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加彪 《新闻界》2006,3(4):16-17
何谓社会新闻?一般而言,人们把社会新闻和政治新闻、经济新闻、军事新闻、科技新闻等并列考量。是指以反映世俗生活、伦理观念、趣闻异事等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作品,属于“软新闻”之一种,俗称“八小时以外的新闻”。社会新闻主要以大众为主角,根源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富有情趣,因而易于激发广大受众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2.
不论是考察世界新闻教育史,还是分析中国的新闻教育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新闻教育不仅推动了新闻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新闻专业人才。但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新闻教育自身也遇到了许多问题。特别是中国社会在追求现代化的背景中,伴随着传媒步入市场及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新闻教育走进了一些误区。突出的表现为:在新闻教育中,人文理想、新闻专业理念逐渐被实用主义、技术主义所取代,把新闻教育置于市场逻辑中,淡化人文精神,漠视教育生命,从而使新闻教育误入世俗化、功利化的歧途。  相似文献   

3.
人们对新闻活动主体与客体内涵的理解常有一定的片面性,表现为把新闻活动主体仅仅理解为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把新闻客体仅仅理解为新闻事实和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4.
新闻欺骗及其与新闻失实的关系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然而,新闻媒体报道的新闻并非都是真实的,新闻失实现象屡禁不止。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新闻失实现象具有明显的故意性,这就是新闻欺骗。即,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利用新闻媒介捏造事实或掩盖事实真相而欺骗广大受众的新闻传播行为。新闻欺骗与新闻失实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新闻欺骗行为导致的新闻报道肯定是失实新闻,也就是说新闻欺骗是新闻失实的一部分。但新闻失实与新闻欺骗不是等同的概念,新闻失实的范围更广。新闻失实包括故…  相似文献   

5.
新闻敏感,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然而,纵观今日我国之新闻(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上的新闻),虽不乏上乘之作,但仍觉得有相当一部分称不上新闻,有些勉强称其为新闻的,也不让人解渴。究其原因,还是与我们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敏感有关,或日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中还有不少同志缺乏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6.
全国新闻媒体研究所、新闻专业期刊“面向新世纪的新闻改革和理论宣传”研讨会(年会)6月7日——10日在云南召开。70余位媒体研究所和新闻专业期刊负责人到会。 会议就如何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如何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为新闻改革提供理性思考;如何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办好刊物,推动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会议认为,目前在新闻界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非常重要、非常及时。新闻媒体研究所和新闻专业期刊肩负着把新闻实践经验上升为新闻理论,指导新闻实践,升华新闻实践经验,推动新…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闻传递速度的加快,追逐新闻的独家性已越来越难,而解读新闻比捕捉新闻更具现实意义。新闻解读思维是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前提下,辨别新闻、分析新闻,并对新闻进行重新组合,提升新闻有效信息含量的思维过程。要将新闻解读思维转化为报纸版面的效果,并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编辑记者必须有敏锐、准确的判断力;要认真研究并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解读新闻时应力求点面结合。  相似文献   

8.
党的新闻工作者要发扬献身精神李庄当前,我国新闻事业兴旺发达,有史以来所未有。新闻从业人员主要由两支队伍组成。一为受过正规新闻教育的中青年,知识多,干劲大,现为各个新闻单位主力,但因年龄关系,对我国新闻工作历史,特别是共产党领导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一般知...  相似文献   

9.
新闻策划是新闻改革的产物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新闻策划的定义与争论近几年,“新闻策划”这个词组在我国新闻界使用频率颇高,争论也颇热烈。赞成者说一有新闻就会有新闻策划”、“有新闻竞争就会有新闻策划”(1);反对者说:“新闻根本就不能策划,凡策划出来的也不能称之为新闻”(2),“策划新闻只不过是披着新闻的外衣的广告和宣传”(3)。双方针锋相对,各有其理。这种分歧的产生,源自对新闻策划概念的不同理解,其核心是对“新闻”一词的不同理解。反对者的立论,理解为是对新闻本源即事实的策划;赞成者的立论,理解为组织报道的策划。双方没在概念的同一性上争论,看似热…  相似文献   

10.
刘敏 《新闻爱好者》2004,(12):47-47
古人云:“力贵齐,智贵捷。”一个优秀的新闻传播,必须具备灵敏的新闻嗅觉,从而及时、敏锐地认知新闻信息。这种嗅觉就是所谓的新闻敏感,即新闻记能迅速地识别和判断新闻事实价值的能力,亦是记对新闻事实、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鉴别、判断能力,或说,是发现和捕捉新闻线索的能力。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  相似文献   

11.
徐兴海 《新闻窗》2005,(4):52-52
与以往的新闻样式不同,甚至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新闻有很大的区别,完全以广大的普通民众的关注为主要内容,以贴近、亲和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城市和地域为特征的新闻样式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逐渐形成一种新闻现象,人们把这种新闻样式叫民生新闻。于是,有人给民生新闻下了个定义:“媒体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从最广大普通百姓的需求出发,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播报、评说百姓关心的人和事,在反映百姓欲望、情感、意志的同时,积极为百姓排忧解难。”  相似文献   

12.
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定属性。新闻之所以为新闻,其特定属性集中体现为真实、及时与新鲜、奇特的内在关联、有机统一。脱离真实性、及时性的新闻,只能是虚假、陈旧之品,如此新闻决没有生命力;而缺乏新鲜感、奇特感的新闻,则只能是枯燥、平庸之作,如此新闻决没有吸引力、影响力。因此,强调新闻的真实、及时固然重要,而重视新闻的新鲜、奇特也十分必要。下面,笔对新闻求新谈几点肤浅认识,以盼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在以反映新闻事实为宗旨的新闻作品中,技巧技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叙事技巧,可以使新闻更另具体,更加形象,从而更加令人信服,可以说,叙事技巧决定着新闻作吕的优劣,叙事技巧包括了叙事的方式等等,因此,要提高新闻作品的质量,就不能忽视新闻的叙事方式,作为新闻的一种叙事方式,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具有真实,可信的特点,因此受到记者的受众的欢迎,被长期广泛地采用和传播,近年来,随着新闻实践的不断深化和探索,传统的新闻叙事方式开始发生演变,为方例表述,姑且将其称之为新闻的“第二种叙事”。  相似文献   

14.
刘为民 《新闻界》2005,(2):136-136,128
体验文化和体验经济席卷全球,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生活,近年来我国新闻界兴起的现场短新闻,新闻特写,描述性新新闻,记实新闻,将体验性融入新闻报道写作中。作为新闻传媒的主要工具报纸呢?随着新闻改革风起云涌,新闻报道理论,写作方式不断创新,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也有人强调新闻的客观、真实、公正性原则;新闻应以信息服务性为主要内容等等。  相似文献   

15.
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小易 《视听界》2007,(5):12-15
自2002年以来,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地方新闻异军突起,为地方电视台新闻改革闯出了一条新路子。这种后来被学者们命名为“民生新闻”的新闻形态,与当时占据主流电视媒体主流地位的“联播体”新闻相比,无论在报道内容、报道视角,还是在报道风格以及受众构成上,都大异其趣。民生新闻的价值和其产生、发展的意义毋庸质疑。  相似文献   

16.
度的概念来自哲学。任何事物都有保持其质的度,新闻也不例外。新闻的度是指在将新闻事实写成新闻作品并将之发表的过程中,保持新闻的质的数量界限。新闻的度有时直接表现为数量,而在多数情况下表现为一种态度和程度。新闻的度至少应包括这样一些内容:媒体和编辑、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某一新闻人物、某一社会现象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刘乃歌  袁世杰 《记者摇篮》2004,(9):33-33,20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传播不仅要经济效益,更应关注社会效益,构建正确合理的新闻价值观念,指导新闻传播活动。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新闻传播的商业化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传统的传媒业带来发展和变化,发行量和广告量剧增,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另一方面,他会诱导媒体从业人员进入误区.为  相似文献   

18.
社会新闻以其特有的亲和力和可读性、可视性受到读者的亲睐及媒体的重视。从社会新闻的定义看,它没有鲜明的行业特点,报道为大众所广泛感兴趣的以反映社会生活、道德伦理、趣闻逸事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从表面上看,社会新闻是一种“软新闻”,但真正有价值的社会新闻实际七足“软中有硬”的。社会新闻的专业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业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人类文化活动中最令人瞩目的事业之一。它以巨大的能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生存的人文环境。在新闻业,对于新闻人,建立一种与其地位和职责相符合的新闻观显得至关重要。新闻观是一种认识论,它包括对新闻本身的认识和对新闻与社会关系的认识。新闻观在意识深层,体现为对新闻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即功能认识;体现为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和确认。新闻观在行为表层,则表现在对新闻报道的总体策划、题材选取、报道角度、采访行为,新闻用语以及编排等一切新闻活动中。新闻观可以说是新闻业的灵魂,它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必须真实”的问题上,新闻界的认识是一致而明确的,但这只解决了新闻真实性的“质”的问题,即新闻一定要如实地再现客观事实。笔者认为,新闻真实性还有“量”的问题,即新闻反映事实真实的程度可能有深有浅。新闻真实性的量,是指新闻真实的深度,我们把它定义为:新闻反映事实真实的不同程度。新闻真实的量与其表述有着很大关系。本文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在1996年10月3日对中国少儿出版物成就展的报道为例,来分析新闻真实性的深度范畴。首先应该指出,三条新闻的内容都是真实的,但由于各自表述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