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功夫在诗外”,就是对心理素质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的形容,一些非智力因素对于一名新闻工作者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通讯员通常都有一种感觉:写稿难、发稿难。为什么?我的感悟,关键问题是在采访上存在“三怕”情绪。我觉得,在实践中要克服“三怕”、把握“三点”、运用“三法”,是做好通讯员工作的重要因素,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3.
李明文 《新闻三昧》2003,(10):18-19
本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新闻访问中言语表达要适应语言环境的问题。也就是说,记在访问中要根据采访对象、时机、场合等因素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做到因人设辞、因宜适变、因地置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闻访问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是新闻的大敌。而以反映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为主的广播新闻音响,更应该真实、自然、生动。然而,现在有些记者抓住“音响具有听得着、看不见”的特点,在录音采访中做手脚,使音响掺杂着虚假成分。从一些虚假的音响中,笔者归纳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新闻采访中的语境适应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境是语言赖以生存、运用和发展的环境,它制约着语言,决定着语言的命运。”语境不是虚无缥渺的,它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构成因素,诸如题旨、上下、时间、场合、对象、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化心态等等。人们在实际语言运用中,自觉不自觉地受着语境的制约,或说自觉不自觉地适应着语境,例如人们常说的“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  相似文献   

6.
隐性采访与舆论监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春龙 《新闻界》2004,(4):28-29
新闻媒介要满足人们的知情权,必须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去接近新闻源。然而,社会生活错综复杂,有时为了了解新闻事件的真相,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尤其是对一些丑恶现象进行批评、揭露时,普通的采访方式难以达到目的,在这种情况下,采取隐性采访方式更容易接触事物的真相,使新闻事件更具有客观性  相似文献   

7.
在读对纸质媒体的批评中,最多的恐怕要数对一些新闻作品的“干巴”、“枯燥”和“没意思”的指责了。许多媒体虽年年都在进行着增强新闻作品可读性的努力.却至今未能有根本性的改观。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据我的调查分析。新闻作品中缺乏故事是减弱可读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读反映。在相当多的新闾作品中,抽象概括多.现象罗列多.空话套话多,而过硬的事例少,曲折的情节少,生动  相似文献   

8.
要把稿件写得充实,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来自哪里呢?这就要记者、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地去进行材料的搜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这样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累两千行素材。如果用一百行素材写一百行报道,就会失之肤浅。想写出深刻的报道,必须用两千行素材垫底。”(辰浓和男:《用脚去寻找》)采访技巧,是新闻采访经验的结晶,是记者智慧地获取新闻材料的一门学问。新闻界的行话说:“七分跑(采),三分写。”采访是新闻报道的第一道工…  相似文献   

9.
机遇是什么?机遇是好的机会和境遇。由于新闻图片具有瞬间性和空间性特征,机遇对于摄影记者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每一幅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的诞生都离不开机遇的存在。与新闻同行共同出去采访、看到人家拿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佳作,自已却没能抓住机遇拍出精彩的瞬间,对摄影记者来说,是最令人难过的事儿。机遇是摄影记者成功的重要因素,然而,当机遇真的悄悄降临于你身边的时候,你真能迅速意识到它并准确地把握住,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一、发现机遇 对于摄影记者来说,机遇是一种难以预料、不期而遇的瞬间,当你努力求…  相似文献   

10.
黄明 《声屏世界》2001,(8):25-26
暗访,在新闻学中没有明确讲到,但暗访与新闻学中的目击采访有相似之处,是在目击采访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目击采访是深入现场,眼见其人,目击其事,认真观察,搜集材料的采访;暗访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诱“敌”深入、引“虎”出山、引“蛇”出洞、请君入“瓮”、“瓮”中捉“鳖”、自拉绳套、做茧自缚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邓开贵 《新闻界》2001,(4):29-30
2000年6月22日,泸州市合江县发生特大翻船事故,造成221人落水,死亡、失踪达131人,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引起了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我与本报的几位记者一道,以最快的速度,先后发回10余篇稿件,分别被《四川日报》、《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华西都市报》、《天府早报》、《成都晚报》和《成都商报》等多家媒体采用。此次报道受到国务院工作组和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表扬。回顾这次突发性新闻采访,确实令我心有所得。一、重大突发事件采访需要敏捷迅速,随机应变。突发事件采访的主要特点是任务紧急,…  相似文献   

12.
新闻选题与采访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华 《新闻界》2001,(5):52-52
一、什么是新闻选题新闻选题即是选择新闻采访的“题目”。新闻选题的确立,能使记者(采访主体)与具体对象(采访客体)之间的关系得以现实地建立起来,从而使每一次具体的采访活动通过主体到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得以有效地展开和发展。新闻选题是主观思想的一种确立和体现,但它却不是主观、随意的,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客观性与观念性的辨证统一选题不能是闭门造车,凭空杜撰的,必须先有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再有新闻选题,这是新闻采访认识路线的规定。但是,新闻选题确实又要受到记者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3.
记者获取新闻素材的最佳手段是采访,而采访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随团采访是记者采访中经常遇到和运用的方式之一。本人当记者这十多年,也跟过一些团。既品尝过跟团采访的成功与欢乐,也体味过随团采访的失败和愁苦。现在细细揣摸起来,觉着有必要把随团采访的个中体会记下,也算是就随团采访这一采访方式的一点探讨。 一、采访前要摸清团队的活动主题和日程,尽且量拿出大致的报道方案来。不要去打无准备之仗。到了现场再临时抱佛脚,那就晚了。 一般情况下,记者所跟随的团队,都是以开展某项(或几项)重要工作为主题,(如友好访问、…  相似文献   

14.
丁宁  米娜 《新闻传播》2007,(5):52-52
新闻采访的目的,是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记者要善于寻找与接近采访对象。 一、正确地选择与确定采访对象,主要是选择最了解情况的人作为采访对象。重要的是他们确实知道情况,熟悉与掌握第一手资料。在若干个了解情况的人当中,还要选择善于提供情况、并愿意积极配合采访工作的人作为采访对象。  相似文献   

15.
唐楠 《军事记者》2004,(11):31-31
新闻价值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能够构成新闻的因素的总和,因此,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所固有的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这些客观存在要体现在新闻之中,又同新闻工作的识别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很大关系。一名记要想使自己的日常采访工作与别人有不同的地方.即在众多记对同一事件进行采访报道时,写出与众不同的稿件来,就必须下一番苦功,磨练出一双敏锐的慧眼,把看似平常的事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挖掘出来。好的新闻报道,实际上就是一名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视角的记,对一些看似平常的“旧闻”冶炼成新闻的过程。“冶炼”就是对所报道的事件选准独特的视角,将其最有价值的新闻点开掘出来。  相似文献   

16.
提问是新闻采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记提问、采访对象回答是采访活动的主体。记问得好,采访对象答得妙是采访成功的基础。因此已有许多章就提问的形式、方法、技巧等做了详细深入的探讨,而对提问的非语言因素涉及较少,要想好的问题带来好的采访结果,除了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因素,还要注意非语言因素,如提问的表情、语气,甚至伴随的动作等。  相似文献   

17.
刘静怡 《新闻前哨》2002,(11):20-20
记者在采访中往往会遇到意外的收获,比如在采访一件新闻事件的过程中,遇到另外有新闻价值的事情;本来是一件很微不足道的新闻,因为某些突发或急变因素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闻价值;或者是在已经停滞或无法进展的新闻采访中,偶然出现新的线索;有时甚至是事实尚未呈现新闻价值时,偶然呈现的迹象为记者所捕捉,而最终形成新闻事实,等等。应该说,新闻采访中的意外收获即记者新闻敏感与记者机遇相结合的产物,是一个主观与客观一体的问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是作用于事物发展变化的两个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条件,客…  相似文献   

18.
“隐性采访”,通常是指记者不公开身份进行秘密采访或者化装采访的一种采访方式,也是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的一种常用手法。隐性采访往往使媒体能获得其他采访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事实,最大限度地逼近事件真相,突出采访环境的原生态和“内幕”后的真实情况,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增强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对于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采用此类  相似文献   

19.
新闻记者离不开采访活动,社会活动是记者采访的基本方式。新闻素材的来源主要是通过记者采访得到的,那么如何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真实客观的事实呢?笔者认为,语言对白、观点交流、思想碰撞和心灵沟通是新闻采访需要把握的四个层次。  相似文献   

20.
报道新闻事实,反映引导舆论,进行舆论监督等都是新闻媒介的重要职能。在进行新闻采访与写作、分析判断社会动态、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新闻批评的过程中,新闻媒介能否做到客观、公平、公正,除了受到客观条件、新闻体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就是记的社会责任感,它体现为新闻记报道的新闻要对自己负责、对媒介负责、对社会公众负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