密切,对其诗歌内容、形式等都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德育》2014,(20):F0002-F0002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是我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创办于西汉景帝末年,发源于蜀郡太守文翁创建的“石室精舍”,迄今已有2150多年的历史。王羲之、宋祁、岑参、苏轼、王安石、王维、张爱萍、舒同、季羡林等曾为石室吟诗题字;谯周、彭端淑、何其芳、曹葆华等曾在石室任教;司马相如、扬雄、陈寿、李密、李调元、郭沫若等曾在石室求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