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李龙 《钦州学院学报》2007,22(4):112-116
20世纪初,统治中国的满清王朝已是日暮途穷,革命派大兴。作为革命者的一个重要口号——“反满”,亦是喧嚣一时。与之相对应,满清统治者也提出了“排汉”主义。而在此二者之外,以满族留学生为首的满人新知识分子,站在立宪的政治立场上,却认为满汉已经没有明显的民族问题,极力倡导“融合满汉”,认为只有“融合满汉”才能使中国自立于世界。  相似文献   

2.
清代满族作家曹雪芹(正白旗“包衣”人)在《红楼梦》中,系统地表述了“补天”思想,另一位满族作家文康(镶红旗人)在《儿女英雄传》中,也系统地表述了另一种“补天”思想。“补天”的“天”,指的是“天理”,即封建伦理。所谓“补天”,就是“以至诚补天理”。补天不是为了毁灭天,而是为了把“天理”从汉族士大夫的矫言矫行中抢救出来,用满族的“至诚观念”加以弥补或疗救。这样,“补天”思想不属于近现代人文主义,而是古代伦理的“更新”。  相似文献   

3.
清代满族杰出词人纳兰性德是一颗灿烂夺目的明星,给清代词坛增添了奇光异彩;他更是满汉文化交融的一个使者,在中华民族满汉发展史上唱出了一曲民族友谊和文化交流之歌。这可以从其词题材内容的满汉民族交融和艺术表达的满汉民族交融两个方面来说明。题材内容的满汉民族交融主要表现在热情讴歌满汉士大夫间的诚挚友谊、深情礼赞满汉儿女的纯真爱情和深刻表达对明朝这个汉族政权的感情等三个方面;艺术表达的满汉民族交融主要表现在情感真挚、感伤基调和比喻等三个方面。从民族交融的角度研究纳兰词,也是我们认识、研究纳兰词的另外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是一部宏伟巨著,自产生以来,就海内外人士对其研究程度之深,研究范围之广来说,目前为止,还没有别的作品能出其右。在这些研究成果中,相当多的成果都是从文艺学角度来研究的,而从语言学角度来分析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数,特别是从满语角度来分析研究的则更是寥寥无几。作为一部产生于清朝乾隆中期的作品,成书时满汉融合导致语言由接触、渗透,继而最终满族改用了汉语,所以,这部作品中必定还遗存一些满语词,其中又保留着满族人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本文试就《红楼梦》中一些满文化语词的音义演变来探讨满汉语言转用规律,以期为民族接触后的语言演变提供一些借鉴,同时为作品分析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清末1911年“皇族内阁”有满族阁员几人?其中皇族占几人?有无蒙族入阁?这个问题在多种史学著作中众说纷纭。主要说法有三:其一,满八蒙一皇五说。南开大学、山西大学等六院校合编《近代中国史稿》认为:“在总理、协理和各部尚书十三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仅四名,蒙古旗人一名,满族八人,而八名满人中,皇族又占五名。”①持同一说法的还有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中国近代史论文集》收入的刘桂五《辛亥革命前后的立宪派与立宪运动》和李宗一著《袁世凯传》等。②其二,满九皇五说。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认为:“在内阁大臣十三人中,满族  相似文献   

6.
从公元一六四四年至公元一七二二年,即清代顺治、康熙年间,在中国文学史上称为清代初期。这个大约四分之三世纪的历史阶段,可以说是满族作家文学兴起和发展的时期。清王朝统治阶级在建立了全国的统治以后,为了巩固他们的封建统治地位,为了缓和满汉民族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了提高原来远远落后于汉族的满族文化,十分注意对汉族文化的吸收和学习。在这时期里,从皇帝到一般贵族阶层中出现了一个学习汉族文化的热潮。  相似文献   

7.
满清在服饰上的威权改制使得"满"渐渐影响"汉","汉"慢慢融合了"满",这种演变和融合起到了推进民族服饰发展之作用。满族服饰制对《红楼梦》中服饰的材料、纹样、色彩及服饰配件均有影响,红楼服饰既有汉民族的特点,又有满族的色彩,红楼服饰是清代的服饰政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8.
早在1616年,满族以一个少数民族建立起后金政权,随后入主中原,成为清王朝,统治了全国将近三百年。满族的人名和专名书写成汉文多用的是满汉对音,而清朝的诸司百僚,却很多都有满、汉两种称呼,其中有些满,汉名可以互换,有些又只有满名(或只有汉名),章京、章京上行走,即是从满语译汉而来的。章京,一作獐鹰,本是源于汉语的“将军”一词,到满语中读作Janggin,也有译作Jiyangiun  相似文献   

9.
金晔 《文教资料》2011,(11):19-22
老舍不仅是描绘市民生活的艺术大师,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满族作家。尽管老舍在建国前的创作中从不明确人物的民族身份,也从不指明小说的民族定位,但是,小说里多处展现满族文化,也隐藏着许多旗人形象,具有鲜明的满文化色彩。在清末民初激烈的反满情绪下,老舍依旧难以割舍民族情结,怀着"头朝下"的心理,创作出"隐式满族文学",以追寻和反思满族文化的盛衰得失。  相似文献   

10.
清代是中国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王朝,满、汉两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例如,在清代流行的语汇中,不少源于汉语语汇,而音译为满语,再对应以汉字的,“章京”便是其中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四个方面初步探讨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一)思想渊源;(二)现实根据;(三)形成与发展;(四)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2.
吉林延边本土作家于雷创作的《属羊女》展示了一定生态基础上具有浓郁满族及满汉融合文化特色的东北地域民俗文化。小说运用东北丰富生动的民间话语展示了满族萨满文化中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同时又对东北岁时习俗的民俗事象进行了描写,并且塑造了一些东北典型人物形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3.
纳兰性德是清初文坛上闪耀着异彩的明星,所作诗词感情饱满,自然流畅,朴实无华而又意趣无穷,读后令人难以忘怀。可是对这位满族奇才俊彦、满汉文化融合的杰出代表的生平业绩,尚多歧解异说,有的甚至“东西对立”,“觇梭龙”就是突出的一例。 纳兰性德的老师徐乾学在《纳兰君墓志铭》中说:“容若尝奉使觇梭龙诸羌,其殁后旬日,适诸羌输款。”性德的好友韩菼在《纳兰君神道碑铭》中说的更详细:“康熙二十一年秋,奉使觇唆龙羌。道险远,君间行,疾抵其界,劳苦万状,卒得其要领还报。后唆龙输款而君已殁。”可见“觇梭龙诸羌”或“觇唆龙羌”对我们了解和评价纳兰性德的生平、思想和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谓“满族古典哲学”,包括以纳兰性德、曹雪芹、文康为代表的“伦理思辨”(即“补天”思想)和以康熙皇帝、纳兰性德为代表的“自然思辨”。满族古典哲学具有下列特征: (1) 民族性满族古典哲学的渊源,是满族古老的天命论,满族古典哲学的起点,是满族天命论中的“至诚观念”。满族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包括满族的杰出君主和杰出作家。满族古典哲学的产生,是满族古老的“至诚观念”与汉族传统哲学互相接触、彼此冲击  相似文献   

15.
清代满族作为少数民族虽然在政治上统治了全国,独揽大权,但是满族社会的经济文化意识仍然落后于汉族社会,中原地区的封建制度及文化生活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清朝统治者为维护统治,稳定政权,努力学习汉族文化,这种学习体现在很多方面,把古典小说翻译成满文就是重要体现之一。本文使用文献调查的方法,阅读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对这种用满文翻译汉族古典小说的文治背景进行描述、说明、分析以及一定的评价。清代满译小说的兴盛发展离不开最高决策者的重视,根源于满汉文化融合的历史背景之下,而满语文的国语地位从侧面为翻译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6.
“前度刘郎今又来”,2005年,“文学常识”又将重返高考舞台。本能力点的要求有三: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③识记文学体裁常识。文学常识的识记,最重要的是抓住重点强化记忆。要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块,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分别找出最能代表该时期(或该国度)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进行记忆。建议广大考生着眼教材,以“本”为本,把文学常识的复习备考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7.
和邦额评传     
清代文言神怪小说在清代中期取得丰硕的成果.和邦额作为一位满族作家,其文言小说集子<夜谭随录>,无论在题材的开阔性和思想的深刻性上,还是在艺术性的造诣上,都称得上是有自己的创新和特色的珍品.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义乌三中北斗文学社创办于1998年,现有社员230余人(高三除外),在办社过程中,始终将文学熏陶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四个对话”,一是请作家迮进校园,让春风滋润心田;二是让学生走进社会,与“人文”展开对话;三是让学生走进作品.与作品进行对话;四是请教师走进《北斗》,让师生进行对话,不仅捉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9.
左联五烈士“在今天和明天之交”的白色恐怖里,以他们的鲜血记录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无产阶级文学的伟大旗手鲁迅曾以深厚的战友情谊把这五位烈士称作“意识到自己前驱的使命,便首先发出战叫”的“战死者。”在这些战士兼作家之中,柔石的生活道路和思想发展是颇有典型性的。从共性看,柔石和其他四位烈士都走过了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者、从革命民主主义作家逐步成长为无产阶级文学战士的道路。从个性看,柔石又有他独特的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曲折过程。鲁迅为孔另境编的《中国现代作家书简》所作的序中说:“从作家的日记或尺牍上,往  相似文献   

20.
五年制数学第四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分四个部份:(1)一位数除两位数;(2)一位数除三、四位数;(3)商的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4)连除。其中(1)和(2)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3)和(4)是知识的扩展和应用。一、认真教好重点例题 1.重点例题。本单元共编排了18道例题,其中“一位数除两位数”中的例1、例2(讲清法则的)、例6(讲清有余数的除法及其验算方法的)和例7(讲清倍的概念的),“一位数除三、四位数”中的例1和例3(是扩展除数是一位数除法法则的),“商的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中的例1和例3(讲清法则的),“连除”中的例题(讲清同级运算顺序的)等8个例题,是重点例题,必须认真教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