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天我们探讨经济频道的方向调整,我们要改成老年频道还是中老年频道,这个问题我说这样一个观点,这是一个不论之论。因为我们现在实际情况是所有频道、所有广播的受众大部分就是中老年,这是我们的现实。  相似文献   

2.
我今天想谈的是经济频道2007年新办的一个节目,就是每周六7:30的《百姓故事》。对这个节目我谈一下体会和看法。首先我认为这个栏目的设立显示出策划者意识比较超前,市场意识和职业的敏感,充分考虑到信息传播活动中发展的趋势和受众的需求。我们经常说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目前大家都有这种体会,人们可以从各个途径和媒介主动的或者被动的接触到各式各样的铺天盖地的信息,这些铺天盖地的信息满足大家的需求,不再像以前那样单一的,是乏味的。  相似文献   

3.
今天,大家济济一堂,在这里共庆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诞生。我代表新闻传播学院全体师生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相似文献   

4.
在传媒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按照专业化的要求对原有频道资源进行整合改造,是社会经济和电视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专业化分工水平提高之后受众的普遍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频道专业化是中国电视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次难得的机遇,它敦促从业者在传播手段、传播形式、传播内容、传播时效等许多方面作出符合市场需要和受众心理需求的诸多调整和改善。但是,频道按照专业化要求整合改造之后,如何进行科学管理,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就管理模式作粗浅探析。  相似文献   

5.
陈亚军 《视听界》2004,(4):69-71
频道化时代的当今电视媒体,传播模式正在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转化,受众的地位日益提升。各级电视台都加强了对受众的研究,纷纷以受众的兴趣和爱好来衡量与裁度自己的传播内容及方式,着力以平民的理念、视角去办平民的节目。盐城广播电视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原有的6频道重新定位、包装,创办了法制·生活专业频道。运作五个多月来,我们将频道的形象设计、打造特色栏目、创新采编手法和广纳百姓参与作为“安身立命”的四大支柱对频道节目进行整体建造,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6.
在电视新闻行业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不仅是同一介频道的新闻节目越来越丰富,而且还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频道的电视新闻节目同时播出,观众的收视习惯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家的选择余地更大,甚至抛开电视去上网、看报、读手机短信等,从多种渠道来获取新闻信息。因此,如何提高新闻节目的含金量,增强新溽节目的编排艺术,使新闻事实的闪光点、传播媒体的视点和受众的兴奋点和谐统一,达到新闻传播的理想效果就成为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大众与分众     
中国市场上的媒体,大家通常都叫大众媒体,2003年公司创立初始,我们起名为分众,我认为整个市场上的产品定位越来越清晰,目标受众越来越明确,越来越细分化,所以他已经不是广泛意义上对大众讲话,但是整个中国传媒一直是大众化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很难精准地帮客户锁定目标受众,这个可能是我们每个客户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如何精准地打中你的目标受众。  相似文献   

8.
毛现辉 《东南传播》2014,(10):25-26
在收视逻辑中,电视作为社会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平台,必将把本土受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人文、风俗、地理等纳为自己的主要范围,即考虑本地市场,以本土受众为主要定位。闽南语电视频道与其他地方电视媒介一样采用本土定位方略,以传播闽南方言文化为核心内容定位,频道的各个栏目有各自的受众群定位。有了恰当的频道定位,下一步便是采取合理的频道传播策略,即考虑怎样把自身栏目推向受众。  相似文献   

9.
一个普通地级市,目前电视落地频道的数量有近百个,受众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怎样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使自己的频道脱颖而出是经营者们最为关心的,通过对金华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经济生活频道几年来的运营分析,笔者总结了一些心得和经验和大家分享。一、编排是生命编排,其实就是对节目进行排兵布阵,是频道运营极为核心  相似文献   

10.
谭啸 《声屏世界》2003,(11):12-13
关于电视频道专业化,业界和学界人士已经做过多方面的研讨,本文仅从收视率这一方面来看频道专业化。收视率是衡量电视节目传播效果、改进节目质量的重要依据,是电视人、广告商、广告主等各方面都非常关注的指标。频道专业化的程度与收视率的高低不成正比当今的传播模式正在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转化,受众的地位日益提升,各种媒介都加强了对受众的研究,他们以受众的兴趣和爱好衡量和裁度自己的传播内容。电视观众个体的变化对收视行为的选择有显著的影响,频道专业化正是对观众日益细分化的结果。进行受众细分的分众化传播是…  相似文献   

11.
电视是大众传媒,多少年以来,我们一直强调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地位和作用,希望生产的电视产品能兼顾所有的观众和所有的内容。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市场的细分和受众需求的变化,媒体开始将受众细分、将自己的传媒产品细分。像其他生产领域一样,电视针对不同的目标观众(目标消费者),生产出不同的电视节目,并将它们分类在不同频道中播出,这个时候,专业频道应运而生。与江西电视台其他几个专业频道一样,江西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运作了一年多,从摸索到前行,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专业化频道符合电视市场的发展规律,它的天地将越来越宽阔。频道专业…  相似文献   

12.
周子悦  张倩楠 《新闻世界》2014,(11):196-197
跨文化传播对于大家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了,特别是在各国影视作品随处可见的今天,跨文化传播对人们的影响可见一斑。受众是传播行为的归宿,本文试图通过对外国影视作品在国内以及国产片在国外的传播情况的分析,解读跨文化传播中的受众心理,希望能对跨文化传播的受众心理策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电视媒体、电影院线和网络新媒体已构成中国纪录片传播的三大主流渠道。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新媒体传播形态与方式更多样,且网络纪录片频道的受众规模以及一些网络纪录片频道的异军突起有理由让我们相信互联网正在造就一个更开放、更包容的纪录片2.0时代。  相似文献   

14.
在广州地区,目前有广东电视台移动频道与广州电视台珠江移动两家移动电视频道。本文以这两个频道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作为数据搜集方法,对它们的节目特点、广告投放、受众观感、传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剖析及比较,以期提出有利于移动电视频道内容发展和改进的建议,进一步挖掘移动电视频道可能具有的发展潜力,实现传播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5.
李展 《东南传播》2014,(1):30-31
<正>《东南传播》学刊是福建省惟一的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的学术交流平台,深受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各位教师、学者的重视。欣闻学刊计划于近期诚邀两岸学者共建"海峡传播"研究专栏,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从事台湾媒体研究的几位教师以及经常合作的一些台湾学者就"海峡传播"研究的今夕与未来进行了讨论,祝愿《东南传播》学刊把这一专栏办成具有较高学术水准和社会价值的两岸学术交流平台,大家讨论的意见由我总结整理如下。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铭清教授从促进海峡传播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面提出了看法。他认为,"海峡传播"是两岸交流中最重要的项目,因为两岸隔绝几十年,最需要通过传播增进了解,建立互  相似文献   

16.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是全国第一个以理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创办的新闻系,多年来一直秉承"特色办学显实力,锐意进取求发展"办学方针,不断地革新课程体系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院取得快速的发展。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张昆,让我们聆听他在新闻传播领域及办学育人方面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7.
利用构建"合成周"的抽样方法,研究考察了iPanda熊猫频道微博账号内容的传播形态、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效果三项内容,合计26项指标.发现熊猫频道在社交媒体运营中积极利用多媒介元素进行融合化传播,内容原创性强、频道标识性强.在微博这一数字社交空间中呈现了熊猫社交化、拟人化以及受众憧憬的原型等形象维度.频道可在重视公益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受众关注热点、精简栏目内容、重视个人社交媒体信源、进行点面结合的融合化传播以及创新线上线下互动模式,进一步丰富熊猫形象的意涵,提升熊猫形象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18.
今天高层论坛的主题是频道发展,研讨的内容很丰富,包括类型化广播、频道定位、节目创新,品牌建设以及频道发展的理念、思路、举措等等,可以说是个比较庞大的系统工程。借这个机会,我把生活频道在相关方面的情况向在座的领导和同事们做个汇报,有体会更有困惑,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相似文献   

19.
广播改革必须在频率频道整合的基础上,重点走频率频道专业化的道路.所谓的专业化就是频道专业化、时段专业化、节目专业化和人才专业化.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广播要紧贴市场,根据受众的特点,让自己的频道设计的更加合理,使自己的频道具有特色,具有独特的风格,最大限度的满足听众,或者说部分听众的需要.做到专业化就要有专业特点,传播的信息要有深度,切不可办成综合台,什么都有,什么都只是蜻蜓点水,不深不透,外行听不懂,内行不愿听,结果是上不能包揽全局,下没有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20.
张琳 《现代传播》2003,(5):31-34
本文分析了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新闻报道的栏目情况、受众构成、报道特点以及不足之处 ,特别是对宣传策略的介绍与分析 ,为我们了解对外传播的规律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