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寒食节     
每年,清明的前一天(或两天),即从冬至日算起的第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寒食节的习俗:寒食节这天,人们不能动烟火,只能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所以也叫禁烟节、  相似文献   

2.
这首词是北宋初著名词人张先在他故乡吴兴度寒食节所作。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一○七五年)。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两天。据《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春秋时晋国介子推的。寒食节这一天,是古人出城扫墓和春游的日子,有斗鸡、打球、荡秋千和龙舟竞赛等游戏和娱乐活动,郊野一片热闹。  相似文献   

3.
《红领巾》2023,(4):16-17
<正>在古人的看日时光里,可并不只有清明一个节日哦!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一首《寒食》诗,不仅写出长安城里柳絮飘飘的春日景象,字里行间更暗藏着已经远去的寒食节习俗。历史悠久的寒食节寒食节一般设在冬至后的第105天,因此也被称作“百五节”,通常与清明节只相差一天。这个节日顾名思义,就是吃冷的食物,这也引出寒食节最重要的习俗——禁火。  相似文献   

4.
清明与谷雨     
晓颂 《家庭教育》2002,(4):28-28
清明,是草木青青,天空清澈明净的意思。每年的4月5日或6日就是清明了。清明节原本只是附属于寒食节(清明前一天)下的一个节  相似文献   

5.
佚名 《初中生之友》2012,(10):36-37
寒食节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清明前一二日,节日期间禁止烟火。据《左传》记载,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的高义之士介子推。介子推是晋国公子重耳的忠实随从.在重耳被迫流亡的19年里,一直跟随在他身边,帮助他渡过重重  相似文献   

6.
清明踏青     
清明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时间上与传统的“寒食节”相接近,自唐代以后,两者逐渐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7.
寒食节在农历的三月,寒食节又称禁烟节,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相传起于春秋时介子推故事。“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字神。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卢象《寒食》),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介子推跟随晋公子重耳逃亡,  相似文献   

8.
漫话清明     
皖君 《科技文萃》2001,(4):155-156
冬至后的106天是清明节,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由于这两个节日只差一天时间,而且寒食节的活动在古代往往要延续到清明,渐渐地两个节日就合并在一起了。 清明节,在公历4月4、5或6日,古代称为三月节,这时正值春天,大地复苏,雨水充沛。 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扫墓与踏青。 一、扫墓 一般认为,寒食扫墓源于纪念介子推,发展为一般性祭祖则是在汉光武帝建武年间,而真正形成制度并普及开来却是在唐代以后。据《唐书》中记载:唐明皇李隆基在开元二十年下令“寒食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这时的“上墓”早已不仅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是悼念祖先和逝者的活动了。  相似文献   

9.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民间习俗于这一天扫墓祭祖。历代文人多以“清明”入诗,抒发感怀。本文拟从众多的《清明》诗中撷取四首,浅析各自所抒之情。  相似文献   

10.
(一)寒食清明前一天是寒食节。寒食节禁火寒食,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文公的贤臣介之推。相传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期间,介之推曾割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重耳十分感动。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封赏时独独忘了介之推,介之推便背着母亲到绵山(在今山西省介休市境内)隐居。文公放火烧山,想让介之推出山,结果介之推抱树而死。重耳因此作出了一项重要规定,即每年到介之推焚死那天(清明前一天),人们都要禁火吃冷食。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古代诗人或因生活贫困,或因仕途失意,或因漂泊异乡,所写的寒食诗大多为伤怀思乡之作。初唐宋之…  相似文献   

11.
清明时节     
清明时节总使人想起扫墓。清明扫墓的习俗,相传与纪念介子推有关。春秋时,晋公子重耳因内乱而流亡,一路上饥寒交迫,随从介子推割股肉而饱重耳。后重耳复国为晋文公,请介子推做官,但子推带着老母隐居绵山,不肯下山。文公为了逼他下山,下令火烧绵山。不料介子推母子竟因此被烧死在山中。文公为悼念介子推,传令每年的这一天禁用烟火,只吃冷食,是为寒食节。每年此日,文公还亲自去绵山祭扫。后来,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两节相近,遂合而为一,形成清明扫墓的习俗。清明扫墓之风,在唐时已经很盛。唐人诗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  相似文献   

12.
在民间,人们把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为华夏三大“冥阴节”。 清明节又称三月节.时间在农历三月,西历四月五日左右。“清明”本为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它是农业活动节气的一个标志:《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相似文献   

13.
寒食节的由来古时,人们有这样一个风俗,即在清明节这一天不生火,吃冷食。所以,清明节又被称为寒食节。这得从历史上火焚绵山的故事说起。据《左传》和《史记》记载,春秋时,晋国有个叫介子推的人,为人正直,是个有名的忠臣孝子。晋国公子重耳在国外避难时,介子推忠...  相似文献   

14.
<正>清明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清明节也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亦称“植枝节”“踏青节”“清明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相传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时晋文公悼念从人介子推的寒食节。相传春秋时代,晋国有个叫介子推的人,跟随晋公子重耳流离十九年,历尽千辛万苦。一次,重耳一行逃到卫国,卫国拒不接待,只好再往齐国而去。在路上,一连好几天没有看到人烟,一行人饥渴难忍。重耳更是忍受不住,过度的饥饿使他病倒了。  相似文献   

15.
每年四月五日前后有个清明节。《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在农业生产上,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气;在风俗习惯上,这又是一个祭祀的节日。从先秦开始,人们就在这一天扫墓祭祖;到唐宋,更盛行开来。因此,唐宋诗词中有许多以清明扫墓为题材的佳作。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要数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由这首诗引出来的趣话恐怕是最多的了。先是有人把它删削为五绝,而且满有理由:清明时节雨,(春雨当然“纷纷”)行人欲断魂。(行人当然在“路上”)酒家何处有?(已…  相似文献   

16.
鲁兆周 《师道》2023,(3):28-30
<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代诗人韩翃的七言绝句《寒食》是统编版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的内容。教师用书中这样描写诗的大意: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五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天,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此时,在杏花烟雨的江南,柳枝刚刚长满新叶,桃红梨白,  相似文献   

17.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人行人欲断魂。”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耳熟能详。细雨纷纷的清明,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宋代诗人高翥以平易自然的语言描述清明这一天人们祭祖和扫墓的情景。南山北山到处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  相似文献   

18.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  相似文献   

19.
仲春、暮春交际有一节气,此时气温升高,雨量增多,万物生长,空气洁净又清明,这便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清明。清明最初是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节气,那怎么变成节日的呢?这就要说到寒食节了。  相似文献   

20.
春天是人们最喜欢外出游玩的时候。宋代的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诗中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春游又叫“游春”。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念奴娇》:“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春游也叫“踏春”。清代浙派主要诗词家厉鹗有诗道:“水落山寒处,盈盈记踏春。”(《湖楼题壁》)春游还叫“踏青”。欧阳修曾在《阮郎归》词中吟咏:“南园春早踏青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