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梁茂林 《生活教育》2011,(11):42-47
华之鸿所处的近现代,是很难办教育的年月。回顾明朝末年,满汉蒙古八旗20余万人,以武力建清朝。到了康熙年间,八旗兵仍是经营北疆的主力,到乾隆年间,以汉人为主的绿营兵就成为军队主力。到了太平天国起事时期,八旗绿营形同虚设,基本上失去战斗力,汉人将领已多是作战的主角。曾国  相似文献   

2.
康熙、雍正时期逐渐形成热河行宫戍卫制度,乾隆时期进一步完善。热河地区的常驻军分为满、蒙、汉八旗和绿营兵四支力量。大致以满、蒙八旗为主力,集中驻扎在热河、喀拉河屯、桦榆沟和木兰围场,数量时有调整,而基本趋势是略有增加。汉八旗主要负责行宫日常守卫,位置虽然重要,但力量较为分散。绿营兵则担负承德周围地区的巡逻捕盗和后勤供应等任务。这样承德如同北京一样形成了一种犬牙交错的军队戍卫情况,既相互配合支援,又相互监控制约。当然,在皇帝出巡热河和"木兰秋犭尔"时,真正负责保卫皇帝安全的是他的扈从军。实施这种兵力配置与扈从制度,目的是为了保证皇帝狩猎活动的绝对安全,防止内外突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清王朝的经制之兵八旗和绿营军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清中前期,后期由于战斗力日下而基本上归于无用。出现这种局面,除了编制体制、思想观念等因素外,通过梳理八旗和绿营在清中前期的训练制度、分析两支军队训练异化的成因,可以发现,训练制度的名存实亡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其主要成员是女真人,早期来归的蒙古人、汉人、朝鲜人也按民族编成牛录分隶于各旗,可以说,八旗从一开始就是个民族联合体。皇太极继位后,形势大有发展,东北的女真族统一了,汉人、蒙古人来归者也日益增多。这时,他没有把原来的八旗扩编成十旗、...  相似文献   

5.
中国军事的近代化,基本特点即以学步德国为能事。这一历史进程如果不能说是整个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主要内容,也至少可以视为首要契机。因而中国军事近代化包含着并同时呈现出深刻的文化意蕴。一、旧式军队的衰落与购买、仿制西方新式武器有清以来,用于作战的部队主要是“八旗”和“绿营”。在建立中国历史上空前一统而又广大的疆域和镇压民众以巩固清王朝专制统治的过程中,“八旗”和“绿营”自然有其无  相似文献   

6.
马匹,是清朝实现和巩固大一统国家统治的重要军事装备。如何保证马匹的供给,成为清朝统治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入关之初,清朝通过茶马贸易、贡马、捐输马、市马等多种渠道采办马匹,但这并不能保证清朝获得充足、优质的马匹。为了拥有更稳定的马匹来源,清朝逐步在长城以北以及各八旗、绿营驻地建立起了大批官牧场,形成了由太仆寺、上驷院、八旗和绿营四部分组成的马匹蓄养体系。  相似文献   

7.
近代兵役制度孕育于清代八旗、绿营世袭制。湘军是在绿营腐败不能作战的背景下组建的,标志着中国近代兵役制度进入初创期;袁世凯编练的新军,是兵役制度的确立期;中华民国时期是其发展期,分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两个阶段,仍沿用募兵制;1933年的《兵役法》体现了兵役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雍正朝为解决八旗满洲生计,而采取缩减汉军职缺措施。这背离了雍正帝"满洲、汉军、汉人俱视为一体"的政治主张。实行的结果是满官稍增,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满洲生计问题,却造成汉军、汉人官员仕途壅滞,产生更为严重的吏治恶果。这种行政困境主要是因为清朝固守八旗制度而解决满洲就业问题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清代新疆兵制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新疆兵制共发生了三次较大的变化:由建省前军府制度下八旗、绿营、回兵并存,到收复新疆后以勇营体制为支柱的勇营、标营、练军,再到新政期间的新军建设。新疆兵制逐渐走向近代化。这种变迁,是全国军事力量进步和新疆战略地位提高、具体地情转变的结果,同时也对新疆的政局、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清末,八旗、绿营相继腐败。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湘军应运而生。湘军用程朱理学作为思想武器,以封建宗法关系作为维系军队的纽带。湘军成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划分旗籍和民籍,对汉人补缺加以制度上的限制。旗缺作为满、蒙、汉军八旗组织内部的官职名额,更是将汉人排除在外。但纵观清初补旗缺人员之身世,尚有汉人担任副都统、将军等特例存在,且康熙朝居多。清初汉人补旗缺这一反常现象,是清朝统治者缓和尖锐的满汉矛盾、稳固统治与加强沿边海防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清末新建陆军是一支完全不同于旧的八旗,绿营,湘军,淮军的近代新式陆军,它的创建,是中国军队走向近代化的一个标志,为清末全国军制改革提出了蓝本,在我国近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孙昉 《大连大学学报》2023,(5):64-71+78
清代诸帝大都不同程度地要求王公贵族避免沾染“汉人习气”,其中以清高宗弘历为甚。弘历眼中的“汉人习气”指向非常模糊。满族王公贵族对汉族传统文化的仰慕和效仿,均被视为“汉人习气”。弘历甚至将当时已经出现的八旗游惰现象也归因于“汉人习气”的浸染。弘历曾多次以浸染“汉人习气”为由训斥王公贵族。这种贬斥反映了弘历对汉族的戒备,并以此来控制王公贵族。仁宗颙琰、宣宗旻宁也曾斥责沾染“汉人习气”的王公贵族,但是力度和频度都远远不及弘历。随着清朝国势日渐衰落,晚清诸帝对“汉人习气”的贬斥也就销声匿迹了。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有很多学者致力于淮军的研究,涌现出一大批有较高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关于洋枪队与谁军的研究,似乎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其实,不论是谁军的创立、发展及至最终退出历史舞台,都直接、间接地受到洋枪队的影响。本文试图以淮军的发展全过程为主线,分析洋枪队对淮军影响,不妥之处,敬请指正。一、洋论队促使李鸿不形成改组淮军的构想准军产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是李鸿章组建的一支地主阶级武装,与八旗、绿营、湘军同周维护清王朝的反动力量。由于八旗、绿营军政腐败,不堪一台,屡战屡败;湘军“暮气已深”,难以独撑危…  相似文献   

15.
八旗勋臣集团作为满清特权阶层,始终受到清王朝的青睐和眷顾。这不仅反映在清廷对该集团给予法律上的免死、减罪、经济上的优赏等,还体现在从政治上维系勋臣势力的核心统治地位。表现在世爵世职的封赠上,清廷给予勋臣及其家族的优遇,也非普通八旗官兵和绿营子弟所能比拟。  相似文献   

16.
八旗汉军——满语称"乌真超哈",即装备火器作战的重装步兵。作为八旗满、蒙、汉三大组成部分中最后完成的拼图,编成于清太宗崇德七年(1642年)的八旗汉军在政治角力与武力运用上对清军入关进而一统天下产生了重要作用。这一点在清初八旗汉军运用火器征战、充任地方文武官员、笼络汉人及连接满汉关系等方面体现得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7.
组成江南大营的,是以绿营兵为核心的国家经制之兵,湘军则是独立于八旗、绿营之外的汉族地主武装.作为同一个阵营的两支军事力量,客观上一方的战胜攻取,必然对另一方起到援助作用.然而,在清廷镇压太平军起义的战争中,在清方阵营内部,江南大营的存在,却是清政府与湘系集团矛盾的产物,是用来抗衡湘系力量的一个重要筹码.因此,江南大营的存在和覆灭,对湘系集团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随着晚清历史的推移,八旗绿营的建军弊端日渐显露。它们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不堪一击迫使清统治者开始了建军机制的转型历程。但湘军模式在建军机制转型中的浓郁宗法性和思想武器的落后性使之遗留了诸多后患,加速了晚清传统政治构架的解体。  相似文献   

19.
清代北京内城居民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代北京城分为内外两城,内城在北,外城在南,为一“凸”字形。清朝入关,将内城汉人尽驱外城,腾出内城安置八旗官兵。在以后260多年里,内城居民的分布格局经历了深刻变化:首先是八旗间的居址由模糊而消失;其次是越来越多的民人涌入内城而导致旗人与民人混居。随着八旗官兵的居址由有序列无序,由聚居到散居,严密的组织不复存在,军纪也日益废弛。加之享乐游嬉之风渐染,骁勇善战的传统尽失。八旗军队的不堪一击,成为清朝统治衰朽的先声。有关这一问题,官私史书中语焉不详,本文主要依据所见房契文书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晚清八旗绿营将领的状况和李鸿章的军事人才观。认为李鸿章的军事人才观包括三点:人才标准、选才对象和用人原则。李鸿章的人才标准不重视出身,唯才是举,对人品仅要求为人质朴;选才对象以皖北地区为主,兼顾其他;用人原则以功劳判高下,扬长避短。但是,李鸿章军事人才观的缺陷是重才不重德、道德军纪教化薄弱、以利禄驱人、对下属的错误有意护短,导致淮军纪律松弛,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