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9,(A0):129-130
将七年级上册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中"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与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演示实验"光合作用产生了什么气体",三个实验组合在一起,对实验材料和实验装置进行重组与改装,通过PPT演示出来,实现复杂实验简单化。  相似文献   

2.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当前课改持续深化,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前提条件下,发挥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探究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1 教学内容分析 “探究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五单元第十七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相关知识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和“大气中二氧化碳-氧气的平衡”:其中“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本节课重点和难点分为两个部分: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放出的气体.  相似文献   

3.
陈兆娣 《生物学教学》2012,37(12):54-55
以"如何拯救密闭容器中的小鼠"这一问题展开,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完成探究方案的设计,说出光合作用的实质,说明绿色植物对于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包括"光合作用还产生氧气"、"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光合作用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技能训练"。考虑到知识点的连贯性、紧密性,特别是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表达式,都安排在教材的最后,多数重点的练习题围绕它展开,所以计划新授用一课时。  相似文献   

5.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是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的一个演示实验。实验目的是:说明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氧气。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在这一节的教学活动中,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尝试,效果也很好。  相似文献   

6.
1六个版本教材实验的设置呼吸作用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其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知道绿色植物是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等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人教版、苏教版、河北版、济南版、北师大版和浙教版中都设置了与“呼吸作用”有关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现象的同时,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实质,但设置的具体实验又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7.
"植物的呼吸作用"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该内容时,学生已具备了有关  相似文献   

8.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一节中,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这个实验:其一,若按照课本使用广口瓶,恐怕没有几个学校能真正开展实验,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这个层面上;其二,若最后向瓶内滴入澄清石灰水,能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9.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的过程。从概念中可看出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必须有光照,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和氧气。设计实验来验证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一般都必须对实验植物先进行“饥饿处理”。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生活的生物圈中,有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和氧气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和氧气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这个“工厂”,就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绿色植物被誉为地球生命的食物来源、能量来源、氧气来源、地球之“肺”是当之无愧的。它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生态价值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认识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第1课时) "的教学中,穿插多个实验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以问题为主线,在体验中感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1 实验简介 本实验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一节中的重点实验,通过实验说明绿叶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但实验常常由于课程进展在11月~12月开展,此时光照极弱,天竺葵叶片产生的有机物较少,对比效果不明显.对此,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整和拓展,以期提升学生对实验本身的理解及思考,增进实验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13.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58页的"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演示实验",不仅是初中科学中的重点内容,而且能为高中生物学光合作用的教学奠定基础.本实验利用漏斗和试管收集水中金鱼藻产生的氧气,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植物在光照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一节旨在使学生认识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种类之后,进一步认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所起的作用。教材首先从绿色植物自身生活需要水作引导,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是绿色植物促进生物圈中水循环的内因。为使抽象的内容更容易接受,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生活经验,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科学探究,以及科学实验工作的成果等多角度引导学生加深对水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需条件的认识。接着分析资料,体会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增强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将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练习画直方图作为教学重难点,通过练习解读实验数据,认识植物在不同生长期需水量是不同的,进而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现行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有不少实验因为材料难寻、效果不佳等因素,未能得到有效落实,以致有的教师只能播放下载的录像让学生"看实验"。而对于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学校来说只能是"讲实验",从而使学生的兴趣减弱。对此,教师要多动脑、多动手,对不能完成或完成效果差的实验进行改进,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有效探索。下面是笔者通过自身摸索对部分实验作出的改进。一、"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实验改进在苏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和人教版初中  相似文献   

16.
<正>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由山东省教学研究室编著,济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中,有"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演示实验(见图1),本人按照课本的实验操作,经多次实验都未能观察到木条复燃的现象。1 原因分析第一,橡皮塞插入部分占据了玻璃管口的一段容积,打开时,收集到的氧气在橡皮塞之下且比空气密度大,使空气进入,占据了橡皮塞所占玻璃管的容积。  相似文献   

17.
用氧气传感器进行实验,直观地观察到单位时间产生氧气量.通过控制外界条件的变化,结合氧气含量的变化值,探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不仅节约了课堂的有限时间,对于树立学生的实证意识,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构建光合作用的概念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是在学习了“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之后,进一步探讨进入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大量散失的途径,使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的叶器官对促进生物圈中水循环的作用,从而自觉爱护绿色植物。本文就“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节的教学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并对教学过程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我们每天都要呼吸氧气,氧气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之一,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为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我们知道,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中进行的。叶绿体就像一个微小而又极为复杂的化工厂,当光照在植物上时,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吸收太阳能,并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制造葡萄糖和氧气。高等植物每个叶肉细胞中含有20~200个叶绿体。叶绿体一般呈椭圆形,大小为几个微米,…  相似文献   

20.
绿色植物与人体健康张青松众所周知,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作用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绿色植物每生长1吨,可以产生5吨氧气。所以,绿色植物是巨大的“氧气制造厂”。绿化地区空气新鲜,长期生活在林区的人,慢性病与传染病少,寿命长。绿色植物可以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