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建设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科技竞争力成为各国的核心竞争力。科技的竞争即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生力军。因此,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当前的高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东南大学有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两次捧杯的经验,本研究以其为例,剖析目前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促进机制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为了培养出能够适应21世纪全球化竞争的创新型人才,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为我国未来创新型人才培育、储备和输出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国内高校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体制、培养模式、成果转化和保障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困难。因此冷静反思当前的主要问题,从体制设计、主体优化及成果保障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长效促进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加强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与知识经济相适应,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的主要精力放到具体科技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培养上。高等院校如何面向21世纪,深化教育改革,在注重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同时,突出和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科技、经济激烈竞争的时代要求,无疑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一、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1-科技创新教育是强国之道。从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我们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基础薄弱,科技人…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原始创新日益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和关键因素。本文以《水文统计》课程为例,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同时,深入探讨了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和对策措施。实例表明,增强我国大学生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战略任务。在对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论述在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引入科学技术方法论等领域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在教学各个环节强化任务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完善学校管理评价激励,做好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持和服务工作。探索了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导向,以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场地是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重要保障条件。高校要在校内公服体系、校园文化环境、网络教育资源方面不断强化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场地建设。  相似文献   

7.
推进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针对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思考,从而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与实践体系,深化推进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8.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时代,"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科  相似文献   

9.
对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教兴国是我国实现经济振兴和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大计,高校作为科教兴国的主要阵地,不仅肩负着科技人才培养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科技创新的基本职能。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交叉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日益突出,学科研究活动已经由传统的“单兵作战”向“团队协同作战”转变。在此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与培养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密切关注和切实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176-179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现状入手,并对其实施要素进行了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四元"定位法,分别从意识培育、思维激发、能力提升、成果转化等4个方面提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实施策略,并对"四元"定位法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体系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不健全、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不匹配、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提出通过"搭建一个平台,构建两个体系,组建三个团队"的思路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长效发展机制,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国际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人才的竞争。如何加强新一代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我国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探讨我国高校加强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育观念急剧更新。新形势下,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在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方面的经验,如何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科技活动,发挥科技活动在创新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做初步探讨一、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的重要意义第一,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明显加快,这样的时代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校大学生积极从事科技活动,…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大学生自主科技创新活动的意义,指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渠道,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就大学生自主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进行介绍,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此提出了大学生自主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要点,并对其长效保障机制的运行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大学生群体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校的组织引导下,依靠教师的指导帮助,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开展的一种科技学术活动,为在校大学生们提供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的途径,为由学知识向有能力之间的转化建立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对扩大大学生知识面、追踪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电子科技大学作为一所以电子信息为主的工科院校,在多年的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构建了具有"普适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6.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高等教育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承担着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历史使命.以转换课堂教学模式为前提,以建构课外科技活动为载体和以优化创新学分制为保障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论农业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阐述了农业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原则和特色、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具体措施、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效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评价和展望.并提出基地建设应遵循"统筹规划建设、分区管理使用、突出学科特色、研究示范并重"的原则,突出"一主"、"二辅"、"三结合"的特色,即"以种、养、加产业链为主,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为辅,做到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实验室和生产基地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锦敏 《文教资料》2012,(13):135-137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高等教育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内容之一。多年来,各高校由于缺乏系统的教学计划、制度建设、充足的科技经费和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等,从而导致目前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现状分析,探索了开展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途径,以推进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大学生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把握者和应用者。对从事高等教育的工作者而言,如何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成为高等学校培养大学生的重要课题。科技创新活动是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开展创新实践、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生管理工作的角度上探讨高校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提出对策,对高校深入开展创新实践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比较,分析发现当下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创新氛围不浓、市场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物质保障和长效的激励机制等方面问题。借鉴国外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我国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着力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的梯队建设,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有步骤有序地推进校际间的合作交流,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