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道德评价是道德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手段。道德的认识、教育、调节职能的发挥,仰仗道德评价。要改善社会道德风气,必须加强道德的扬善抑恶的社会评价机制。新与旧道德规范体系转换,导致了人们无规可循和一定程度上的道德滑坡;对生产力标准的不恰当理解,导致了道德评价的失真;只偏重效果,轻视动机的片面评价方式的泛滥,纵容了不道德行为的滋长。社会道德风尚的根本好转和道德环境的优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多方面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
从人性的角度看,道德根源于作为理性动物和社会动物的人的内在需要体系协调统一与全面实现的必然要求。纯粹道德是抽去了各种个体差异的“普遍人”概念的基础上得出的。它是道德普遍性的依据,也是衡量各种社会道德合理性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3.
李本同 《教育与职业》2006,(15):142-143
道德起源于人的二重性,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不同关系构成了历史发展过程的经济关系和道德关系,形成不同的道德教育体系。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道德和道德教育,总是受一定社会背景下经济体制的制约。纵观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从传统到现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换,道德教育先后经历了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三种不同的模式。文章在阐述道德重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不同经济体制下的道德体系及其道德教育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道德社会场是指影响道德场各因子间信息,能量,物质传递与交换并制约道德场主体道德行为的诸社会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场。道德社会场是道德场的宏观层次,直接决定着道德场的性质,方向,对道德场的发展影响重大,道德社会场从基层次上看,由道德社会系统场,道德社区场和道德群体场构成,它具有信息功能,调控功能,导向功能等。  相似文献   

5.
道德进步是一个从一种外在要求变成人的内在需要的过程。源于自然威慑的道德、源于社会契约的道德和源于人的内在需要的道德标志着人类道德从外在要求变成人的内在需要这一过程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行为是否遵从既定的道德规范,取决于在他们的价值观天平上,作为道德观念根据的价值与行为本身所带来的价值的比值。社会的道德建设是一个在道德行为方面谋求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通过教化引导人的需要和人性的发展以及通过操作完善规章制度两个基本层面。  相似文献   

6.
纵观伦理学史,对道德的研究始终未能超越自身的体系,未能从另一个学科角度进行探究。从政治哲学角度,以个体和群体的复杂互动关系为核心,可以对作为社会基础的道德问题进行新的解析。善作为道德的核心概念,是内化于个人自身的符合合群性要求、实践可使个人获取幸福的系列规则。而规则是变化的,据此可以将人类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封闭性道德阶段、多元化道德阶段和开放式道德阶段,三个阶段各有其政治学特征。还需要提出生命轮回的观念,希望扩大道德效用边界,消弭人类社会的道德危机和道德冲突,建立一个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7.
道德的法律化,是沟通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中间桥梁,它使得社会规范系统中道德与法律的结构趋于合理。从事实层面上看,道德法律化是实现法治社会的基础与需要。同时,古今中外的无数次道德法律化的实践也证明了道德法律化的可行性和重要性。然而,道德法律化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过度的道德法律化或是盲目的道德法律化及以德代法的做法无疑会给法制体系的完备及法治社会的实现带来损害,因此有必要对道德法律化进行适当的限制。  相似文献   

8.
道德赏罚即赏善罚恶,它是社会以利益作为对主体行为善恶责任或其道德品质高低的一种特殊的道德评价和调控方式。网络道德因其特殊性,虽不能套用传统社会的道德建设体系,但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最大的交点是网络中虚无的主体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人,网络道德建设最关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责任和自律意识,而从外在道德规范内外成人的自觉行为过程中,利益和道德的融合离不开道德赏罚。  相似文献   

9.
再论道德自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继《论道德自我》一文之后,从道德教育心理学中存在的理论缺陷以及新儒家诸人关于道德自我议论中的问题出发,论证了从心理学上研究道德自我的缘起和意义;进一步分析论述了道德自我的发展以及人们之间道德自我发展的类型差异的社会意义;此外,还用较多的篇幅论述了道德自我修养提高的意义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变化和发展导致了人们道德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从熟人道德关系为主向生人道德关系为主发展、从直接道德关系为主向间接道德关系为主发展、从固定道德关系为主向变动道德关系为主发展、虚拟道德从宗教的人神关系为主向网络的人人关系为主发展,就是其中四个方面的重大变化。把握这些变化发展,对于学科理论研究和人们社会实践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我国进入社会转型加速期以来,社会分工和社会流动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迁在客观上促成了道德随之转型,社会道德失范现象大量出现,并严重影响着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道德失范是当前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以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道德问题作为出发点,探究道德失范的原因并呼吁道德回归,能够有效地推动社会和谐、健康、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2.
浅析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悲剧性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的"威塞克斯小说"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入侵英国农村后,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小农破产后的悲惨命运.本文试从作家如何通过叙述"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的发展过程,以及如何利用独特的传统与现代的糅和、景物描写等艺术手段,来揭示威塞克斯小说悲剧性主题.  相似文献   

13.
现代公民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正逐渐步入公民社会,公民道德建设正成为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重心。面对当前由于时代价值的多元化及社会转型期新旧道德原则转换所导致的社会道德混乱、道德滑坡现象,急需建立起一套适合这种共处生存方式的普适性的道德体系和准则。遵守社会公德,既是现代公民必须履行的道德义务,更是公民基本道德素质的体现。文章探讨了加强公德建设的若干途径,加速我国公民社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的逻辑必然。从伦理学视角解读,以人为本内涵了以下几方面的价值指向:(一)提升人类主体的道德人格,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爱,保持人格的纯洁性,使社会道德文明的进步奠基在人格的守护与提升上;(二)实践价值理性的道德精神,凡是涉及人的道德需要,都给予理解和尊重,既重视满足人们物质利益和人生权利的渴求,又重视满足人的精神和文化追求;(三)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构建科学与人文协同并行的和谐社会,把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与生命本质的理想实现作为历史进步标志的终极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道德建设的有力支撑,道德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精神基础。我国道德观念随着社会的变化正处于转型阶段,构建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道德建设亟需对转型期道德观念进行导控,并采取措施保障优良的道德规范、创新的道德观念成为和谐社会共同奉行的社会准则。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史,浩浩五千余年,本文试图在纵向的历史发展中分析妇女再婚的法律规定和社会观念的演变。同时,由于在中国古代那样的“前市民社会”中,民间习惯和道德观念(即广义上的“习惯法”)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往往不逊于国家的制定法,笔者在每一个历史断面上。都对当时制定法以外的道德观念以及社会舆论的演变过程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关注。通过对历史的追述,尝试提出对此问题的一些粗浅思考。  相似文献   

17.
关于德育现代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和人的现代特征发生、发展的必然过程和结果。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又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德育是为社会和人的需要服务的,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都必然要求德育现代化。而德育的现代化必然通过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和德育手段的现代化来体现,使整个德育体系都符合现代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和谐"视域下的道德教育--兼论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勤  谢佳 《教学与研究》2006,3(3):64-68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道德作为人类生活的内在价值尺度,既是人性的一种表达,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道德教育在创造和谐的伦理基础以及培育社会主体方面责无旁贷,而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将使其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作品重点塑造的两个形象的意义世界中,陈忠实既反思传统文化,又透过这种反思寻求到所向往的东西:那就是把人性和社会伦理道德要求、社会责任相统一,个人能从社会的索取中承担一定的义务,且具有坚挺的人格气质的人格道德模式,而这种探寻,究其实恰恰是儒家文化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需要道德维系。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道德资本具有特殊重要意义:道德资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道德资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道德资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道德资本建设。为此,要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培养道德资本的基础;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把握道德资本的方向;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增强道德资本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