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坛才女萧红的爱情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雨 《档案天地》2004,(3):29-31
30年代红极一时的女作家萧红,对自己的爱情生活很有感慨。她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却是因为我是女人……”  相似文献   

2.
夏雨 《湖北档案》2003,(4):44-46
上个世纪30年代红极一时的女作家萧红,对自己的爱情生活很有感慨。她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却是因为我是女人……”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在这个情感贬值、闪婚成风的年代,不少年轻人把爱情当作快餐,追求速食消费,闪婚闪离,爱情在很多人眼里越来越廉价,这使得很多人"不敢相信爱情了"。而作家千寻千寻则说,最廉价的其实也是最奢侈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获得一份真挚的爱  相似文献   

4.
苍老的爱情     
我相信爱情.历代以来与爱情有关的浓词艳篇读了不少,读到的大多是爱情的缠绵、爱情的疯狂、爱情的诞生和爱情的灭亡.我今天的话题与此无关,是关于爱情的平淡、老迈,说的是一种白发爱情,它不具备什么美感,也没有悬念和冲突,被惟恐天下不乱的文人墨客有意无意地疏漏了,但我肯定这么一种爱情随处可见,而且接近于人们说的永恒.  相似文献   

5.
作为叙述的主要佐料撒在故事表层的,是贯穿故事始末的邓丽君的一曲《甜蜜蜜》,不妨说,这首歌就像一张牛皮,把所谓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全流程和作者意欲诠释的那个纯真年代的美好情感一起包在了里面。  相似文献   

6.
爱情有理     
也许没有哪个年代对待婚外情有18世纪的法国来得更宽容。 18世纪对于法国是一个享乐主义的年代。那个年代极度藐视婚姻,当然主要因为婚姻在当时只是贵族间家世与财富的商业交易而已,对于名嫒而言结婚只是嫁给了一个表示身份的姓。婚姻只是为了延续家族的荣耀,爱情才是尊从自己的心愿,所以当时的人们对于爱情的尊重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7.
正(一)当我还沉浸在爱情里的时候,有一次给学生代课,她们翻看我以前的照片问我:老师你为什么要留齐刘海?没有刘海比较好看呢!我很厌恶齐刘海,觉得它不匹配我的年龄和性格。我笑着跟她们说:因为我先生喜欢。孩子们都只有十六七岁大小,瞬间很严肃地围着我教训道:老师,爱情里女人要做自己!我很真诚地看着她们,那一刻我的眼神里一定佛光普照;我听见耳边梵音悠扬,我神圣地盘坐在白莲花上,穿越了红  相似文献   

8.
分手男人     
性别差异无处不在,就连分手这件事也是如此。古时候,女人要是被无端回了门子,娘家的脸都无处放。风水轮流转,在当今男多女少、僧多粥少的爱情市场上,女生多半不会像杜十娘那样如泣如诉:“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反而是潇洒离去;男生则很难像以前豪气干云说“大丈夫何患无妻”,连“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的话都讲得不那么硬气了。  相似文献   

9.
双儿的户口     
在《鹿鼎记》中,据说双儿最得韦小宝和围观男性的钟爱。确实,双儿机敏伶俐百依百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关键时刻还能挺身而出杀敌救夫,这种文武双全的美女对于多数一无所长的闷骚男来说,真是居家旅行之必备。当然也有人评价:韦小宝若说月亮是方的,那双儿必定说月亮真有棱角。意思是双儿对韦小宝有近乎盲从的“奴”性,双儿的爱情是卑微得丧失自我的爱情。  相似文献   

10.
专业报究竟难在何处 专业报大多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兴旺于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可以说,改革开放是专业报“一朝分娩”的助产士。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实体和组织都要实行自负盈亏。这就把某些专业报纸推向了市场,不根据市场需求办报就无法生存。以前同行业主管部门拨款办报的做法逐渐被摒弃,一些专业报纸开始率先走向市场,从而渐渐变成市场化专业性报纸。  相似文献   

11.
农场恋情     
我17岁就去了上海在皖南山区办的一家国营农场“上山下乡”,时间是上世纪70年代初,农场里百分之九十都是上海知青,每年都有大批老职工上调回上海,又有更多的上海知青下放到农场.年轻人在这里有种地的,有养牛挤奶的,还有生产奶粉、麦乳精和搞基建、农机、副业的.尽管在那个红色的年代里,人们都讲斗私批修,但只要有年轻人的地方,“爱情”这点私事就无法灭绝,只不过大多成了“地下活动”.今天屈指一数将近40年过去了,当年再秘密的活动也都但说无妨了.  相似文献   

12.
据《服务导报》报道,池莉、张抗抗、王跃文、王海翎4位畅销书作家最近发现,不法书商盗用了他们的名义出书,并冠以春风文艺出版社“布老虎”现代爱情系列丛书,但内容却十分低俗下流。春风文艺出版社说,他们没有出过这类书。 池莉说,以前她的书有多种盗版本,虽然气愤,却没有太多在意。但这次性质特别恶劣,几天前,一位读者给她寄来了一本署名池莉的《没有男人的日子》和一封措辞激烈的信,大意是希望池莉爱惜自己的声誉,不要辜负了长期以来喜爱她的读者。池莉惊呆了,她根本没有写过这本书,该书的描写十分色情,不忍卒读。池莉说,这种行为,完全是在毁掉一个作家。而且,这样的  相似文献   

13.
2009年有一部新年贺岁剧十分惹目,名叫《你的纸里包着我的火》说的是一对年轻的都市夫妇由编织爱情到撕扯爱情.由被欺骗到施以毁灭性报复的经历,看后着实能够引发人们的反省。  相似文献   

14.
"我们是听着广播长大的一代",70后以前的很多人都会这样认为。在那个年代,是广播独步天下的黄金时代。对大人而言,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国内外新闻和广播剧;对孩子们来说,最难忘的就是站在广播下或抱着收音机听《说岳全传》、《杨家将》…  相似文献   

15.
网恋无冲动     
说那不是爱情,可我们确确实实地是在谈恋爱,在网络中我们相互间的称呼就是恋人之间专用的;可是说那是爱情,为什么从网络中走下来就是两个完全的陌生人呢?马凯说,那是一年前的事情了,当时我还是个网络新手,初出茅庐。一进入聊天室,突  相似文献   

16.
我有一个朋友,是个童话作家,早在十年前,他就像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相信大灰狼真的守在教室门外那样,坚决地相信爱情。在他和相恋了八年的女友结婚时,两人幸福得一塌糊涂。童话作家送给女友一柄锋利的匕首,他说:我今后要是背叛了我们的爱情,你就用它刺进我的胸膛吧。许多前来观礼的女孩子被感动得香喘吁吁,揪住倒霉的男朋友的耳朵说你看看人家,你看看人家的爱情。  相似文献   

17.
戴诚 《大观周刊》2006,(23):M0002-M0002,1
现实与荒诞 在35岁以前,余华一直在书写过过风貌和记忆,很少直面当下的现实生活。在10年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余华说自己是一个活在过去的人。不写1990年代之后的生活,是因为他还没有看清楚空虚社会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8.
她是一个爱情信仰者,在她的观念里,爱情与宗教是相似的,她甘愿做一个“爱情路标”。她说自己的作品,以人性为第一位,并不追求情节的刺激、煽情,而是追求“曼娟”式的新古典主义。  相似文献   

19.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生活类杂志一直存在某种偏向,就是习惯拿"性"说事.虽然这些事大多有写实的成分,具有新闻性,并且无一例外地与爱情、婚姻或家庭有关,但叙事时常常有意无意地把"性"作为推动情节的动力要素而加以强调.这类性叙事文本,在主题的设定或表达上,有的是用情感或人性掩匿"性",有的则公开把"性"作为诉求对象.  相似文献   

20.
和平年代,战争听来似乎天方夜谭。但事实上战争的阴霾一刻也未曾走远,局部战争的炮声甚至可以说此起彼伏,战争是和平的天敌,却是全人类关注的焦点。这其中,就有时刻对之保持高度敏锐的战争题材图书的出版。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以前图书对战争感兴趣,战争似乎对图书却不感兴趣,市场和读者对众多出版社急火快烹出的战争图书不太买帐。然而,最近的几本以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