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学校体育一般是围绕体育中考、体育锻标开展教学活动,忽视开展运动损伤的实践教学课,造成一部分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预防意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逐步完善,人们对体育锻炼越来越重视.《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活泼好动的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和次数大大增加,锻炼的场所也越来越广.在体育活动中运动损伤发生的概率也相应增加,运动损伤的发生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许多不便,甚至还会危及生命安全,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受到打击,甚至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相似文献   

2.
健康向上的休闲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人的精神面貌及整体素质的提高,还有利于提升生活品质。参与休闲体育的人群中职业女性比例很小,极大多数的人并没有参与进来。职业女性作为中国女性的一部分,参与体育活动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这一计划的实施,从完善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来看,有必要对制约我国女性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研究,这对改善我国女性体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全民健身计划得到了人们广泛地关注和喜爱,在"阳光体育"乒乓球加入到了全民健身的锻炼热潮中.乒乓球,作为我国的国球,条件限制和约束较少,便于人们的开展和举行,具有明显的娱乐性与健身性,在比赛中也包括竞技性的特点,普及性与趣味性较高,对全民健身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要把握好乒乓球运动在国民健身中的特点,引导人们广泛参与到乒乓球运动中实现乒乓球运动的健身价值和健心价值,从而促进人们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运动习惯,为人们终身体育锻炼提供途径,切实从全民素质提高出发深入推进全民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陕西省40所学校、1200名教师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参加体育锻炼意识弱、锻炼积极性差、锻炼频次较底。说明学校在开展体育活动时,必须加大教师健身的宣传力度,提高教师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通过15所高校的问卷调查,对比分析大学新生和老生体育锻炼动机和行为的差异,了解大学新生体育锻炼及动机的特点。结果表明:(1)大学新生锻炼参与积极性高,锻炼动机多元化,以健身、社交和娱乐为主;(2)较多大学新生的锻炼行为在锻炼时间、频率、运动量和坚持性上达不到锻炼身体的标准;(3)大学新生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少,内容不丰富,对体育知识和锻炼技能掌握不够,锻炼行为不具有可持续性;(4)随年级增长,大学生的锻炼动机减弱,锻炼频率下降,开始退出有规律的体育锻炼;(5)随年级增长学生开始参与更多的体育项目,锻炼内容变得丰富,每次锻炼时间增长。  相似文献   

6.
蒋华 《教师》2010,(32):106-106
一、前言终身体育是指人们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指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并贯穿一生的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过程。它主张将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教学科学地、系统地、完整地贯穿于人生全过程,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要自觉地、积极地、坚持不懈地进行运动锻炼和体育健身,  相似文献   

7.
学校体育是实施全民健身的重要阵地,使学生学会全面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又能有一两项突出的、热爱的、可以坚持终身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终身喜爱体育的态度和能力;正确的体育观点和审美能力;学生独立锻炼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设计体育锻炼计划和自我组织与管理的能力;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的能力;在自我参与中,获得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8.
丽水市老年人体育锻炼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文献资料、访谈等方法,对丽水市老年人体育健身时间、场地、项目、形式等进行调查,发现丽水市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高、锻炼手段较多、具有比较明显的年龄特征,老年人健身运动中尚需解决的问题是缺乏专人指导、缺少科学的健身方法等。针对丽水市老年人体育锻炼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曹英 《唐山学院学报》2012,(1):20-21,37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在了解唐山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业余体育锻炼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旨在进一步提高唐山市普通高校学生参与业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为推动唐山地区高校体育发展和全民健身计划顺利地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篮球运动作为高校学生余暇体育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身意识逐渐增强,进行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多,终生体育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体育思想。篮球运动一直是大学生比较喜爱的运动项目。篮球运动无论从场地设施、环境条件、学生余暇体育观念还是从体育文化个性方面都是一项比较适合大学生进行余暇活动的体育项目,篮球运动作为大学生余暇时间的锻炼手段有着很好的健身、经济、娱乐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对大众体育健身活动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缺乏健身活动而引发的疾病、死亡等社会现象,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要为大众体育提供必要的场地设施,普及科学健身的知识方法;同时应加强全民健身锻炼的技能培养和指导工作,建立不同人群的体育锻炼模式;有计划地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监督机制,使国民确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目前,健康第一的思想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多,但就锻炼所收到的效果却各不相同。其主要原因:锻炼者没有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没有按照体育锻炼的基本要求和规律进行锻炼。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要注意锻炼项目的选择、锻炼前的准备活动、锻炼中的注意事项、锻炼后的放松与恢复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大多数学生是在教师以及学业要求下完成体育锻炼,这样的锻炼已然成为一种任务,而非自主参与。如何从小培养学生自主健身的习惯,形成自主健身意识?本文认为激发并延续运动兴趣、肯定运动成绩、体验成功与挑战、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每月达标之星""进步之星"评选,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健身的积极性;同时,开展家校合作,设置"体育回家作业",提倡亲子运动,创造良好的健身氛围,能够促使学生自觉、自愿、主动、自控地参加体育锻炼,享受运动的乐趣,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体质,进一步促进"阳光体育""终身体育"及"全民健身"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安徽高校建立“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安徽省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解决影响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各种因素,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为依据,建立“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使“阳光体育运动”这项国策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其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促进亿万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掌握锻炼技能、养成锻炼习惯和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现如今。由于人们对健身意识的缺失和对体育锻炼作用的不了解,不能充分的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素质的提高和改善生活质量上的作用,使得人们没有抽出应有的时间来从事身体的锻炼其直接造成身体素质的下降,生活质量的退步,疾病的多发等等,不重视对身体的锻炼,已经严重影响体育在人们生活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重视体育锻炼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高等体育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必须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创造良好的条件,从科学锻炼的角度,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对健康的追求,游泳运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调查发现,哈尔滨市游泳健身锻炼的爱好者越来越多,也出现了较多影响健康的损伤问题,本文针对这种现象,指出了这些错误习惯造成的危害及预防和处理方法,促使游泳爱好者更好、更科学地进行健身锻炼。  相似文献   

18.
在张家口市区锻炼人群相对集中的公共场所,对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从健身意识、项目和时间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张家口市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呈老年化趋势,大多数人对体育锻炼功能的认识还比较落后,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文化层次水平相对较低,手段较单一。建议相关部门继续推广《全民健身计划》,加大宣传力度和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管理,发挥张家口地域文化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体育项目。  相似文献   

19.
对大众体育健身活动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缺乏健身活动而引发的疾病、死亡等社会现象,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要为大众体育提供必要的场地设施,普及科学健身的知识方法;同时应加强全民健身锻炼的技能培养和指导工作,建立不同人群的体育锻炼模式;有计划地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监督机制,使国民确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闲暇体育锻炼,大学生也不例外。好的闲暇运动习惯是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手段,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深远意义。文章在抽样调查和分析山东理工大学学生闲暇体育锻炼的目的、兴趣、资金投入及锻炼的时间和形式等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学生闲暇体育积极性、增加闲暇体育的形式与内容及提高学生的锻炼质量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