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专业社会化研究及其实践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教师社会化理论的角度出发,师资培育的成效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有赖于教师社会化的成功。然而,教师社会化的历程却是相当曲折、复杂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且难以控制。因此,对于教师社会化的理论研究及其实践意义的探讨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师资的需求,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必须从传统的学术理性取向转型为实践取向,在真实的实践情境中培养优质师资。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以发展未来教师的实践智慧为主,赋予其反思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的角色。在实践取向教师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必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经验与反思,以及教师教育机构与中小学校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与各种理论取向的教师发展研究相比,"生命·实践"教育学派体现出教师发展内涵、价值和路径的整全取向、二元统一取向和实践取向。在此之下,教师发展是教师作为个体的人、作为社会角色以及作为承担学校具体教学、教育的人,在学校转型性实践中实现教育观念与行为的转型及自我更新。它消解不同取向教师发展研究之间的对峙,形成一种思想和逻辑上内在一致的教师发展观,实现中国当代教师发展研究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4.
从管理学角度看,领导力有两个取向的内涵:特质取向与过程取向。特质取向认为,领导力是领导者所具备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他们成为领导者。过程取向将领导力定义为,某一个体影响带动一组个体实现某一个目标的过程。这两者内化统一于领导者的素质及其所驱动的行为当中。而在各种领导素质中,影响校长教育信息化决策与行为的主要因素就是教育技术管理与运作能力。  相似文献   

5.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文化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传统的学校文化提出了挑战,要顺利实施课程改革,必须对学校文化进行重建。学校文化重建涉及面广、难度大,本文只就教师文化重建谈谈个人的研究与实践。教师文化是一种特质文化,是在贯彻育人取向过程中的主导文化,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具体而言,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教风、价值取向及情绪的反应等,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思想理念层次;二是价值体系层次;三是行为模式层次。传统的教师文化有许多优秀的东西,需要继承和…  相似文献   

6.
随着多元文化教育的深入发展,培育学生文化共生观成为课程目标。学生在学校的教育影响下形成对多元文化的认识、理解、关怀、包容,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自身行为的态度倾向与价值判断。以文化共生为教育的价值取向有其理论基础,并且课程培育学生文化共生观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学校培育学生文化共生观的策略应该围绕着课程改革、教师素养和学生自觉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新课改背景下本科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临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高要求,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应培养具备综合化的知能结构、专长化的教育教学技能、自主化的研究意识和信念化的职业道德等特质的小学师资;在人才培养上应树立实践—反思取向和生态取向相融合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课程体系突出培养人才素质的综合性和创造性,培养模式加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凸显人才素质的"师范性"。  相似文献   

8.
新课改背景下本科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临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高要求,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应培养具备综合化的知能结构、专长化的教育教学技能、自主化的研究意识和信念化的职业道德等特质的小学师资;在人才培养上应树立实践-反思取向和生态取向相融合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课程体系突出培养人才素质的综合性和创造性,培养模式加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凸显人才素质的"师范性".  相似文献   

9.
批判教育理论将教师教育界定为文化政治。认为教师教育机构是一种公共领域。教师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转化性知识分子。教师教育课程是一种文化政治的形式,教师教育课程研究应特别注意揭示课程知识与权力的关系,关注权力、语言、文化、历史等内容。批判教育理论关注教师教育的文化政治属性,能为我国当代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转换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何宏武  郑军 《教师》2014,(16):120-120
正1.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存在两种价值取向。一种是功利性的,一种是精神性的。持前一种价值取向的教师在工作中视野狭窄,容易犯急功近利的毛病,也较容易过早产生职业倦怠感;而持后一种价值取向的教师则会不断自我更新,工作轻松愉悦,职业幸福感丰盈,并且能够在一定区域内起到辐射和引领作用。教师从事教育科研能够以研究提升实力,以研究激活教育智慧,以研究提升教育效能,以研究培育名师团队,  相似文献   

11.
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在自身教育生涯发展历程中,投入并参与有关改进自我能力及增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相关活动,进而在行为、知识、意象、观念及价值观方面具有持续改变及提升。本文从双向互动理论出发,研究政治教师专业成长的具体途径,以期对广大教师及师资培育人员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2.
学习方式是现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应看作是学生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方式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组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方式转变意味着学生学习方式也要转变。  相似文献   

13.
教师研究是教师为了解决自己面临的教育与教学问题,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在自己工作的中小学校里进行的系统探究活动.教师研究具有内在性、系统思考性、教育取向性等基本特征.教师研究不仅具有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等多方面的意义,而且对教育知识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助于教育知识发展的教师研究主要有理论检验与完善式、问题解决式、教育创新式、经验培育式等四种.  相似文献   

14.
教师教育是一种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支持。而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建立都存在着一定的价值取向,通常体现在知识本位价值取向、能力本位价值取向和个人(学生)本位价值取向几个方面。我国现行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还应该包括一些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专业发展在近几年备受关注,为了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学者们从教师的教学能力到师范教育的制度建设都有很多探讨。本文在分析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选取了学校制度这样一个微观的层面来分析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一、教师专业发展在学校层面的制度保障的必要性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编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概括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三种取向,即理智取向、实践-反思取向和生态取向。理智取向理论认为学科知识加教育知识即能构成教师的专业知识。实践反思取向理论注重专业能力的实践基础。教师的专业能…  相似文献   

16.
教育研究何去何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史上曾出现过实证取向的教育研究与解释取向的教育研究,这两种研究取向都不能解决当今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教育研究应走向实践,在实践中对正在盛行的教育理论进行批判性的探索,并努力为教育实践者提供更好的理论框架,使其能更理性地从事教育实践。而实现这一使命的最好途径是,教育研究者、教育管理者、教师及所有关心教育实践的人共同实施解放的教育行动研究。  相似文献   

17.
探讨教育家精神与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理论逻辑与路径。教育家精神的道德引领和工匠精神的技能追求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家精神与工匠精神不仅共同塑造着职业教育教师道德引领与技能追求的整体精神气质,同时还促进职业教育教师实现技能传承与弘扬职业精神、提升教师的职业尊严与责任感、实践全人教育的理念。尽管历史演进为这两种精神融入职教师资培育提供了文化基础,院校也进行了很多的探索与实践,但是将两种精神融入师资培育全过程的成熟培养模式尚待形成。建议通过价值文化引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校企协同培育以及持续发展与评估等四条路径,实现这两种精神在职教师资培养中的全面融合。  相似文献   

18.
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实践群体,他们通过日常可能的行为和实践,展示和实现着自己。教师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教育活动及相关教育现象的主体性认识,作为教师心理层次的文化内容。它通过作用于教育的深层价值取向层面,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教师所经历的社会化过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一项人与人相互影响的工作,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学识进行"言传",也要有高尚的人格进行"身教"。作为一种人格模式,教师人格指教师为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所具备的良好的心理品质、情绪情感、专业能力、道德品质、行为方式等特质,是影响教育过程、自身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教师面临的压力因素与不良结果并不一定呈线性关系,存在着心理弹性等调节变量,这使得部分教师在逆境和高压情况下仍能适应良好。  相似文献   

20.
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对自我价值的体验与评价,或者对自己看得多高或多好的评价,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高自尊与个体的积极心理与行为相关,低自尊与消极心理和行为相关。[1]坚韧人格被认为是集认知、行为、情感为一体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2],具有该特质的个体,经常能看到事物积极的方面,保持一种积极投入、乐观进取、坚韧不拔的认知情感状态,面对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