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阿罗长得一点也不像人类(你知道,并不是所有机器人都长得像人类),问题是他的行为也不太像个机器人。情况是这样的:那天工作到一半的时候,他突然决定罢工了,就这样站起身,走出门,一直向外走了。一定有些人看到了他,一个重达900磅(约408公斤)的大家伙走出去,不可能没人看到,但是很显然,谁都没有想到那是阿罗,毕竟自从12年前人们启动他以来,他从没离开过那张办公桌。  相似文献   

2.
阿罗长得一点也不像人类(你知道,并不是所有机器人都长得像人类),问题是他的行为也不太像个机器人。情况是这样的:那天工作到一半的时候,他突然决定罢工了,就这样站起身,走出门,一直向外走了。一定有些人看到了他,一个重达、900磅(约408公斤)的大家伙走出去,不可能没人看到,但是很显然,谁都没有想到那是阿罗,毕竟自从12年前人们启动他以来,他从没离开过那张办公桌。  相似文献   

3.
《世界发明》2009,(5):68-71
在我的印象中,大学教授多是埋头于学问、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尤其年过知天命的老教授,更是在白发下面有着睿智的头脑和豁达的胸襟。然而,柳冠中似乎不是这样的形象,这在我采访他之前也有了一点了解。  相似文献   

4.
生活中被毒蜘蛛和毒蛇咬过的人很少,但是害怕蜘蛛和蛇的却大有人在。这一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显然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现象并不一致。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大多数人面对狰狞的蜘蛛或诡谲的蛇时,不由自主地产生恐惧的感觉呢?  相似文献   

5.
在长久的沉寂之后,叶企孙的名字,又重新被人提起.说他是中国科技基石,一点也不为过,他是杨振宁、李政道等国际知名学者的老师;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半数以上是他的学生;他创建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并培养出50多位院士;早在读博士时,他就以论文<普朗克(Planck)常数的测定>把握了科技界的新潮流,而名声大噪.然而,这样一位大师级的人物,却在1952年离开清华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1967~1977年间,忽然销声匿迹,仿佛科教界从来没有过这样一个人.  相似文献   

6.
<正>来我咨询室的同学,十有八九都是孤独的。最近来过一位很特别的男生,之所以说他特别,是因为大多数同学来找我说的,都是"我不想要什么",而这个男生是来说"我想要什么"的。在聊了将近1个小时的人生理想与规划之后,接近尾声的时候,来访者突然说起:这些年,在坚持自己所爱和融入大环境之间徘徊,其实挺孤独。我一点也不意外他的孤独。我能想象,这样在我面前口若悬河、才思敏捷的人,在同龄人谈论班上八卦的时候,是如何插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信息》2003,(22):9-11
1973年张果喜年方19岁,是江西省余江县邓埠镇农具修造社的木工车间主任。由于管理等各种原因,这个上百号人的企业当时已破旧不堪、日益衰弱。在濒临倒闭的关键时刻,他以特有的胆识和果敢,喊了一声“要吃饭的跟我来”,当场有21名工人自动丢下铁饭碗,心甘情愿跟随“张头领”上了“梁山”。  相似文献   

8.
原子侦探     
德国科学家赫威西每天都在寓所的女房东那里就餐。女房东是个吝啬势利的小人,她常用别人吃剩下的肉和蔬菜为赫威西做“杂烩”,这样做既不尊重人也不卫生。对此,赫威西也有所察觉,只是一时还没抓住真凭实据。他想:“我一定要用科学的手段揭露女房东的伎俩,让她这个吝啬势利的小人也尝尝被人踩到尾巴的滋味。”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当再次就餐时,赫威西趁人不备,在别人吃剩下的菜中滴上了几滴“神秘物质”。不出所料,在下一顿饭中,女房东果然又为他端上来一盘“杂烩”。于是,赫威西从衣袋中掏出了一件小仪器,当小仪器靠近“杂烩”时,突然发出“嘟”、“嘟”的报警声。赫威西由此断定:女房东一定又故伎重演了。他不动声色地叫来了女房东,说:“你这样用人家吃剩的菜做杂烩可不太好呀。”女房东一开始还想抵赖,可是,当赫威西拿出手里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哲学家乔治·桑塔亚纳说过这样的话:“人只有死了才能见到真正的战争结束。”而随后的历史也支持了他的观点。“人类会永远结束战争吗?”相信绝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原因无非是:“好战是人性的一部分”、“它存在于人类的基因里”……果真是这样的吗?  相似文献   

10.
鲁北 《知识窗》2008,(7):40-41
每个人的一生中恐怕都会萌生过这样一种奇怪的感觉——在看什么东西的时候,会突然意识到:这事有一次曾经发生过,我曾经到过那里,做过这件事,听过这样的话,当时也是这样的灯光……在那一瞬间,大脑给我们发出一个信号,说是它认出了发生的事。1900年法国医生弗朗伦斯·阿尔诺为这种现象取名为“记忆错觉”,也称“回忆幻想”。  相似文献   

11.
他曾攀登过珠穆朗玛峰;他曾参与建立了南极“中山”考察站;他曾在北极展开过五星红旗;他曾和队友一起徒步考察了雅鲁藏布大峡谷;他是科学家,又是探险家。他——高登义,一位大气物理学家,至今仍然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着。在中国古代,关于英雄的定义,是“能上高山擒猛虎,能下深海捉蛟龙”,在众人眼里,高登义就是这样的一位英雄。  相似文献   

12.
徐锡麟,字伯荪,是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早年读书喜天文、算术。曾被聘为绍兴府学堂算术教师,还曾在绍兴设立特别书局,宣传革命排满等。徐锡麟从六岁起就埋头读书,读书时能排除一切杂念,读到重点和警句时,就打上句号,然后去请教父亲。他说:“我每天要吃饭,我也每天要读书。若一天不吃饭,肚子就会饥饿,若一天不读书,脑子里也会饥饿。”他的读书方法以“三心”“两结合”为其特点。所谓“三心”,即专心、细心、恒心。“两结合”一是读书与修身养德相结合;二是读书同锻炼身体相结合。专心读书治学,要想有所建树,因素是多方面的,其重要的一点就是…  相似文献   

13.
宗教对付科学的策略科学的世界观和宗教的世界观,是不可调和地对立着的。宗教反对人们对宇宙、对地球的任何科学探讨。甚至亚里斯多德一托勒玫的宇宙学说,同古希腊的一切科学学说一样,也曾经被宗教反对和排斥过。基督徒中出现了以反对科学为职志的“学者”。神甫拉克达戚坚决否认大地是球形的学说。他以为不可能有“对蹠人”。因为,圣经上没有一句话提到过这种同我们脚底对脚底站着的人。修道士科兹梅在535年,编写了一部“以基督徒所不容怀疑的圣经证据为基础的”“基督教的宇宙形象图”。他同样以“没有对蹠人”为论据,否认大地是球形的。他认为,地是长方箱子的底似的东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朋友们:这里先给你们讲这样一件事:一所中学有位平时品学兼优的学生,一次因考砸了拉了班级的名次,教师批评了几句,他受不了便离家出走。当最终在某车站找到他时,怎么劝说都不回头,最后他提出一个条件:转学。劝导他的人都感叹:像这样的青少年养尊处优,经不住一点挫折,怎么行呢? 青少年朋友,你们可能会看到和听到过类似的事情:有的同学平  相似文献   

15.
巫剑珊 《知识窗》2007,(3):28-29
与神较力的人——以色列 在圣经《旧约全书》的《创世纪》中,有这样一段相关记述,说的是关于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带着妻子儿女,由妻子的国家返回父亲住地的途中所遭遇的趣事:他夜间起来,带着两个妻子、两个使女、十一个儿子过了雅博渡口,最后只剩雅各一个人时,来了一位陌生人要和他摔跤,虽然雅各在摔跤时大腿关节扭脱了,可是直到黎明,那人也无法取胜。那人便说:“天亮了。请放我走吧。”雅各答道:“你不给我祝福,我就不放你。”那人问:“你叫什么名字?”他回答说:“我叫雅各。”那人说:“你不要叫雅各了,就叫以色列吧。因为你在与神的较力中都取得了胜利。”  相似文献   

16.
苗向东 《知识窗》2014,(7):34-34
宁浩是中国第一个在30岁以前就票房过亿的导演。宁浩身边的人说他挺轴的,做事情敢“闯”、不惜力。而他自己则称,有时候甚至需要赌上性命去干一件事情。  相似文献   

17.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种实验,让处在不同心境的人看一张几个士兵抬着一个伤兵上飞机的照片。“心情愉快”的被试者描述说:“这个受伤的士兵碰到了好运气。人们送他去医院,他会受到很好照料的。”“心怀不满”的被试者描述说:“这个受伤的士兵,只是成千上万自相残杀的受害者中的又一个。我认为这次战争是个玩笑,否则的话我们就无从去做像杀人和破坏之类的蠢事了。”而“内心焦虑”的被试者这样描述:“他受伤了,被送上飞机。可上了自我的情绪色彩。以上实验说明了,被试者的描述都是从各自的心境出发的。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体验,…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威廉·肖克利因发明晶体管和在半导体研究上的杰出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晶体管的发明是世界科技革命中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事件。仅此一项发明,几十年来就为全世界创造了500多亿美元的巨额财富。 1955年,预见到社会对晶体管的巨大需求,认为搞发明研究只是“为他人作嫁衣”的肖克利辞去了曾使他登上科技圣殿的贝尔研究所的职务,在“硅谷”所在地,加州圣克拉拉县开办了一个商业性的企业——“肖克利半导体研究所”。大家认为肖克利才华横溢,又是半导体权威,这个研究所必是前途无量。 然而肖克利这位受人称赞的大科学家,当起老板来却既不会做生意赚钱,也不知道如何与对手竞争。连与同僚们共议大事,他都不在行。加上他野心过大,在推销产品方面总想四面出击,结果处处碰壁。没有几年,“肖克利半导体研究所”入不敷出,终于被人收买。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查德·席格蒙迪曾有一句名言:“真正聪明的人,应懂得如何充分运用自己的特长,而竭力避免自己的短处。”  相似文献   

19.
在许多人的眼里,创业致富是年轻人的事情,岂不知,现在“人过四十不学艺,人过五十不创业,人过六十享清福”的旧观念已被打破,甚至许多富豪的财富也是从五六十岁开始累积的,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是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他56岁开始造摩托车,67岁造汽车,10多年时间做到近百亿资产,被人誉为旷世儒商。也许有人说,13亿人中才出一个尹明善,你举的例子没有可比性,遥不可及。其实,这样的事例还是不少的,笔者身边就有这样的创业者。他们是一对退休的老夫妇,看中了医院病人多,病人总要吃饭,吃饭最好要吃“病号饭”的机会,专门制作各种针对不同类型病人的病号饭。  相似文献   

20.
从前,有一个专会打经济算盘的人,不惜高价,想买一匹上等好马,不仅力气大,而且跑得快。这还不算,他还附加了一个条件;马儿不吃一点草料。的确,他的如意算盘打得够精明的了,一匹马一年要吃掉多少草料?而且还不是一年呢?你养它几年,就得给它吃几年草料,这笔钱不会是个小数。所以假如有不吃草料的好马,即使买的时候多出点钱,也是便宜的。结果他买到了这匹好马没有呢?谁也知道是买不到的,世上原来就没有“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之类的便宜事。然而,在发明创造的历史长河中,的确有不少人像那买马人一样,日思夜想,想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