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间性哲学奠定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超越发展的理论基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需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缺损的现象和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和生活实践诠释的主体间性价值追求,通过构建民主平等、沟通对话为特征的教育交往模式及评价机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与实效性的协同共振。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的哲学理论提出后,已经运用到很多学科中去.以往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过很大成绩,但由于环境的变化及其本身存在的缺陷,这种"主体-客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逐渐被更为合理的"主体-客体-主体"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所取代.倡导平等对话、相互理解和人文关怀的"交往式"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已成为消除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困惑的手术刀.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恪守"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认真审视传统思想教育模式的弊端,以尊重学生为 核心,采取科学的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构建"以人为本"的工作范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高校"人本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正在向人本思想转变,其实质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书~唯上"向"以人为本"转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文章以主体性、开放性和情感教育为切入点,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换的观点,为思想政治教育课改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当前时期下我国高校教育制度地深化改革,高校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均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种教育教学创新思维以及模式应运而生,其中近年来提到最多的就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本文就是攫取了高校思想政治为主要模式,着重地阐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笔者自己的见解,以供方家参考,希冀提出具体的意见或建议,共同探寻"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6.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主体性哲学为基础,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陷入了"主体-客体"两极模式的困境.主体间性哲学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观进行了重构,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从对象化活动转向交往活动,从个人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理念就是把人看作是社会的主体,并以最大的限度去发挥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并确立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是十分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才能收到实效。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需要"以人为本"理念的引入,本文试图将高职院校同一般本科院校对比,在研究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的基础上,探索"以人为本"理念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运用个案工作方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入个案工作理念和方法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个别化方法,加强时代性和针对性;助人自助,促进大学生自我提高;合理运用个案社会工作技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前,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因研究角度的转换和思维视角的变革,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理论研究的重点。由于研究的视角不同、观点各异、众说纷纭,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梳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厘清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和实现模式,对今后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研究,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从主体间性的视域出发,在改变施教者和受教者关系的基础上,实践多方平台上的"对话",是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这里的"对话"不是简单言语上的你来我往,而是两个主体间完整的精神世界的碰撞和改变。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从教育理念人本化、教育主体协同化、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方式交互化、教育环境人文化等方面进行内涵建设。通过在"交往对话"中变革,在"以人为本"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从主体性到主体间,寓教育性于生活化,实现供需双方新的协调平衡,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的引领性、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新时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本文通过语义、多学科领域、社会效应等维度深入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后,归纳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并总结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具有方向性、综合性和策略性等重要特征;最后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价值和意义,即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和主体间性提供了实践条件,是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和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主体间性视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灌输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灌输"永远不可或缺,关键是以何种方式有效地实现灌输."主体间性"理论近年来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入拓展,为灌输教育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视角与强有力的理论"器具".传统灌输教育由于单一主体化模式的凸显、主体间互动交往的淡化、教育模式与"生活"的疏离,存在着明显的"主体间性"缺失.以主体间性为视阈观照灌输教育,应在"平等性"中使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在"互动性"中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和创造性,在"实践性"中解决受教育者的现实难题,不断增强灌输的渗透性和贴近度,使灌输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成为为大学生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90后出现在大学校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挑战,而交往作为促进人的普遍成长和全面发展对此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交往是90后现实交往的缺失、全球化呼吁、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反思的结果,应该重视主体间的交往关系,重视情感间的交往纽带,关注动态间的交往活动,要紧紧围绕着以人为本、受教育者的话语权和现实的生活来建立交往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教育过程中共在的主体,以语言、教材、技能、活动等为中介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与互动,促使主体间相互理解、共生共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的交往实践活动。开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认识论维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贴近现实生活,从价值观维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方法论维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交流沟通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开展高校成教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成教思想政治教育,因其教育本质及特殊性,更需要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做好成教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树立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观,就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就要建设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把传统的"主体-客体"模式发展成为"主体-主体"模式,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超越,也是主体性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系统化.它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据、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1.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下,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去适应人即教育对象,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包  相似文献   

19.
聂莹 《长治学院学报》2011,28(4):110-113
作为教育主体观的新范式,主体间性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飞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嬗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继承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立论,超越了其对主体和主体间关系的理解,实现了由"占有式"主体向"交互式"主体的转变,实现了由"我-它"世界向"我-你"世界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不断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积极推进主体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具体地说,即为在教育理念上要"以人为本"、在学生需求上要"以人为本"、在师生关系建立上要"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关爱学生,注重学生的各种实际利益需求,把学生的实际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充分地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来改革和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以此来更好地培养学生,实现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