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吕萍 《新闻世界》2010,(8):196-198
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并将其发展成自己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强大理论武器。他们从"异化"与"技术理性"这对概念入手,从意识形态、大众文化、技术理性等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总体异化状态下的人类生存状况进行了抨击与批判。  相似文献   

2.
田密 《东南传播》2015,(2):90-92
新媒介的迅速发展给当今社会带来巨大影响,不仅加速了信息的流通,也丰富了媒介形态。女性的发展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的尺度,但新媒介的出现并没有解决传统媒介中的异化问题,反而加剧了异化现象。通过异化理论分析新媒介语境中女性异化的表现,探讨女性异化产生的原因,并试图提出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
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动力,人类发展技术以帮助自己摆脱对未知的恐惧.社交媒体的出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随时随地获取新闻消息,了解组织动态,满足我们的信息获取及群体归属需求;但人们在技术使用过程中日益沉迷、渐进奴役.在当代,科学技术演化为一种操控的异化力量,它束缚人、操控人,最终掌控技术的人类逐步沦为囚禁在科技桎梏里的"奴隶".本文将从技术异化的视角解析新媒体发展所引起的特殊文化现象-错失恐惧,旨在警示沉溺于新媒介技术的大众,并反思技术所引发的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魏奕沁 《今传媒》2012,(2):56-57
广告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不仅因为广告在今天已经完全侵占了我们的文化空间,还因为广告代表着一种大众文化,已经影响、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情感特征和价值取向。凡事都有两面性,广告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从另一方面看,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形态,广告对当代社会所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也受到了批判。本文从广告中的大众文化特性、大众文化的作用,即积极意义的方面来探讨、揭示大众文化社会形态下对当代广告批判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汪金刚 《新闻大学》2020,(2):80-93,12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用"异化劳动理论"揭示出资本主义奴役劳动、以商品统治人等种种隐藏的资本剥削逻辑,旨在为实现人的自由、扬弃异化以及实现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相统一做出科学批判和理论解释。《手稿》及其异化劳动理论迄今仍然可以作为解释和认识当下信息化社会生产中"数字劳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切口和方法论。本文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为"接点",对当下"数字劳动场域"的资本奴役进行媒介批判考察,以期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视角对数字时代的信息生产和传播中的"异化"做出解释,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媒介批判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中找到"弥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基于传统大众媒介时代的背景,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曾对大众文化做过深入的探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其媒介本身特性、传播方式、传播过程都迥异于传统大众媒介,那么数字媒介对大众文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本文忠于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研究的立场,以探在新媒介时代下的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回归文化特质后的新生,还是一种比传统大众媒介时代下的大众文化更为愈演愈烈的非文化。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6,(12):23-26
综艺节目逐渐成为各大卫视争夺收视率的主要武器,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批判后现代社会的一些观点或许能对这一现象的愈演愈烈之势进行解读。从这位西方批判学家的视角来分析这一现象,电视节目"纯娱乐化"、"泛娱乐化"的背后有着对后现代媒介更深层的批判意义,本文从鲍德里亚针对后现代传媒的几个主要观点入手深层次解析娱乐现象,从媒介现象剖析媒介对后现代社会中人的本性的异化与影响,并另辟蹊径寻求解法。  相似文献   

8.
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数字化媒介在资讯传播中受到大众文化的极大影响,新媒介在生产有关大众文化的内容产品时特点鲜明,具有时代特征.本文阐述了新媒介传播与大众文化心理之间的联系.媒体从业者除了要了解受众的阅读需求,也肩负着把握舆论导向、反思文化传播的使命和责任.  相似文献   

9.
白贵  康智 《现代传播》2019,(11):37-41
从社会发展时空的概念将广播界定为民国时期的"新媒介"形态,它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信息获取的壁垒。在广播的社会化进程中,相伴而来的伦理冲突也日渐凸显。特别在抗战时期,广播的伦理规范与社会责任问题持续引发争议。利用包括广播在内的媒介实现战略与舆论思想上的胜利,成为了社会的普遍呼声。受众的"新媒介"批判,促使广播通过自律、他律强化了伦理规范,并出台了监管层面的法规,共同使得抗战广播在改善不良内容、抵制低俗娱乐、进行战前思想动员与战时信息传递、普及战区大众教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抗战广播的伦理规制强化了国民对国家与民族的认知,是民国"新媒介"社会化进程中伦理变迁轨迹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社会与人的互动,不断规制影响着新媒介的伦理与责任走向,以及媒介伦理思想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田浩男  侯长生 《东南传播》2021,(10):104-106
"泛审美化时代"的到来被视为消费文化下审美的异化,即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共同泛化,考虑到身体美学对于身体意识与环境共生关系的强调,可将其描述为身体景观进入大众文化被感性化,且受到消费主义过度关注,进而产生的审美话语丢失,身体在其环境中受到多重话语的摧残而缺少自发性的审美反思.本文以社会发展理论、实用主义理论、身体美学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分析研究方法,结合文献资料法、质性研究法,批判消费文化对于身体审美的消解和压缩,使身体呈现出更多的消极意义.并探讨消费主义对身体的压迫与身体审美直接进入大众文化环境间的密切联系,声讨非反思性的身体意识对身体审美话语的消解.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5,(22):63-67
作为新媒介的智能手机的普遍应用,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使媒介技术与现代人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人的创造物的移动接收终端,本应是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工具,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却逐步获得独立的地位,不再是从属于人的附庸,反过来却形成了对人的压制与束缚。本文试图从移动接收终端对人自身的异化、对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异化,以及对人的社会生活的异化等几个方面,来论述移动接受终端在使用中对人的异化——使人们成为过度依赖手机的"手机人"的现象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2.
流行音乐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中国台湾地区的流行音乐产业发达,在华语流行乐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对台湾地区文化的研究,流行音乐是重要的落脚点。本文把对台湾流行音乐的研究置于新媒介背景下,通过总结音乐传播媒介中的手机音乐软件、短视频社群软件以及线上演唱会等对流行音乐传播所带来的影响,试图勾勒出新媒介影响下台湾文化传媒生态在流行音乐方面的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现在,人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里,媒介使人们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文化交流,接受教育.但任何事物都有双重性,大众传播媒介如同"双刃剑",它在发挥信息、教育、管理、娱乐等正功能的同时,还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功能,其中较为明显的就是加速了犯罪的传播,而新媒介的崛起和广泛应用使得这一形势更为严峻.本文主要通过对犯罪人员的调查,分析了新媒介和犯罪传播、模仿的内在关系,提出了构建新媒介时代受众信息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4.
新媒介进入现代乡村社会后引发了一系列的变化.随着智能手机等新媒介渗透进村民日常生活的深处,传统的农耕记忆逐渐被互联网平台各类"三农"短视频所取代,传统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更多被智能手机呈现的虚拟交往所代替.田野观察发现,新媒介使乡村人际交往的互动空间、交往范围、沟通方式等方面发生了裂变,新媒介在乡村社会人际交往结构的"脱落"与再连接过程中发挥了"缝合"作用,正在重构转型期的乡村人际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15.
大众文化的异化导致大众文化被规训、发展被限制。从根本上说,大众文化的异化阻碍了大众文化的发展。本文通过重庆卫视《第一次心动》禁播事件考察电视选秀文化为何被异化、如何被异化,以及这一事件带给我们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黎藜 《传媒观察》2015,(4):39-41
本文以香港小童便溺事件为切入点,力图分析在新媒介传播环境下,新的传播方式所构筑的传播环境对事件传播的内容、方式和效果的影响,以及由此而来对事件发展的影响和在传播环境俗化、恶化过程中的影响,从而使人"成了‘机器的延伸’"。大众深受其流毒而不自知,媒体工作者和研究者,更应当以自己的专业工作对新媒介技术对媒介环境的影响保持高度警惕,指出其危害,并对大众形成更为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景观可以被理解为生活的可见性,现实的物质存在、符号、声音、社会活动等都可以以影像的方式得以展示和显现。自拍行为的自我展示及表演性构建出来了关于用户的个人生活景观。景观的社会功能包括展示、分离、否定和重构,其社会功能就是异化的具体生产。批判现代社会的景观文化对个体的异化,主要是从景观的社会功能方面来展开批判。自拍行为中存在的"景观剥夺",主要包括景观对于人的真实性、个性、主体性和生活私密性等权利的剥夺。我们要努力摆脱这种异化和剥夺,学会批判性地表达与思考,实现从自恋到赋权的跨越,才能真正把我们从欲望和幻象中解救出来。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阿多诺提出文化工业理论的历史语境进行考察.发现德国魏玛时期也曾出现过美国大众文化的形态.在对阿多诺批判美国大众文化的追问中,发现文化工业理论根源于理论家对德国法西斯社会的思考,是对启蒙理性批判的延伸.  相似文献   

19.
沈玉秋 《新闻世界》2013,(7):340-341
【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的概念。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们在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立足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将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在媒介批判中延伸。他们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异化问题已转化为更高层次的文化异化,人们丝毫察觉不到自己被生产工具、技术机器所奴役,为文化工业所带来的娱乐所消遣,实质上我们生活在一个尴尬的泛异化时代。  相似文献   

20.
石晋阳  陈刚 《现代传播》2016,(4):153-156
在新媒介时代,主体不仅从媒介中获得信息认知,还在媒介中建立关系网络,通过全身心的投入,在新媒介营造的世界中为"完整的人"争取合法身份。传统的媒介素养研究较少关注参与主体的情感体验及主体间情感交往活动,从而难以解决新媒介时代所凸显的情感危机。本文从"主体赋权"和"群体狂欢"两方面揭示了新媒体时代的情感危机,发现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已然多方面逐步实现情感转向,主要体现在:媒介本质从信息传递向关系传播嬗变,媒介素养的核心概念从信息批判向情感交往升华,媒介素养培养范式从工具范式向体验范式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