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息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方国早在商代便已存在于豫南地区,主要活动于淮河上游南岸的今信阳市罗山、光山境内。至西周时期,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在商代息国旧地重新分封同姓方国,也称为息国,文王第三十七子羽达为第一代息国君主。周代息国始为伯爵,后为侯爵,活动中心向北移至淮河北岸,主要在今天信阳市息县县境,故城在今息县县城西十里处的青龙寺。姬姓息国在公元前683年为楚人所灭,息人被迁往楚地安置,息君自称为“息子”。息国故地沦为楚的一个县,成为楚人向北与北方诸侯逐鹿中原和向东经略淮河中游地区的前沿阵地。  相似文献   

2.
沈国,姬姓,本为周公后代,第一代沈国君主为周公之曾孙、鲁炀公之子。沈国与文王幼子聃季载所封之"聃"国非同一个诸侯国。沈国最早为一个子爵小诸侯国,经西周时期的经营而逐渐强大,其地域远远超过周王室规定的子爵疆域;春秋时期,沈国地域跨安徽临泉与河南平舆、项城等3县市,而临泉与平舆交界处属于沈国的中心疆域。其故城在今平舆县北的射桥一带。春秋中期以后,沈国依附于楚国,成为楚国重要的盟国和在淮河北岸向中原与淮河中游经略的重要基地,公元前506年在晋国的指使下,蔡国灭沈而杀其君沈子嘉。  相似文献   

3.
项国源于姬姓的黄帝部族,其远祖为黄帝之裔伯儵,别为姞姓钤缁疃诹晌鞯厍?后南迁至黄河北岸,至周代姞姓的一支南迁至淮河北岸建立项国??643年为鲁所灭。当楚人势力向北扩展之后,项地遂为楚人所有。项国故城在今河南省沈丘县槐店镇,为汉晋时期项县和隋、唐、宋时期的项城县故城。  相似文献   

4.
胡国,归姓,本是北方媿(隗)姓赤狄部族的后裔。夏、商时媿姓的一支南迁至黄河南岸而进入中原腹地,西周时在淮河两岸建立胡国和弦国。西周的胡国位于河南省漯河市境,在春秋初期受郑武公的军事压迫而被迫向东南迁移至安徽阜阳境内,故城在今安徽阜阳西北的颍水西岸、泉河北岸一带。至春秋中后期,胡国成为楚人的附庸,完全丧失了主权。春秋后期胡国转而依附齐、鲁,公元前495年为楚所灭。  相似文献   

5.
房国本为帝尧之子丹朱之后人所封之国,为祁姓,子爵,故称为房子国。春秋后期为楚国所灭。房国故城即汉晋时期的吴房故城和唐宋以来的遂平县故城。房国周围除蔡国较大之外,其他如道、柏、沈等均为子爵诸侯国。  相似文献   

6.
《河南教育》2011,(1):2-2
河南谋划"中原崛起"河南正全力谋划"中原经济区"的宏伟蓝图。中原经济区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支撑中部,东承长三角,西连大关中,北依京津冀,南临长江中游经济带。经过精心构架、合力建设,中原经济区已经魅力初现,成为中原崛起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7.
郑州地区为东周郑、韩两国统治的核心地区,特别是新郑郑韩故城被郑、韩两国相继定为国都达550年之久。因此,郑州地区蕴含着丰富的郑、韩文化。长久以来,学者都把郑、韩两国的文化面貌当做一体归入中原文化范畴,但两者仍然有诸多差别。本文以历年来郑州地区特别是郑韩故城墓葬发掘资料为基础上对郑、韩文化进行一番比较,以区分郑、韩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郑州地区为东周郑、韩两国统治的核心地区,特别是新郑郑韩故城被郑、韩两国相继定为国都达550年之久.因此,郑州地区蕴含着丰富的郑、韩文化.长久以来,学者都把郑、韩两国的文化面貌当做一体归入中原文化范畴,但两者仍然有诸多差别.本文以历年来郑州地区特别是郑韩故城墓葬发掘资料为基础上对郑、韩文化进行一番比较,以区分郑、韩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游水考     
游水,在历史上曾是联结江苏东北、山东东南的一条重要河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有记载,清人杨守敬《水经注疏》有详注。游水流向,据记载是自南向北,为淮河下游分出来的一支沿海河流,切割了历史上海属四县许多东西河道。但是据《水经注》,游水经山东利城(今临沭县)至江苏赣榆县纪鄣入海,即从海拔3米左右的苏北平原流至海拔三十米左右的鲁东南低山丘陵,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今笔者根据史料,对游水略加考索。古今关于游水,说法不尽一致。一说:游水是淮水一条支流。《水经·淮水》:“淮水于淮浦县枝分,北为游水,游水又北迳东海利城县故城东,又北历胸山西,又左迳琅琊计斤县故城之西,又东北迳  相似文献   

10.
明初,元朝势力北撤塞外草原,史称"北元"。北元欲图恢复中原,明朝为加强边防,修筑"边墙"(长城),建立卫所。明朝在与北元保持对峙格局的同时,不断加强北边防御体系建设。洪武二十九年正式设置开平卫指挥使司,将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后东、西两面的防御体系正式联结起来,构成一道外围防线,标志着明洪武朝北边防御体系的建成,也成为明与北元的基本疆界。  相似文献   

11.
慕容鲜卑是五胡十六国时期重要的少数民族,她在中原建立的后燕为北魏所灭退据龙城后,政治呈现出明显的鲜卑化倾向,表现于政治势力的构成和政治制度两个方面,这种汉化的"反动"与此前慕容鲜卑在中原建立政权时汉化的轨迹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2.
周代应国在今天平顶山地区,今天所见传世和新出土的应国有铭青铜器达78件之多,为我们研究应国历史与文化提供了可靠的线索。周武王时曾在商代应国设监国一职,称为应监;成王时灭掉商之应国而在其故地设姬姓应国。故城在今天沙河与彭水交汇处的沙河北岸,即今天平顶山市梁庄之南、白龟山水库以西地区。应国在西周中期以前颇受周王室重视,应侯曾为周王室卿士。它在春秋中期亡于楚。  相似文献   

13.
陈隆文 《天中学刊》2010,25(4):93-95
明清时期,中原运河是封建社会后期经由中原腹地沟通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水系的水上通道,是京杭大运河的辅助通道。卫河构成了明清中原运河的北段,贾鲁河——沙颍河——淮河水系构成了明清中原运河的南段。明清中原运河沿线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14.
周朝江南地区属于九夷、吴越等族群统治区域,在封疆和征战中,江南被不同文化所左右。中原是周文明的发源地,周代遗存中原地区众多。南方离周文化辐射圈稍远,所以遗存没有中原那么丰富。南方地区拥有的大量土墩墓群,时代与周王朝兴衰吻合,而且随葬品颇多,因此是研究周代中原与南方关系极为重要的资源。土墩墓几乎集中在水土肥美的江南和丘陵起伏的皖南地区。江南地区乃吴越文化腹地,自然受其影响深远。不仅如此,皖南地区土墩墓也受到吴越文化的影响,并且内部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孔陶  安东 《江苏教育》2014,(10):12-15
"看,我们的学校,北有淮河屏障,自古多贤豪;运河一带南来,给我们文明不少,兄弟姐妹同读同游,一生哪得青春好。努力努力齐努力,光明大道我们要自己找。漫说我们年纪小,须知未来的一切,全仗我们建造……"稚嫩童声,从江淮大地、古运河畔的一所小学传来。  相似文献   

16.
周朝江南地区属于九夷、吴越等族群统治区域,在封疆和征战中,江南被不同文化所左右.中原是周文明的发源地,周代遗存中原地区众多.南方离周文化辐射圈稍远,所以遗存没有中原那么丰富.南方地区拥有的大量土墩墓群,时代与周王朝兴衰吻合,而且随葬品颇多,因此是研究周代中原与南方关系极为重要的资源.土墩墓几乎集中在水土肥美的江南和丘陵起伏的皖南地区.江南地区乃吴越文化腹地,自然受其影响深远.不仅如此,皖南地区土墩墓也受到吴越文化的影响,并且内部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弦国源于北方狄人的一支隗姓的赤狄,是古老的炎帝部族的后裔。早在商代便已进入中原,西周时在豫南建国,为子爵,公元655年楚人灭弦。弦国故地在汉代软县和西阳两县之间,即今天罗山县西北部,北为息国,西北为江国,东边是黄国,弦国的建立体现出周人分封方国的战略。  相似文献   

18.
颛顼"绝地天通"后,超部落的共同信仰出现,并形成了超越部族界限的中原文化。这一文化的重要特点是重神权与巫权。商周鼎革,周人在反思此一巨大成功、论述其政权来源正当性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旧中原文化"的"新中原文化"。其特点是人文理性的觉醒,但它包含在对"道德之天"的信仰中。儒家学说的文化渊源是周人创造的"新中原文化";道家学说则渊源于"旧中原文化"在春秋时期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黠戛斯是与后突厥、回鹘同时代活跃于唐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其活动区域汉代在"匈奴北",后逐渐东移,迨至唐代在"剑河(今叶尼塞河)"流域。黠戛斯先民虽汉代就见诸史册,唐时黠戛斯才开始与中原直接往来。由汉至唐宋,历代史籍相关记载详略不一,方位也多有错乱。有必要利用各种文献作全面厘清辨析,以明确黠戛斯活动区域及其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20.
六国亡记     
两千年前,战国七雄竞逐中原,而后惟大秦铁骑踏遍河山万里,何也? 古语有云:“国强之道在于军,国盛之道在于民,而国强盛之道却在于君。”吾以为是极。秦王赵政,命运坎坷,幼年多舛,曾受尽凌辱为他国之奴,是故铸其勃勃雄心,欲一统天下,建万世永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