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的法律传播存在"易读性传播"与"严谨性传播"的矛盾、"碎片化传播"与"系统化传播"的矛盾、"知识化传播"与"人文化传播"的矛盾。有效化解这些矛盾,提高法律传播效果,需要实施法律概念的类型化传播策略,对"学理概念"和"文本概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实施法律规范的完备性传播策略,对法律信息进行"颗粒化分解",形成"法律知识元";实施法律文化的多元化传播策略,开展实践性传播活动和生活性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说服传播活动高度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源头与缩影。在这一时期,先秦诸子游历各国,试图通过游说的方式使君主或权臣接受自己的治国理政主张。频繁的说服传播实践与大量典籍的诞生使中国说服传播理论在先秦时期萌芽并得以发展。其中,道家学派的老子所著《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虽体现了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与独特的政治哲学,但更重要的是蕴含了几千年前富有中国特色的传播主客体认识、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技巧等传播学范畴的内容。可以说,老子在一定程度上对说服传播已有了深刻的认识与见地。本文从传播学角度考察《老子》,审视并总结老子的说服传播思想,把握其思想的当代价值与意义,以期对构建系统化的且独具中国特色的说服传播理论体系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单艳军 《今传媒》2013,(4):113-114
在播音主持语言传播中,为了让受众能够更准确更全面的接受传者所想要表述的观点,使传播效果达到最好水平,较好的运用说服理论是非常必要的,了解说服理论的特点以及运用好说服理论的技巧,有助于播音员主持人对节目传播效果的整体把握.本文试从广播电视多种节目类型说起,浅析播音主持语言传播中“说服”理论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赵凌 《当代传播》2012,(6):49-52
个体传播是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一个重要维度,其中尤其是个体传播与国家形象传播的关系,在当今中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国际传播形势下,更发挥着积极的意义。本研究以姚明作为个例,利用语料库工具,挖掘姚明个体传播与国家形象传播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姚明个体传播与国家传播存在着一个双重传播模式,并分别呈显性传播与隐性传播样式,借助姚明篮球明星的显性传播,中国国际形象在其中得以隐性传播。  相似文献   

5.
群体说服主要依赖个体说服来完成,因此群体说服中存在二级传播现象,此二级传播过程为"群体说服者——群体中的意见领袖——群体中其他成员",因而在理论上可以构建群体说服中的二级传播模式。该模式构建路径是疏通传播渠道、完善说服内容、丰富说服方法,维持则需要从群体意识、群体交流、意见领袖关注度三个方面强化维持条件,消除维持障碍。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两个个案研究的再解读,认为当代中国农村的说服传播中存在着三重情境:具体的传播场合构成了说服的微观情境,乡村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网络构成了说服的中观情境,而国家的政策变迁则构成了说服的宏观情境.这三重情境以一种“情境叠加”的方式影响着乡村社会的说服行为、说服内容以及说服效果.  相似文献   

7.
李艳秋 《记者摇篮》2012,(12):16-17
在传播学上,新闻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传受者进行新闻传播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新闻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动力。而所谓的"传播效果"通常具有双重含义。狭义上,它是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衡量,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广义上讲,不管传播者有没  相似文献   

8.
马原 《新闻世界》2008,(7):102-103
本文旨在用说服传播理论来解决健康传播中的一些问题。在健康传播中,由于意识形态、民族文化、政治体制等各种原因,人们对于健康、疾病会产生种种的态度,例如对非健康人群的排斥、对疾病的慌乱和恐惧、非健康人群对于疾病的无知等等。而说服传播的一个研究领域就是态度变化的研究。在健康传播中运用说服,就是想转变人们一些消极的态度,建立对健康积极面对的态度。依据C·香农的线形传播模式,分析在说服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对每一个组成部分的分析,考量说服是怎样对健康传播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9.
对于主题报道的制作来说,最大的难点恐怕就是如何使人信服。作为一种典型的说服性传播,主题报道有着非常明确的观念诉求,换言之,传达理念是其最终的传播目的。在主题报道的制作上,不能空谈理念而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已成为共识,但在实践中,简单地罗列事实并不一定能实现主题的有效传播,有时候,强行拼凑的事实不仅没有增强说服力,反而更使人感觉虚假。这其实也是我作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在随中央新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的出现为广告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在新型传播方式下,商业广告营销仍在使用说服传播模式,但是从传播者、说服信息、受众本身、传播环境四大环节的内容来看,却都各自出现了变化,文章对这些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探讨高校辅导员说服传播实效的提升,应该以说服者的可信度、说服技巧的灵活性,大学生寻求社会认可的压力感、个体的自主性以及群体意识的可塑性为主要着力点。其理论选择有:霍夫兰的说服传播理论、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卡特赖特的公众说服原则、拉扎斯菲尔德的二级传播理论;其路径设计为:提升说服者形象的可信度、增强说服技巧的灵活性、提高说服内容的针对性、增大采取行动的诱导性、加强说服环境的融洽性。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之时,是华夏说服传播在华夏大地上最为"欣欣向荣"之时。在百家学说中,儒家学派最重"道德"在修辞中所扮演的"春风化雨"的角色,这也影响着几千年来中国人在说服传播行为中的表现。同时,儒家思想中所强调的道德修养与今天中国当代社会也具有高度契合的一面。在本研究中,笔者将以儒家说服注重"道德感化"的特色为出发点,试图为孔子说服传播建立一个以外在修辞与内在道德统一的说服传播模式,并探讨这种说服传播模式所具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品牌传播过程中,要适时调适好刚性传播与柔性传播。刚性传播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进行的传播,柔性传播是针对品牌主体对应的品牌价值参与者展开的。柔性传播,一是讲述动人的品牌故事,二是丰富品牌的价值联想,三是制造有效的品牌事件。不管是广告、公关活动,还是新闻事件,甚  相似文献   

14.
视频类信息一直是说服性传播中的重要信息类型,本文结合视频类信息自身的特点,归纳出视频类信息在说服性传播中的五大优势,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钟飞 《当代传播》2004,(1):28-29
大众媒介的宣传过程其实就是传播主体对受众的说服过程。说服也称为劝服,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沟通的艺术其历史已经非常悠久。如果说早期的说服主要出现在人际传播及小群体传播中,那么,在大众传播兴起后,说服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因为说服能否奏效与传播效果的好坏息息相关。作为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之一,霍夫兰的说服理论对于传播学的效果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他关于说服艺术与传播方式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天的媒体宣传依然很有启迪。如何才能改进媒体的说服艺术,提高媒体  相似文献   

16.
《百家讲坛》传播效果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传播效果,是指受众的心理在传播前后发生的变化。它通常有双重含义。狭义上是指传播者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众身上所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上的变化。广义上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的活动对受众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作用,包括直接的、间接的、显形的、潜在的。大众传播活动都具有目的性,但能否产生预期的传播效果与媒介传播内容和方式是否能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受众的特征、媒介的素养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近两年来,央视10套《百家讲坛》栏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传播效果,引起了学者和广大观众的关注。这…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主题报道的制作来说,最大的难点恐怕就是如何使人信服。作为一种典型的说服性传播,主题报道有着非常明确的观念诉求,换言之,传达理念是其最终的传播目的。在主题报道的制作上,不能空谈理念而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已成为共识,但在实践中,简单地罗列事实并不一定能实现主题的有效传播,有时候,强行拼凑的“事实”不仅没有增强说服力,反而更使人感觉虚假。这其实也是我作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在随中央新闻单位贯彻十七大精神采访团到内蒙古以来一直惴惴不安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蒋艳芳 《新闻知识》2006,(11):26-28
任何传播活动都是为了取得某种效果,“不为效果而从事传播及传播研究,同不为胜利而进行战争,是一样荒谬,一样不可思议。”[1]在传播效果研究中,最具实用价值的当属劝服理论。西方传播学中的劝服理论(p e r s u a s i o n),又译为“说服理论”,是传播者试图利用传播的信息来改变他人的态度与行为的一种研究。最早对劝服理论开展系统研究,并卓有影响的是以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霍夫兰(1912-1961),他是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之一。1953年出版的《传播与劝服》被视为霍夫兰及其耶鲁学派的代表作。新闻评论作为一种传播活动,也是…  相似文献   

19.
浅谈受众心理与传播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纯 《新闻知识》2002,(6):27-28
任何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活动都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传播者总是期望自己的传播行为能够达到预期的意图或目标,产生良好的效果.然而,事情并不总是随着传播者的意图而发展,传播效果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许多传播者意想不到的结果,这里所谓的“传播效果”通常具有双重含义。狭义上,它是指带有说服动机的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是不容忽视的电视收视群体,教育类电视节目对他们的影响尤为重要。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教育类节目是劝服性传播。遵循劝服性传播模式,显然有益于提高收视人群的教育效果。所谓劝服性传播模式,是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传播途径和受者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