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开学不久,听了一节一年级数学课,内容是“十几减5、4、3、2的口算”。教师先复习“几加几得十几的口算练习,接着出示例题(1):“12-4=□”。提问学生:“谁能想出来12-4=?,你是怎样想的?”一位学生回答:“12-4=8。我想:4 8=12,所以12-4=8。”而另一位学生回答:“12-4=8。我想:10-4=6,所以12-4=8。”  相似文献   

2.
"24+18等于多少?""嗯……让我用计算器算算.""125×8呢?""哎呀,数字好大啊!"……这是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涉及的两个口算,一名六年级学生的回答让我在惊讶之余感到忧虑:课程改革下学生的口算能力为何会这样?这名学生代表的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那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有效开展口算教学呢?  相似文献   

3.
<正>有一位特级教师,他教学"分数的认识"时,问学生:"二分之一怎么写?"一名小男孩自告奋勇地上台来,接过粉笔就准备写,突然小男孩转头问:"要不要我写对啊?"这位特级教师一时没有听清楚,小男孩颇不耐烦,在黑板上写下正确答案:1/2。这不是我杜撰的案例,因为这位特级教师就是大家熟悉的俞正强老师,这个案例正是俞老师的口述。俞老师的遭遇,相信一线教师都不会陌生吧!这个小插曲,有没有  相似文献   

4.
听一位年轻教师执教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师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学,然后安排围绕出示的教学目标,阅读课本讨论理解,再交流学习体会,相互提问答辩。在学生相互的问答中,一个学生提出了极有深度的问题:自然数1与单位"1"相同吗?应答学生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有意思的是教师也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学生"课后再继续讨论"。我估计这位教师可能对于这个问题没有思想准备,担心回答有误而采取了缓兵之计:一方面继续"依靠"学生自力更生,另一方面留下后续教学引发思考的玄机。在没  相似文献   

5.
了不起的小男孩 70多年前,有个5岁的美国小男孩问妈妈:"星星是什么?" 妈妈的回答是让他到图书馆去找答案. 7年之后,这个孩子的爷爷问他:"你长大了想干什么?" "天文学家."12岁的男孩脱口而出. "很好,可是你将来靠什么生活呢?"老人担心地说.  相似文献   

6.
大哲学家柏拉图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小男孩很不服气:"您不应该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谴责我!"柏拉图回答说:"如果养成了习惯,就不是件小事了。"这则故事,让我们明白,思想品德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也要教会学生本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课前认真预习的习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养成预习的习惯有三个好处:一是学生在预习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我曾在某次大型观摩活动中听过一位教师教学《落花生》一课。课上,这位教师组织了一个“花生评议会”,让学生说说花生都有哪些用处。学生依次回答书上的答案,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板书。板书结束后, 还有一位学生回答说花生的壳可以烧饭、取暖,教师肯定了他的回答,却没有将这个答案像其他答案那样写到黑板上。我注意观察了一下,这节课的后半段,那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明显下降。也许, 这个答案并不在这位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板书内,写上去会破坏板书的整齐美;也许,他觉得这个答案还不是那样像模像样,没有课本上的答案有说服力;也…  相似文献   

8.
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让我怦然心动的课堂场景:年轻的校长在听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上几何课,他的思想完全被教师的讲解迷住了,以致当教师向同学们问"你们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时,这位校长竟举起手说:"我!"这是多么有趣而美妙的时刻啊!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 99页例 1、例 2。教学过程 :一、检测旧知1 准备口算卡片 ,让学生“开火车”进行。7 4  8 7  9 6  7 5  8 4  9 78 9  9 3  7 6  8 3  9 4  7 89 2  8 6  9 7  8 52 板书准备题 ,让学生个别回答。6 (  ) =1 0   6 4 2 =(评析 :通过“开火车”形式检测旧知 ,使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二、导入新课电脑出示一个城堡 ,城堡上写有“6加几”。教师说 :“这个漂亮的城堡是个小小数学天地 ,老师想带小朋友们进入这个城堡。不过 ,大家要闯过…  相似文献   

10.
在一节题目为《买文具》的课上,由教师做售货员,学生来买不同的文具……一个小男孩用清脆的声音问道:“阿姨,我要退这支笔!”突然间,教室一下子安静了,大家都在等待这位教师的回答。“你怎么证明这支笔是在我这儿买的呢?”教师故意为难道。学生们也  相似文献   

11.
撷粹     
思维的翅膀不能这样折断这是一节一年级新教材数学研究课。教师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想让学生弄清20以内比10大的数有哪些。师:比10大的数有哪些?你能说出来吗?生:11、13。(另一生答:18。)师:(让生拿出尺子,启发地)你能有顺序地说一说吗?生:11、12、13……20。(师让全体学生一起回答)生:11、12、13……20。这时,我旁边有一小女孩仍把小手举得高高,小声地说:“还有30、30选”临近的一个小男孩也快速地举手,小声而急促地说:“12点半,12点半。”见老师没有叫自己,小男孩急得快站起来了。不知是因为公开课的原因,还是咱们这位老师认为自己设计的…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有所感悟和发现,再通过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和提高。一、体会:旧知转新知案例一:整十数除法的口算课堂教学片断: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4个口算式题:4÷2、6÷3、8÷4、9÷3,让学生一个一个站起来口算,前面4个学生都很自然地说出了算式的结果。到了第5个学生时,教师还是让他站起来说,他就很奇怪地问:“你让我说什么啊?”教师说:“请…  相似文献   

13.
一、猜卡片我拿出10张卡片,然后用右手扇出3张,让学生猜左手还有几张。学生很响亮地回答说:"7张。"示范后,让同桌同学轮流互猜,若猜错了,则唱首歌表示认"错"。学生在猜卡片的同时,口算能力得到锻炼。  相似文献   

14.
肥皂     
《小读者》2009,(1)
军训的最后一天,教官让所有同学集合。可是他看到一个小男孩在墙上使劲磨肥皂。教官就问:"你磨肥皂干嘛呀?"小男孩回答:"如果我不把肥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上完"新年的礼物"一课后,让学生做贺卡并写上诚挚的祝愿送给自己敬爱的人。一位学生把贺卡送给老师,老师满脸笑容地说:"你的贺卡做得太好了!我一定好好珍藏这份礼物。"可是几天后,这位学生在垃圾堆里发现了她送给老师的贺卡。这位学生生气地说:"我再也不相信这个老师了!"这位老师丢弃的不仅仅是一张贺卡,更是丢弃了作为教师的一份诚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教师讲诚信。社会主  相似文献   

16.
一次,听一位年轻教师上课,内容是三年级"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复习。复习的第一个环节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师呈现算式45+23,请学生回忆口算的方法。学生说可以用"拆"的方法,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呈现以下两种拆法.  相似文献   

17.
孙爱军 《中国教师》2011,(21):68-70
<正>笔者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教师走进课堂,宣布上课,然后,提出两个问题,而后,由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过后,教师带着学生鼓掌。下课前,教师总结道:"这堂课,大家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很多观点具有独特的创造性,老师非常满意。"课后,笔者问这位教师:"您同意学生的观点吗?"该教师说:"有一些观点我同意,有一些观点我不同意。"我追问:"那您为什  相似文献   

18.
使学生口算能力的提高是教师一项长期的任务,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和作业中,要尽可能地寻找时机来锻炼学生的口算,久而久之,学生很自然地就会养成口算天天练的好习惯。为了防止口算的机械重复和枯燥乏味,教师在口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口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不仅要有多样化的训练方法,更要让学生掌握算理,这样才能算得快、算得准。每经过一个阶段,开展一次口算达标检测,根据口算的标准,公布学生"达标"名单,同时督促未"达标"的学生继续努力,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接受再次检测,直到"达标"为止,从而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19.
上课一开始,教师逐次出示三道除法算式让学生口算 6÷2= 12÷4= 60÷20= 学生一一口算,教师写上相同的得数3。 师:算这几道除法算式,大家有什么感觉?  相似文献   

20.
新学期开学,我接了一个新班,好多学生的名字都还叫不出来,但这并不妨碍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几天来,我发现教室的角落里坐着一个小男孩,看起来挺腼腆的,不爱多说话,上课时似乎很胆怯,一般很少举手回答问题,间或有一两次想回答问题,手也是似举非举,低着头,显得非常自卑。一次,在他刚想举起手的时候,我就果断地请他起来回答问题。小男孩站起来了,可回答问题的声音跟蚊子似的,我站在讲台上根本听不清楚他在说什么,周围的学生也哄笑起来,全班同学的目光都落在了小男孩的身上。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老师,他可笨了,什么都不会。”“老师,他是个不算分的学生。”我顿时一愣,因为我知道“不算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我注视着这个小男孩,这时,他惊慌地望了我一眼,我感到那慌乱的眼神中有一种委屈的神情,他的脸红了,头也垂得更低了。于是,我连忙制止了同学们的喧闹,大声问道:“同学们,有谁告诉老师,他回答得正确吗?”同学们都默不做声了。这时,有一个女孩勇敢地站起来说:“老师,他答对了。”我便又一次鼓励男孩:“请你再大声回答一遍。”男孩又回答了一次。这回我听明白了,便格外大声地对全班学生说:“这位同学回答得很正确,他和我们大家一样,是一个非常聪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