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十九世纪是注重历史的时代,也是“历史学的世纪。在这个史家辈出的时代,德国历史学家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1886年)闻名当世,享誉后代,一些西方学者称颂他为“编写客观历史的最伟大的巨匠”、“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研究历史的第一人”、“近代史学之父”等等,蜚声史坛的“兰克学派”就是由他首创而得名的,英国著名学者阿克顿勋爵,对兰克也曾作过这样的评价:“我们每走一步都要碰到他,兰克对我们的贡献比任何人都来得大”。这些评论虽属溢美之词,但可看出他对西方史学的影响。今年是兰克逝世一百周年,探究他的治史理论及治史方法,以说明他对历史学的贡献及其在历史观上的根本缺陷,对于我们批判地借鉴西方资产阶级的史学遗产,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李勇教授撰写的《西方史学通史·近代时期(上)》是张广智先生主编的六卷本《西方史学通史》中的一卷,其既统一于《西方史学通史》总体的撰述理念和著述宗旨之下,又独具特色,体现通史精神和整体意识,历史地评价历史学家,注重历史与文学的融通。  相似文献   

3.
李勇教授撰写的《西方史学通史·近代时期(上)》是张广智先生主编的六卷本《西方史学通史》中的一卷,其既统一于《西方史学通史》总体的撰述理念和著述宗旨之下,又独具特色,体现通史精神和整体意识,历史地评价历史学家,注重历史与文学的融通。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本世纪以前的西方近代史学是传统史学统治史坛时期。这种传统史学源于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经德国历史学家兰克及其弟子的阐扬实践,在19世纪形成一种指导历史研究和写作的固定模式。它以政治史、事件史为研究对象,以叙事性描述为手段,以“复原”历史为目的。从总体上讲,上述看法大致是正确的。不过,即使在近代,与传统史学模式相悖的观点与作法始终存在,它们从不同的方面抨击传统史学的弊端,探讨史学革新的原则、方法与途径。这种革新潮流不仅削弱了传统史学的力量,而且为现代西方的新史学运动起到了示向作用。本文拟对此作一剖析。  相似文献   

5.
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1886年),在西方史学界被认为是强调“客观”而“科学”地对待历史的史学大师,也有人把他视作唯心主义史学的代表。尽管说法不一,但都推崇他为西方史学史上的一代宗师,传统史学(相对20世纪的“新史学”而言)的集大成者.一、兰克其人及主要学术成就1795年12月21日,兰克生于德国图林根的维尔小镇,一个中产阶级的路德教信徒的家庭。他的孩提时代,是在一个严格的、苛求的读书环境中度过的。在初学阶段,他就刻苦学习,嗜读古典文学,  相似文献   

6.
何炳松(1890~1946)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史学理论、史学史和历史教育研究方面,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他一生的学术活动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前期译介西方史学理论,特别是对鲁宾逊的“新史学”派倍加推崇;后期则兼收并蓄,综合了中西史学的研究方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近代史学理论。  相似文献   

7.
斯傅年(1896—1950)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提出的“史学便是史料学”观点,既以中国传统朴学(训诂考据学)为祖武,又以西方兰克派客观主义史学为大(?).特别是他领导下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史料的整理方面确有重大贡献,因而影响中国史学界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直到今天,在台  相似文献   

8.
刘岩伟 《成才之路》2010,(33):26-27
在西方史学史上,列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1886)无疑是最令人难以忘却的人物。这位史学大师一生笔耕不辍,留给后世极其丰富的史学著作和许多重要的史学遗训。他被后人誉为“科学历史学之父”,其开创的客观主义史学与兰克学派独步史坛,代表着19世纪西方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下面笔者就其客观主义史学进行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常将十九世纪称为“历史的世纪”,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史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最终摆脱哲学婢女的地位,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问。领导和代表十九世纪史学独立思潮的是当时德意志最优秀的历史学家、被誉为“近代史学之父”的兰克。  相似文献   

10.
傅斯年是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史料学派”的创始人,其“史学只是史料学”的思想对近代史学的发展影响甚大。傅斯年史学思想的研究一直是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这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体现为傅斯年史学思想来源研究日趋深入,史学思想内容研究日趋完善及史学思想评价的日趋客观。来源方面,学界摆脱了傅斯年的史学思想仅受到西方兰克史学的影响的单一认识,认为其史学思想的提出与西方其他史学思想的影响也密不可分;内容方面,纠正了以前对“史学只是史料学”的片面认识,从而更为全面地认识了傅斯年的史学思想;评价方面,更为客观地分析了傅斯年史学思想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但是,傅斯年史学思想的研究就整体而言仍显薄弱,主要表现为论著的相应缺失和论文质量的尚需提升等。  相似文献   

11.
前言     
从本期起特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张广智教授主持开设“当代西方史学新趋势讲座”,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史学发达的国家,但对史学发展史的研究,迄今仍较薄弱,特别是近现代史学史研究方面的论著更是寥寥无几,近几年史学界重视中国史学史研究,先后出版了尹达主编的《中国史学发展史》,白寿彝的《中国史学史》(第一册)和仓修良、魏得良的《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等专著,但大都围绕在古代史学史部分。因此,开展中国近现代史学史研究更显得迫切而又艰巨。最近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吴泽教授主编,袁英光、桂遵义教授编著的《中国近代史学史》(上、下册),洋洋数十万言,可谓为研究中国近代史学史的开创之作。中国近代社会是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八十年的风风雨雨激荡起各种思潮,在史学领域有着充  相似文献   

13.
一、一个史学新领域“历史无用论”是西方现代科技高度发展后一个流行观念,中国现代化既然以西方为榜样,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传染”,它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可以运用技术对人类现象进行处理、设计和研究,而不一定需要历史。针对这个观点,同样在西方出现了一种新的历史观念,即努力捍卫历史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作用,这就是“即时史”研究。所谓“即时史”研究,就是对那些还处于动荡和变动不定的历史事件的研究,这个领域确实是传统史学的死角。比较早关注这一研究领域的是法国年鉴派历史学家布洛赫,他认为,对“即时史”的研究兴趣,不是为了给自己…  相似文献   

14.
程群 《历史教学问题》2004,(6):50-53,25
自古代迄近代 ,文史不分 ,文学兴也 ,史学兴焉。近代以降 ,乘启蒙之风 ,浴理性之光 ,追科学为楷模 ,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分立 ,历史学打着真实、考究、实证、客观的旗号闹出许多巨大的声势来。声势之威猛 ,足以在西方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诞生近 2 0个世纪之后 ,又催生了一位西方近代史学之父———兰克。因此 ,十九世纪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二十世纪业已终了。在这个不曾冠名为“历史学的世纪”的世纪 ,兰克史学不仅遭到了新史学的挑战 ,而且与新史学一起遭遇了“新新史学”———后现代主义史学的挑战。何以有“科学”的兰克史学 ,却遭到…  相似文献   

15.
近代历史学家、教育家陈黻宸对史学的本体化、客观性和科学性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其史学思想在对传统史学的批判基础上,又吸收了一些西方史学元素;陈氏对史学理论及方法论有独特见解,并形成了自己写作新史的方法,因而,其在中国近代“新史学”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万军 《历史教学问题》2007,(2):82-85,47
坪井九马三,生于1858,卒于1936年。早年留学德国,深受当时兰克学派观点的影响。后归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当时的东京大学“史学科”执教,并著有《史学研究法》一书。他是近代日本著名史学家,被有关学者誉为“日本近代史学理论的奠基者。”[1](p.244)本文主要就坪氏《史学研究法》中关于史学分期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影响轨迹作一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现代西方史学的变革 ,是以法国年鉴学派的出现为标志的。所谓年鉴学派 ,是指法国自 1 92 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所组成的一个史学派别。这些历史学家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 ,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方法引入历史研究领域 ,倡导整体性和综合性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历史学成为大学的一门专业性学科,以兰克为代表的“科学的历史学”的学术研究方法得到全世界的极大尊重.但19世纪德国历史学家对现代德国历史命运负有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及其对德国教育史学科的影响在我国尚未引起足够注意.本文从19世纪德国经历的深刻思想变迁、近代德国历史学的民族特征、1945年以来德国历史学界的反思以及对德国教育史和德国教育史学史研究的启示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尤其重视德国教育史研究的政治语境,期盼引起教育史同行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史立丽 《历史教学问题》2012,(3):138-140,54
2011年12月,由复旦大学历史系张广智教授主编的六卷本《西方史学通史》(以下简称《通史》),历经八年的精心编纂,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面世。作为国内第一部多卷本的西方史学史著作,《通史》的出版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为探讨其学术价值,复旦大学出版社与复旦大学历史系于2012年3月17日举行了《通史》新书首发式暨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20.
“全球史观”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其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全球史观”冲破了西方以兰克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的传统史学框架.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察历史的。其研究的视野不仅包括欧洲史,而且覆盖了二次大战后崛起的亚非拉的广大地区。正如西方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