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X比N还A"和"X比N还N"两个构式为例探讨了二者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这一连续统的演变。文章认为"X比N还N"是由一定修辞动因在语法构式"X比N还A"基础上衍生的一种修辞构式。并以此为据,尝试论证了语法构式与修辞构式之间的某种转化关系。  相似文献   

2.
“X比Y还W”具有统一的构式意义,即反预期比较。“X比Y更W”的构式意义为递进比较。二者在构式上存在着差异,没有共同的语法意义。二者还具有主观性差异,还可以兼容共用。二者在句法表现上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可以通过构式意义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3.
"比X还X"句是现代汉语比较句中的一种特殊建构,是常规构式"比X还Y"的派生构式。该句式被广泛运用于网络、口语和文艺作品中,经常用来表示一种"超X"的意义。从构式语法的视角审视和考察这种语言现象,分析其句法功能和意义,该构式的语义不是比较,而是说明主语的某一特质。该构式对其中的"X"进行了压制,压制的作用使名词和动词等也能进入该构式,不断扩展和丰富该构式的表达形式,而对其识解涉及转喻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BCC语料库搜索到的210条例句进行分析,发现构式"有一种X叫Y"中变项"X"与"Y"之间的外延逻辑关系在呈连续统状态逐渐变异,即从单包含关系演变为双包含关系、相交和相离关系,常项"有""一种""叫"也产生了语法化,这些共同构成"有一种X叫Y"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连续统。经过分析,发现"借同解释"和"跨域等同"是构式发生演变的修辞动因,而常项"有""一种""叫"的语法化为修辞动因的实现奠定了语义基础,同时认知语用学中关联理论为修辞动因的实现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修辞构式"是X还是X"是由语法构式"是X还是Y"演变而来的。从适应原理来看,修辞构式是为了满足主观化、求新和调侃的需要,利用了语法构式原有的激活思维、积极互动的效果以及语法构式特有的形义要求,在语法构式的基础上,通过制造重复项目并打破结构常规,强化标记性,同形同义反复以及多样化和复杂化等策略加以改造、优化、丰富而来的。  相似文献   

6.
表强调的评价构式"X要不要Y"是近几年出现的新格式,它并非如传统的正反问那样表示询问义,而是表示一种强调义。例如,"你的厨艺要不要这么好",是说话人对听话人"厨艺好"这一事实的高度赞扬,含有强烈的褒义色彩。因为这一格式的意义具有不可预测性,所以,笔者试图从构式的角度对这一格式进行分析:首先是构式的鉴定和构式义的归纳,其次是构式对于X和Y的选择压制,再次是"X要不要Y"构式中"要不要"的语法化,最后就是对于前面三部分的总结。  相似文献   

7.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近年来,在网络等媒体中"被X"的用法屡见不鲜,例如"被自杀""被幸福""被小三"等。这种用法不同于传统的"被字句",但它和"被字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被X"句式是传统"被字句"的演变,具有一定的修辞效果。本文受刘大为《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以及陆俭明《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的启发,简要分析了"被X"这一修辞构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盛行的“舌尖上的X”结构是一定修辞动因对语法构式重加塑造的修辞构式。“舌尖上的X”结构在语言演变过程中突破了传统结构的空间存在关系的语义限制,从语法构式变为修辞构式,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连续统为空间义-品尝义-言谈义。转喻在修辞构式“舌尖上的X”的生成和认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修辞构式的演变动因为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模因不断复制和传播。  相似文献   

9.
“X比(Z)最Y还W”是现代汉语比较句中一种特殊的构式.该构式的量度特征表现为“主观赋量”、“完型分析”和语势强调;具有一系列与主观性相关的构式特征:夸张语义、递进褒贬、反预期性以及反语使用;类推和认知心理的双重作用是构式产生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X比Y还W"格式的语义类型及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比Y还W"格式的语义类型可分为五种,其语义结构在前提句,"比Y"短语的省略,重音位置和W后的数量短语性质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根据"还"在格式中的语义,可将它分化为程度副词和范围副词。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从认知构式语法的角度,对前人研究较少的"比N更N"结构进行了深入阐述,开创性地认为其具有独立的构式身份,并重点论述了"比N更N"构式的构式义、"N"的特征及构式的理据性,说明构式语法对于汉语新型构式的可操作性及解释力。  相似文献   

12.
“主观量”是语言主观性在量范畴上的具体体现,“构式”强调的是规约化的语言成分及其关系,也是主观量的表达手段。“没有(X)比Y更W的(了)”是现代汉语口语常用的主观量构式之一,构式各组构要素对其主观大量义起促进作用,否定副词和比较构式的叠加更使得构式表主观极大量义。对主观量构式“没有(X)比Y更W的(了)”从主观性、组构要素、主观量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主观量构式的二语教学策略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没有……就没有……"这一格式在现代汉语中早就出现,最初用关联词及标点符号连接,但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逐渐演变为"没有X就没有Y"结构。根据构式语法理论以及"没有X就没有Y"结构在结构-语义上的特点,我们将此称为"没有X就没有Y"构式,并从模因论的角度对该构式进行分类。此外,"没有X就没有Y"从条件复句经过压缩与整合而质变为"没有X就没有Y"构式,并且在象似原则,尤其是距离象似原则和顺序象似原则的促动下,"没有X就没有Y"构式逐渐形成,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及能产性,适应不同的语言使用环境。  相似文献   

14.
张健 《海外英语》2014,(15):37-39
X and Y这一形式的英语习语具有简单固定的句法形式,丰富的语义网络,读来朗朗上口等特点,其语义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理据性。文章在认知语言学及构式语法的理论框架下,将"X and Y结构视为一种独立的构式,以自主/依存联结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为理论基础,加以修补和整合形成新的AB模型,来阐释此多义构式的生成理据。研究表明:"X and Y表达式是以简单并列义为原型义的一种独立构式;修补后的双自主以及双依存模型在"X and Y构式的概念整合过程中对其类属空间的形成机制具很强大的解释力,合成空间的运作机制能够有效揭示构式完型义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根据"X进去,Y出来"构式的特征,从"X、Y"的义类特征方面将其分类,并考察了"X、Y"的功能类型以及构式的句法功能。构式具有主观评注的语义功能,能通过前后对照,强调反差之大。此外,探讨了构式的传播机制,并认为容器隐喻和类推是内因,语言使用者和社会环境是外因。  相似文献   

16.
转品产生的心理机制主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角度和心智哲学理论以及词的功能概念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从系统功能理论看修辞效果产生的原因有语义、语用、构式语法因素.语义角度原因是动词功能代谢、补偿以及名动互含激活语义联想;语用角度是概念整合与迁移;构式语法角度是动词满足生命度或抽象度,就能进入构式,产生新颖的修辞效果.从认知语言理论分析修辞原因,修辞效果与识解的心理和认知能力有关,概念转喻的相关性引起修辞联想,其中及物动词、形容词最具原型特征使之最易产生新颖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7.
"比N还N"句式是一种特殊的句式,言简意赅,有丰富的语用意义,但它又不符合传统语法,"还"是副词,其后需要形容词性的短语来做述语。我们运用构式语法从整体上分析了此句式的理解机制,并认为"比N还N"是一个构式,有自己独立的语义和语用意义,并对其中的名词进行压制,认知转喻是压制的认知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儿女英雄传》中古差比句式"XW于Y"已经非常少见;"如/似"字差比句多为否定式,且在句式分布上呈互补状态;"比"作介词的"X比YW"式差比占了绝对优势,而"比"作动词的差比句式多表否定。在古泛比句演变为"比"字句的同时,《儿女英雄传》中产生了一种新的泛比句式"X比起Y(来)W"。  相似文献   

19.
"X里X气"构式在汉语口语中较为频繁使用,笔者基于BCC语料库的检索结果,试从构式语法构式压制的角度来分析"X里X气"构式内在的语义、语用和结构特征。笔者发现"X里X气"构式具有将名词化为形容词的功能以及强化形容词语义的功能。词汇方面,构式"X里X气"中的X词汇决定了"X里X气"构式的语义以及词汇感性色彩。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X也好,Y也好”格式的分析,探讨了此格式的语法意义和语用表达功能,并探讨了“X也好,Y也好”格式的表“情”功能。“X也好,Y也好”的格式意义是表示“例举”,是对某一范围内的人,事、物、方式、情状等进行列举说明。强调范围广、情状复杂。“X也好,Y也好”格式的语用功能就在于,它以“例举”的形式表明所列举项(可以代表人、事、物、方式、情形等)的差别是不重要的,在一定范用内是“任意”的。“X也好,Y也好”格式除了在篇章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外,还具有表明说话人的情感和态度的功能,它表明说话人只看重“X也好,Y也好”后续成分中的事件、活动及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