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道德教育与其它教育活动相比,有其特殊性.它不仅给学生传授道德知识,而且它有着最高目标,即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参加社会实践等来强化道德认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要积极探索其特殊的教育规律,既要坚持显性教育为主,又要辅之以隐性教育,并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弘扬人的主体性,既是培育和谐社会主体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德育的明智选择。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素质为培养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主体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活动,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积极实践来培养自主德育意识,掌握自主德育方法,养成自主德育习惯,提高自主德育能力,逐步形成主体的现代道德素质,让学生的主体之光在德育中闪烁。  相似文献   

3.
任何教育目标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德育更是如此。杭州市朝晖中学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创新德育载体,精心设计各种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学生的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  相似文献   

4.
一失重的德育目标高校德育目标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道德情感的培养。现行的高校德育目标忽视深层思想情感培养,使德育成了单纯的知识传授,长此以往,将会使德育生命力日趋萎缩。从调查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现行高校德育目标存在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道德情感培养的问题。(分析见表1)  相似文献   

5.
陈林 《宁夏教育》2013,(11):28-29
一、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重理论轻活动的思想犹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会把德育课程作为知识来讲述,并要求学生对其知识理论进行记忆,以掌握知识的程度作为考察和衡量学生的标准,导致学生对德育的认识和学习只处于理论层面,只有空谈却没有实际行动,德育缺乏实效性。一些德育课堂简单搬用书本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记忆,忽略了实践活动,即使举办活动,也是将重心放在活动的意义及读后感的内容上,导致学生对德育学习失去兴趣。  相似文献   

6.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作为班主任是要时班级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的.现实中教学活动与德育活动容易形成冲突和矛盾.这时候,作为调和人角色的班主任应该和其他学科教师通力合作,使学科教学和学生德育活动更好地融合,让知识目标与德性目标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校德育实效性低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校德育实效性低下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普遍现实.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观念陈旧,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德育过程中道德情感缺失等.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对高校德育目标进行科学定位,从知识教育向养成教育转化,加强学生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的培养,构建和谐发展的主体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8.
高校德育的困境与提高德育效力的对策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社会生活的极大变化、道德的世俗化和多元化、教育的重知主义倾向以及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共同影响 ,使当前我国高校德育面临着支持系统乏力和效力欠佳的困境。必须通过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激活学生的道德需要、重塑合理的道德理念、确定恰当的德育目标、开辟多样的德育途径等措施 ,来提高高校德育的效力。  相似文献   

9.
德育是一门综合学科,指通过教育学生把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指引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们要按照一定的社会的教育要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接受思想道德的熏陶。首先,对学生进行德育知识教育。传授给学生道德常识,让他们懂得人生在世,道德才是人立身之本。尤其要让同学们在具体事情或活动中耳濡目染到德育知识,这样的德育形式将使学生自发接受道德知识,而且以此知识引导自己做出正确的行为。其次,培养学生的道德情…  相似文献   

10.
活动性德育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或创设一个道德认知和实践的环境,学生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下自主提高道德认知、克服困难、规范道德行为的德育方法。一、活动性德育的特点1.以行寓知。在组织设计活动时,按照思想品德要求,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当时自然、社会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将道德知识蕴涵于活动之中。学生在参与活动实践的过程中,不需要生硬、机械、被动地获取道德知识,而是让他们参与活动,将整个身心融入活动,通过自主实践,自然、和谐、生动地看到、听到、想到、悟到道德知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2.以行…  相似文献   

11.
道德学习与知识学习是不尽相同的,在现实中很容易把道德学习等同于知识学习,以为学生掌握了道德知识就等于形成了品德的培养,并以为学生用知识学习的方式就会习得好品德,其结果肯定是导致德育的低效或无效。那么,怎样做才能提高德育实效呢?我认为可以就地取材,多方面挖掘。让德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让学生亲身感受“零距离”“触摸”德育题材,不失为提高实效的好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李竹 《中学教育》2009,(6):52-56
小学教育最为重要的教育使命,就是让学生喜欢上学习,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让学生掌握知识,从而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但最重要的还是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本的道德水平。为达此目的,必须在课程、教学、德育、教师和学校管理等方面渗透或保障启慧教育。  相似文献   

13.
传统德育是一种知性德育、灌输德育、考试德育。传统德育的目标、方法、内容及德育的评价制度等都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难以满足大学生道德成长的需要。改变传统德育模式,方法与对策很多,其中体验式德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德育之路。那就是把高校的德育课从知性德育模式转换到体验式德育模式中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道德情感,在体验中深化道德认知,从而让学生自己作出道德选择,升华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14.
班主任卡片     
《班主任》2006,(11)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建立完善的班级管理机制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培养一支守纪律、责任感强、高素质的班干部队伍。2.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在成功的感受中增强自主意识;以活动为载体,提高主体参与率;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生活中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吴安春许敏峰沈明阳《小学德育与班主任工作》班集体教育目标包括:德育目标:爱国爱家、道德高尚、遵纪守法、全面发展、国际意识。智育目标:会学、会用,学有特长,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兼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基础学科,它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还要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远大理想教育、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情操感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魏林灵 《教师》2008,(4):6-9
高校德育实效性低下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普遍现实。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观念陈旧、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德育过程中道德情感缺失等。要改变这种现状,提升高校德育实效性必须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对高校德育目标进行科学定位、从知识教育向养成教育转化、加强学生道德需要道德情感的培养、构建和谐发展的主体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7.
德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首要任务,所有的教育是从德育开始.高校的德育教育应该通过学生工作者自身的道德责任和意识的提高、理论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加强德育功能的有效性和方法的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学校德育生活化是指学校德育工作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要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体验道德魅力,培养德性.对小学生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启蒙阶段,就注重与自然生活的有机结合,以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一、制定适合小学生发展的德育生活化目标.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让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小学生的理解力与认知发展水平不同,其德育目标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也应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学校依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及学生的生活,依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差异性,遵循人的生长"有序"这一自然规律,分层分次,由浅入深,由低向高,螺旋循环盘升的原则制定目标.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教学是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在全民落实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推行德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除了要使其掌握必备的语言文字等基础知识外,还可以增强德育教育,让学生从小就经历爱国主义教育、远大理想教育、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情操感染,从而达到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增强人文素质并重的目的.这一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各个语文老师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认真设计自己的教学设计,挖掘德育因素,结合多种活动形式,展开德育实践,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的低效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漠视学生情感是其主要原因。文章从了解学生的品德及情感基础、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确立可亲的德育目标、让德育活动深入人心、重视学生的道德体验等方面阐述了重视学生情感与提高德育实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