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教材分析(使用教材:人教社2007年2月第3版)学生在必修《化学2》(人教社2007年3月第3版)中学习了由锌片、铜片和稀硫酸溶液组成的简单原电池,初步了解了原电池原理。本节内容以必修《化学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为基础,通过学习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6,(A0):141-142
<正>一、教学设计思路(一)教学内容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为教材依据,巩固已学原电池的基础知识,并进一步拓展相关概念和原理,使学生从更高的层次认识和理解原电池。本课教学力求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二)教材分析选修教学的重要目标便是深化认识和优化思维品质,这  相似文献   

3.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1课时)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人教版·高二化学·第四章·第四节·第一部分系原电池教学内容。原电池原理是教学、学习重点,构成条件是教学、学习难点。由于本部分知识抽象,故成为教学、学习的瓶颈。因此,本节教学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笔者在一次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内容为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高二化学(必修加选修)第四章第四节原电池原理及应用的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氧化还原反应中单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知识来分析原电池原理及组成条件。  相似文献   

5.
<正>一、教学主题内容及教学现状分析原电池是化学鲁科版(必修第二册)2021年版第2章第2节的内容。在课标中对应主题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本节课为新授课(第1课时)。本节内容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延伸与应用,是后续有关电化学知识的基础。传统课堂多注重原电池工作原理应用的教学,而忽视原电池工作原理模型的建构过程及模型的应用。文献中有“概括高一原电池认知模型建立的有效教学策略”[1],  相似文献   

6.
原电池的化学原理是高中化学《电解质溶液》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为使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原电池原理,我对高三《化学》选修本P49页“原电池示意图”作了改进,制成了“原电池原理演示仪”。  相似文献   

7.
现行高中化学教材《原电池》一节,按照教材安排,先做原电池演示实验;再讲原电池化学原理。笔者认为美中不足的是:1、集中做演示实验,学生脑子一下对各种现象无回旋余地,印象不深,不利思考。2、实验与理论结合不够紧密。3、就原电池的组成、形成条件和化学原理不太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该节分为两课时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相似文献   

9.
《原电池工作原理》是鲁科版化学2(必修)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第二课时的内容"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内容的要求是,"知道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能以铜锌原电池为例简单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原电池”一节的教学课例,展示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具体贯彻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探究性教学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1.
为了配合小学课程改革,全国小学教师教育化学教学研讨会在山东莱芜召开。来自全国多个省份的教授、化学教研员、教师参加了研讨会。江苏省、山东省的四位教师展出了精彩的示范课。下面是《化学能与电能—原电池》的课堂教学实录。总体来说,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相似文献   

12.
在讲高级中学课本《化学(选修)第三册》第六节“原电池、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内容时,要解决的问题2一就是“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如果仅仅利用对课本上Cu-Zn原电池的分析,可归纳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大致有三个:(1)两个电极(不同的金属)(2)电解质溶液(酸溶液)(3)导线。但仅有这三个条件,还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并正确会应用。如设计这样一道题:判断下列哪个装置为原电池?大多数学生往往只能判断出①③为原电池,而实际上②④⑤也为原电池。为什么呢?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回顾原电池的原理和本质:原理…  相似文献   

13.
本节课原难点是原电池的化学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我们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采用把难点分解成若干小点,化难为易,使学生较轻松地掌握好本节课的难点。 一、实验 把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分成5个小点,由学生分组完成,并记下每一步的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内容特点“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基本原理”选自人教版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电化学基础”,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处于选择性必修课程主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中的第3节,其内容要求为“了解原电池及常见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认识电解在实现物质转换和储存能量中的具体应用”[1]。  相似文献   

15.
加强化学实验,特别是增加学生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为此,我碰到合适的教材,就采用边讲边实验的形式进行新课教学,也就是把演示实验、特地设计安排的学生实验、学生观察、阅读、讨论和教师讲解穿插进行。例如:《原电池,金属的腐蚀和防护》一节中的原电池的教学,是在复习锌和稀硫酸的置换反应,电子得失和金属活动性的基础上,再按以下步骤进行的。一、请学生按下述要求操作、观察和回答问题。1.将铜丝和纯锌粒分别浸  相似文献   

16.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使用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化学2(必修)》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7.
1967年Treicheer经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学习,1%通过味觉,1.5%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是通过听觉,83%是通过视觉,化学学习过程包括味觉、嗅觉、听觉、视觉。因此在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如何利用多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使教学手段科学化、现代化、高效化,是当今化学教学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以高中化学《原电池》一节为例,浅谈如何进行多媒体化学教学的设计。一、确定设计思想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环节。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起点、智能、教学内容特点…  相似文献   

18.
多轮认知结构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适用于中学多个学科的教学模式。以人教版化学选修4第一节《原电池》的教学为例,多轮认知结构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从初识新课知识结构、检视原有认知结构、打破原有认知结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和巩固新的认知结构等方面入手,为化学有效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化学实验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却出现某些课堂为了探究而探究,看似充满了实验探究、热闹喧哗,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在化学探究过程如何使学生能将实验探究中习得的经验性、感性知识提炼、分析、归纳进而形成上位概念,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笔者以《化学必修2》(人教版)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原电池的教学过程为例.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要求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应指向化学核心素养的要求,紧紧围绕“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重新设计化学课堂教学方案,旨在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以此作为研究切入点,以原电池这一单元教学为例,优化教学形式,开展素养本位的单元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学科基本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