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英雄意念起源于现实世界中强烈的缺失感。法国社会经历了 18世纪极富理想色彩的启蒙与充满英雄主义的革命之后 ,却无端堕入令人窒息的停滞与倒退。古已有之的英雄情结因此便在艺术的世界中焕发出时代的光彩。十九世纪法国现实的多棱镜将由来已久的英雄形象幻化成了三种类型 :宗教化的“救世”英雄、誓不回头的“希腊式”英雄和扭曲变态的“异形”英雄 ,促成了古典、宗教及世俗理想主义的多元互动  相似文献   

2.
辛弃疾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空前绝后地把自我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现在词作中,既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又淋漓尽致地抒写了英雄情怀。这使他的词中始终充溢着一种典型情绪———英雄情结,具体表现为“英雄志”、“英雄气”、“英雄梦”、“英雄怨”、“英雄泪”、“英雄笑”。“英雄志”是他典型情绪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蒋光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无产阶级作家、理论家。特定的社会现实和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得他无意识中萌发了强大而持久的英雄情结,这种以侠义精神为核心的英雄情结制约了他的艺术和性爱情结,并影响到其思想和行为。由于心理能量在英雄情结上的过多集结,导致蒋光慈走向了集体主义的反面并最终退党,盛年而终。  相似文献   

4.
论后现代小说中的"孤独"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后现代小说文本中凸显的“孤独”感作为主题 ,以美国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日本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和上海卫慧的《上海宝贝》为审视对象 ,将这三部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后现代主义代表作并列 ,通过对作品文本和作家独特的审美追求的分析 ,来具体讨论“孤独”情结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5.
金庸武侠小说热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庸武侠小说热是当代中国不可忽视的化现象。从作家和作品的关系看,金庸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赋予其作品人物特殊的性格魅力;从作品和读的关系看,金庸武侠小说以深厚的中国传统化蕴涵唤起了世界华人读的“中国情结”而获得认同;从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机制看,金庸武侠小说热是运用现代大众媒介传载化艺术而获得成功的典型个案。金庸融合中国深厚的化传统与现代精神,以传统的武侠形式表现现代社会的积极追求,以“地道”的中国方式赢得千万华人读的认同,及充分借助现代大众媒介传载化艺术以争取最优效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学艺术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老舍与但丁有密切的文学联系 ,初读《神曲》,老舍就有了“要写出像《神曲》那样完整的东西”的愿望。“《神曲》情结”贯穿于老舍文学创作的始终 ,不同时期在主题、意象、语汇方面又体现出不同的特点。“《神曲》情结”是走进老舍文学创作世界的一扇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选取最能代表金庸武侠小说创作成就的"射"天"笑"倚"神"等经典作品,从中分析文本所体现出的缔结在金庸心头的英雄、身世、情爱三种传统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8.
金庸武侠小说所刻画的是一个特殊的世界,一个具有想象性、虚拟性和游戏性的远离现实的世界,它最大的特点及优长是娱乐性、消遣性,所以用现实的“真实”标准和要求来评价它是错位的,也是无效的。金庸武侠小说虽然具有某种“雅”性,但它从根本上讲是通俗文学。金庸武侠小说的“合法性”就在于它的通俗性,现在我们转而从纯文学这里寻求其“合法性”,这是本末倒置的。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文学中,“人性”是作家们不断探索的永恒主题。在福克纳与金庸的小说中,有大量的“人性扭曲”描写,两位作家把人的本性与现实融合在一起,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创作手法和形态对这一文学主题进行着风格各异的描写和阐释,有着某些精神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古典武侠小说中的侠 ,是具有传奇色彩的理想化英雄。金庸把侠还原为普通人 ,在人格上现实化。陈近南的死与韦小宝退隐 ,是武侠在江湖世界里最终的两条出路 ,也象征着中国文人在“侠客”身上寄托的入世和出世两种理想的破灭。《鹿鼎记》借韦小宝的言行淡化了传统武侠小说对民族问题的界定 ,完善与发展了中华传统的“民族大同”观念  相似文献   

11.
从普遍意义的人的形象——浮士德形象来体察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不仅可行而且十分有价值,本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从"真、善、美"三个角度分析了浮士德形象和现代人精神困惑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同异表现。  相似文献   

12.
在"后英雄时代",毕淑敏对英雄、崇高、牺牲、救赎的理想主义书写本身,是这个时代的病症与救赎的双重表征。她的写作,一方面补足了琐碎平庸的时代匮乏,另一方面也暗合了大众对一个逝去的英雄年代的浪漫怀旧。  相似文献   

13.
T .S艾略特 ,一个现代的、深刻的诗人 ,善于描写现实社会中的现代人物形象。这一切都表现在他的早期诗歌中 ,艾略特生活的年代是一个混乱无序的年代。一战后 ,人们发现他们有序的生活遭到了破坏 ,面对这个令他们困感无助的现代世界 ,他们丧失了一切希望和信仰 ,变得空虚、无助。艾略特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者 ,看透了现代世界的本质及其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在他的早期诗歌如《空心人》 ,《普鲁佛洛克的情歌》 ,《小老头》等诗中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空虚 |情感矛盾 |生活平庸及绝望。  相似文献   

14.
电视剧《闯关东》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全景式的史诗作品。《闯关东》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一种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一种厚德载物宽以待人的人文精神,一种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精神。《闯关东》是一部恢宏悲壮气势磅礴的平民史诗,追求宏大叙事和史诗性美学风格,具有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闯关东》具有浓郁的东北地域风情,使观众获得了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颇具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5.
李贽是十六世纪后期的著名思想家,他主张发扬人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原则,推崇狂者胸次与豪杰精神.渴望自我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他的思想在当时影响极大,在同时代的学者、文人中极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比美国现代生活和俄罗斯现代生活,可以看出不同时期出现的主要词汇不同,说明语言世界图景的历时动态性。它反过来也反映了客观现实和人的思维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以及语言、思维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燕文化以慷慨悲歌著称于世,几千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慷慨悲歌精神风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燕地气候、地理条件以及战争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燕地地理位置是慷慨悲歌形成的重要因素。民族融合、燕地经常不断的战争对慷慨悲歌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侠士以及由此形成的侠义之风是慷慨悲歌形成的最终因素。  相似文献   

18.
作为现代西方戏剧的开拓者,契诃夫对传统戏剧的创作模式和审美观念进行了锐意改革,具体包括情节的生活化、内容的内向化及戏剧手法的多样化三个方面。这些改革既内在地基于前人已有的戏剧成就,更得益于对同属于戏剧革新行列的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等流派的创作经验的吸收。  相似文献   

19.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通过一位普通劳动者———古巴渔夫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的真实经历,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硬汉形象———桑提亚哥。通过这一硬汉讴歌了人类的永恒价值———人的自信,也使得桑提亚哥成为海明威硬汉形象中唯一的、被赋与灵魂的硬汉。《老人与海》在海明威创作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是作者创作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性作品。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发展与现代领导思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社会对工业文明和现代化道路深刻反思的产物,是现代思维方式的结晶。推动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旧的思维方式深深制约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转变旧的思维方式,树立人与自然、环境、资源和谐相处的思维方式,现代领导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把握可持续发展思维的时代特征,在实践工作中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现代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