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张博 《中国培训》2004,(11):7-8
为加快建立行业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全面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贯彻落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从人才的培养、选拔、评价、交流、使用、激励和保障入手,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力度,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加强烟草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任务。一、加快建立行业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改进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全面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改进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在评价内容上,坚…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在高技能人才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壮大了高技能人才队伍,提高了企业竞争力。然而,国企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高技能人才工作基础薄弱,培养体系不完善,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没有建立起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高技能型人才,生产一线的技能、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一些高、精、尖生产设备的操作和维修,以及科技含量较高的岗位后继乏人,直接影响着企业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高职院校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围绕如何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提出产学合作教学模式课题研究,并结合我院产学合作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了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胜任职业岗位(群)工作为目标,以实践性教学为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为质量评价标准,依托企业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深圳市在进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创建高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逐步建立了符合市场需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核心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深圳市在创新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一是“突出业绩”。以“业绩”论英雄,以工作业绩、突出贡献作为评价人才的主要指标,扬弃以“学历”、“资历”论英雄的评价模式;二是确定“改革取向”。坚持对人才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改革取向,扬弃以“证书”衡量评价人才的做法。二、创新高技能人才评价方式深圳市积极探索的高技…  相似文献   

5.
为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继续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我国有关方面已研究提出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根据这一方案,在今后3年里,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将在全力推进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的同时,加快企业职工和院校毕业生技能水平评价方式的改革,逐步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评价,将在现有考核模式上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关键生产难题的考核要求,并增加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要求。对知识技能型人才的评价,则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突出新技术、新…  相似文献   

6.
为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继续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我国有关方面已研究提出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根据这一方案,在今后3年里,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将在全力推进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的同时,加快企业职工和院校毕业生技能水平评价方式的改革,逐步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2009年初,首钢被列为国家首批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单位。一、确立"四个完善",实现"三个转变"首钢在高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工作中,确立了"四个坚持"的指导思想,即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工作业绩为重点,提升技能人才素质为核心的技能人才评  相似文献   

8.
职业精神是职业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是检验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创新成效的基本标准。论述了高职辅导员应研究新时期职业人才质量标准,在工作理念、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模式、学生评价等各方面,开展全方位创新研究与实践,在本职工作中有效融入职业精神教育,以身示范的服务学生职业精神养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贡献绩效。  相似文献   

9.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应关注工作世界中的职业能力(资格)和职业(工作)分析的研究。尽管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广泛实践,但课程仍普遍欠缺职业性。区别于传统的工作分析,胜任素质是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它的主要特点有:"以人为中心"取代"以工作为中心";在行为主义范围内探索测量与评价潜在能力;对劳动力市场人才评价具有持久影响。基于上述特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可以结合具体职业的领域性对能力进行"领域专门化"解读;发挥以工作绩效为核心的胜任素质分析对职业教育领域的职业分析的补充作用;借鉴胜任特征模型评价的混合研究方法完善能力的测量与评价。  相似文献   

10.
工学结合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用、合理的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现实意义。以一定的原则为根据。以学习能力评价、工作能力评价和职业素养评价为主要内容,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构建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为顺应职业技能鉴定发展的趋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编写了《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技术指导手册》(以下简称《指导手册》),为各地、各行业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提供实务参考。《指导手册》较全面地介绍了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评价  相似文献   

12.
"双创型"人才是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采用讨论阐述和数据分析的研究方法,详细解读当前高职学生"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旨在优化高职院校职业素养评价体系,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质量评价量规(RTECA)是美国职业教育'el-究专家联合设计的一套职业教育课程质量评价工具。RTECA以著名的关于培养高质量职业技术人才的理论为依据,为评价技术人才的职业能力以及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健全程度和质量提供了一套非常严密的评价标准。大量评估实践证明,RTECA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是教育专家设计和评估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得力工具。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培训》2023,(1):5-7
<正>本刊讯2023年1月10日,中国职工教育和职工培训协会发布了2022年职业能力建设领域十件大事。2022年,职业能力建设战线全体同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党中央国务院对技能人才和职业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新部署为行动指南,坚守职责、勇于担当,在职业培训、技工教育、职业技能竞赛、技能人才评价、高技能人才表彰等领域取得了新的成就。这一年,我国的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政策体系更加健全,技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实现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开局。  相似文献   

15.
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社会对软件技术人才能力的要求出发,提出软件技术人才培养应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并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来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教学与时俱进,并辅以质量评价体系,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软件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6.
电子商务基础项目课程的开发应以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技术为指导,以职业能力导向课程目标,以职业实践进行工作任务分析,以项目课程模块化形式进行课程内容组织和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评价,注重工作过程评价与工作任务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在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与华大菁英教育有限公司深入合作,以社会分工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为依据,以教育资源整合为前提,创建了"学校+公司"办学模式.该模式基于对职业人才需求、企业人才资质需求、国际公司对人才特质要求的综合分析,建立一整套以"4c+6R"人才培养体系和54个管理文件组成的职业人才培养标准,开发了多个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和人才资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建立"IPO"教学方法培训认证体系.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仅拘泥于技术能力取向层面,还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应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高职院校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应从四大层面展开,即办学理念应提倡职业素质教育,以培养特定职业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课程设计应根据目标模式开展职业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应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情境为导向,按照行动导向方式开展教学;评价体系应科学合理,评价标准应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人才培养是高质量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逻辑旨归和目标导向。推动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基点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提质与变革,以人才结构优化促进职业本科教育类型化发展。以32所职业本科院校为例,依托近3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文本,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过程、制度和评价四个维度分析发现,32所职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逻辑起点、以“产教融合”为实践进路等共性特征。此外,32所职业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凸显及标准方式上存在较大校际差异。据此,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心在于明确“人才规格+职业能力”的类型目标定位;推进“标准引领+任务导向”的实践育人过程;建立“纵向联动+横向协同”的配套培养制度;构建“动态调整+分类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对IT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T人才培养应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并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来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教学与时俱进,并辅以质量评价体系,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IT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