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人,是构成经济新闻的主体经济新闻的严重的“物化”倾向,是造成经济新闻枯燥、呆板、乏味、甚至僵化的一个主要原因。要克服经济新闻这个缠身数十年的老病,根本途径之一,必须从“物化”向“人化”转变,这是关于经济新闻指导思想上的重大转变。所谓经济新闻的“物化”,是把生产要素的组合、物质资源的配置、生产过程的措施及生产成果的指标(产值、利润、税收等)作为构成经济新闻的主体甚至是全部内容;在“物化”的经济新闻中,即使出现  相似文献   

2.
笔者认为,群众不爱看经济新闻的原因,是经济新闻存在“物化”倾向。即见物不见人,或见人不见思想、不见精神,造成经济新闻枯燥、呆板、  相似文献   

3.
经济新闻通常被认为是“硬”新闻,一般感到难以亲近。本文提出应加强对经济新闻的“包装”,并从“小角度”与“大题材”、“局部”与“全局”、“道理”与“事件”、“人”与“物”的辩证统一关系入手,探讨如何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与吸引力。  相似文献   

4.
搞好经济报道,是党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党大局服务的要求。因此。它与时政新闻等并称为“硬新闻”,是媒体报道的重头戏。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日新月异,各种经济现象日趋活跃,公众对经济报道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可是,传统经济报道中“概念+数字”的乏味形式又使读望而却步,读经常反映的是:经济新闻不如社会新闻鲜活、吸引人。怎样才能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激发读的阅读兴趣呢?笔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发现经济类报道可适当借鉴社会新闻、娱新闻等“软新闻”的报道方式,对其进行“软化”,以赢得读。  相似文献   

5.
新闻照片里“人”的“主体地位”和“人”在新闻摄影中的“主体作用”,是新闻摄影领域的两个“主体”,是研究新闻摄影学的两个基本点。人,是社会的分子。如果说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是生产,人则是生产力当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人是社会的主体。人,除了阶级的属性,还有民族与民族、群体与群体以及先进与落后、文明与粗野、善良与邪恶等差异。阶级的、民族的、经济的、文化的以及奋斗目标的差异,构成各种各样的社会人际关系,他们之间的对立统一,迸发出千姿百态、性质不同的新闻和新闻事件。因此,人,是大多数新闻和新闻事件的“创造”者。人在“创造”新闻和新闻事件的时候,有时是自觉的(如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有时则是无意识的如毛孩(图一)、老人头上长角现象等。人类社会的矛盾和对立、斗争,不可能都是个别  相似文献   

6.
杨树弘 《今传媒》2006,(7X):42-43
经济新闻要解决走出“经济”说“经济”、就“经济”说“成就”、等“大路货”的“套路”,有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做法”——牵住“思想性”这个“牛鼻子”,这是经济新闻含金量高低、影响力大小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7.
向存丹 《新闻传播》2009,(11):80-80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例子+数字+观点”是经济新闻的全部.经过十多年来的调整与改进.情况有所好转.但经济新闻仍然没有摆脱“外行不愿看.内行看不懂”的尴尬境地。如何让经济新闻从半空落到平地.如何让经济新闻既好看又能讲清楚经济理论?笔者认为让经济新闻“见人见事”不失为有效的解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新闻之“德” 新闻人“掌握”着被称作“社会雷达”和“社会监测器”的新闻传媒——这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机关”。新闻舆论引导人们调整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从某种意义说,舆论促进着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因此新闻人的职业是光荣而崇高的。  相似文献   

9.
(一) 对编采人员实行“稿分制”,是量化考核的一个举措,是报社管理的一大进步。 报社记者、编辑的业务水准和工作业绩,直接体现于采写、编用的新闻作品。从市场经济的视角来看,新闻作品是经记者、编辑的智力劳动(以及一定程度的体力劳动)所物化了的产品,业经见报就成为具有市场价值的“(特殊)商品”,从而,当事人便拥有获取经济酬报(工资或奖金)的权利。一般来说,见报的新闻作品之多少,反映了当事人付出的劳动量之大小。依照“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新闻作品的见报数量,应该是确定相应奖金金额的一个依据。新闻…  相似文献   

10.
“新闻靠跑”、“脚板底下出新闻”,这是写好新闻不容置疑的经验之谈。但是,“跑”只是深入一线的一个过程,一种下湖撒网的劳动,或者说采访所需的时间。一般说来,劳动的时间与收获应成正比,然而“跑”新闻则不尽相同,这是因为采访的对象是“人”。百人百“心”(心窍、水平),百人百“姓”(性格),“跑”新闻者能够得到多少“活鱼”,重要的就靠其撒网、收网的方式、方法等灵活而过硬的技术了。因此,如何“跑”新闻值得探讨。 采访时难以获取所需要的材料——要学“绕” 记者渴望获取某种素材,但是被采访者或因诺言在先,或因其…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有偿新闻” “有偿新闻”这个词在外国新闻学著作中没出现过,是我国新闻界某些人的“创造”,指向被报道者收取报酬的广告宣传性新闻,即“收费新闻”。1984年前后,我国个别新闻单位出现了把广告编写成新闻发表以取得广告客户钱的做法,当时叫做“广告新闻”。对此,我国新闻界绝大多数人是反对的。1987年11月颁布的《广告管理条  相似文献   

12.
宋伟 《记者摇篮》2010,(3):20-21
都市报经济新闻因为迎合了现代人创业、投资、理财的需求,也成为许多读者渴求的重头戏。但是传统党报以及专业性报纸经济新闻的“宏观硬做”对于都市报有些水土不服。笔者认为,都市报经济新闻应以小点入手,运用“放大镜”来解决实际问题,以此将经济新闻烹饪得色香味美。  相似文献   

13.
一一个时期,有的人把经济新闻视为由统计数字和枯燥术语组合而成的“五味新闻”。为了改变这种形象,一些记者便在写作上刻意雕琢起来:文字铺张之,辞采诡奇之,动不动还夹带几句“舶来语”,以增添经济新闻的魅力。结果,“甘脆肥浓”成了“腐肠之药”,反而倒了读者胃口。经济新闻美在自身,美在新闻题材是否鲜活,美在新闻主题是否省人。有作为的记者总是在经济新闻主题的选择与深化上一逞风采。  相似文献   

14.
如今,南风北渐,粤菜风行,大小饭店一律打出一个招徕顾客的旗号:“生猛海鲜”。活蹦乱跳的活鱼鲜虾确实是能让人胃口大开的美味。可是,翻开报纸一看,现在“生猛海鲜”式的新闻太少了,版面上多是些早已失去时效性的“咸鱼”、“干鱼”,甚至是被人吃剩的“鱼骨头”。造成“新闻不新”的原因很多。大而言之,有新闻体制、新闻观念和新闻理论方面的问题;具体来说,这也反映了新闻记者队伍在敬业精神、业务素质和采访作风等方面的不足。“如今的记者变懒了。”一些从战争  相似文献   

15.
新闻从业人员都有一种同感:经济报道有“三难”,即难写、难懂和难以留下较深印象。因为经济新闻专业性强、术语和数字多,经常是“业内人不愿看,业外人看不懂”,因此如何把经济新闻写得通俗些.贴近生活些,生动些.简而言之,即化“生硬”为易懂.就成了财经记者的首要课题.笔者根据工作实践,给出了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6.
“新闻根据”与“新闻由头”是新闻报道中经常涉及到的两个概念,有不少人将之相提并论、等同视之,有的新闻辞典也说“新闻根据又称新闻由头。”其实,这两个概念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辞海》对“根据”一词的解释是:“依据;出处;来源.”新闻根据,即新闻报道的依据,换言之,即新闻报道赖以存在的决定因素。新闻根据是新闻报道的前提与基础,一篇新闻一定要有新闻  相似文献   

17.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紫米油盐酱醋茶。足见经济与人们日常生活是多么贴近。也可能正因为此,对经济生活中一些重大变动的报道,常会引起上下左右不同程度的非议,以至于在当今的经济记者圈中,不少人对“热点”、“难点”新闻避而远之。“逃避”没有出路。记者,特别是经济专业记者的“天职”,就是及时准确地报道经济生活中的新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宣部旗帜鲜明地、坚定不移地在新闻战线反对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突出地抓了“有偿新闻”的问题。中宣部的这一重要举措,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共同愿望,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和新闻工作者的衷心拥护。“有偿新闻”是新闻报道中权与金钱(包括物化的钱)的交换,是赤裸裸的权钱交易,它影响新闻的真实,损害新闻单位的形象,腐蚀新闻工作者,败坏社会风气,是新闻单位的一种腐败现象。我们必须坚决反对。“有偿新闻”在我国的出现和泛滥,有着深刻的现实和思想根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商品经济迅猛发展,企业的商品观念和竞争观念日益  相似文献   

19.
有句俗话叫“锣鼓听声,听话听音”。指的是人们在听人说话的时候,还要留心“言外之意”。有的人说话“指桑骂槐”,自然是意在言外,当然不可取。有的人说话顾此失彼,言内之意并不错,但话外之音不好,产生了相反的效果,也是不可取的。报纸发表新闻,是在说话,而且是大规模的、郑重其事地说话,尤其要注意不可失误。前些时候,见某报上有条表彰一位售货员的新闻,其中特别谈了她如何“不吃、不拿商品”;又有条新闻表扬一位好干部,说他“从来不占公家的便宜”。  相似文献   

20.
张剑 《新闻前哨》2014,(12):74-76
从新闻美术来说,新闻既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又是对人们认识的升华,其本身就是美的主客观因素相结合的物化。反映在新闻上,就应该是有思想深度、有深邃意境、有阅读震撼力,能“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能“感染人、塑造人、教育人、鼓舞人”的优秀艺术品。而这些仅靠描绘事实和逻辑概括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运用各种美术手法去衬托新闻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