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汪曾祺小说的先锋性,体现在情节淡化、主题弱化与结构零散化;小说本体的自觉;传统文学、外国文学与民间文学三“打通”;作家、读者共同创作的“空白”论等四个方面。汪曾祺的创作具有重大的变革意义,正是王蒙与汪曾祺引领当代中国文学走出新时期,进入后新时期。  相似文献   

2.
汪曾祺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和"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这展现了他文学创作的纯粹性。汪曾祺善于创作短篇小说,其笔下的人物也独具特色,是当代文学中关怀平凡人生、体察冷暖世界最多的作家之一。本文简要探析了汪曾祺笔下的文学人物塑造,特别是以市井人物为主,体味了他创作中下层平民的悲苦与无奈。  相似文献   

3.
杨冰 《华章》2011,(30)
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本文就尝试从创作个性、结构方式和言语形式入手,简要分析汪曾祺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诗骚传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体裁中都可以见到诗歌的影子。汪曾祺的小说长久以来深得读者喜爱、备受研究者关注的原因,可部分归究于作品的诗歌色彩。汪曾祺打破传统小说的创作范式,将诗歌作为一种文学经验和审美取向引入《大淖记事》,让作品的人物、情节、环境、语言都呈现出不同的诗艺特征,这些勾勒出他作为最后一个京派作家的创作轮廓。  相似文献   

5.
40年代到文革是官方权力话语对民间文化形态不断侵犯的时期而接下来80年代一些作家的创作则提供了文学重返民间的新信息,汪曾祺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汪曾祺80年代的小说,以贴近民间的创作态度描绘出了丰富而复杂的民间生活面貌,挖掘出掩藏在日常生活表面之下的更深导的民间生存原则,在文学“回归民间”中具有先锋意义。  相似文献   

6.
毕文健 《文教资料》2008,(28):200-204
笔者对汪曾祺小说创作研究历程进行描摹,从"文体之新、风格之美、文化之厚、意义之深"四个纬度对汪曾祺小说创作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述评,从中发现汪曾祺小说创作研究在"地域方言与文学语言的转换、审美拓展与文学成就的非对应性、小说中蕴含的地域性文化以及汪曾祺的创作对中青年作家的影响"等方面尚存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是一位跨越现当代并有着独特风格的作家,思潮的影响又使他的创作观念和创作实践兼具了现代意识,“传统”和“现代”的特色。他的小说充满了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但是西方文学本文将就汪曾祺创作观念和创作实践来论述其小说的  相似文献   

8.
汪曾祺的小说《大淖记事》,在人物塑造、风俗描写、文学观念上无不体现出作家"以民为精粹"的"民粹"倾向。这种倾向也成了汪曾祺创作的一大特色,表现出他发自内心地对平凡民众的敬仰和崇尚。  相似文献   

9.
任娜 《文学教育(上)》2008,(15):142-143
汪曾祺是来自小城的作家,以故乡高邮为背景的作品构成了其创作的核心部分,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童年和谐自由的生活形成了他宽厚的品格。汪曾祺散文中的记人作品,从父亲母亲到恩师沈从文,以及其他师长、朋友、邻里等等,丰富多彩,感情真挚。汪曾祺强调文学是“滋润”,他对“和谐”有着天然的爱好,“滋润”、“和谐”也正是他重要的文学思想和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0.
刘忠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5):190-192
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汪曾祺是一位绕不过去的作家,一方面是他以自己不倦的创作践行了心灵关怀这一主题;另一方面是他在文体学上的创见和实验极大丰富了新时期文学园地.林超然的专著《二十世纪心灵的文学关怀——汪曾祺论》立足心灵视野,对汪文的精神主旨和文体实验进行了全面梳理与评析,可谓深得汪文真义.  相似文献   

11.
梅鼎祚是明中晚期“雅俗兼长”的布衣文人,20世纪以来对他的研究基本上是“崇俗黜雅,俗热雅冷”。学界研究主要围绕梅鼎祚俗文学展开,并在生平、戏曲、小说方面取得了丰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主义文学在思想上以文化批判、人性的异化、人类的精神危机为主题;在艺术上以象征、隐喻、梦幻、意识流、怪诞等手法来表现病态的社会生活,主张以丑为美。它的出现与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有着密切联系。巴尔扎克在其作品里以自己对金钱的深刻理解表现出的人类异化危机,以及他对恶的客观认识和描写,对现代主义文学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赵树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他的人生和创作大起大落,誉毁兴衰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果从创作观念上的政治功利性的形成及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相对于“五四”时期恶化的创作环境对作家心灵自由的摧残.忠实于生活的精神品格带给赵树理的成就与磨难等方面来解读赵树理,那么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特殊意义就会更为明晰地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文学与大自然有不解之缘,从二者的关系来看,进入文学中的自然经历了一个从简单比拟到水乳交融的深化过程。晚明的袁宏道就以其自身的情趣爱好、人生游历、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审美视野中的自然,展现出人与自然无比亲和的审美境界,提升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拓宽了我国游记文学的审美空间,表达出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新鲜的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特殊的身世和性格世界的多重矛盾,影响着他的独特的文学思考和追求,他面对波澜壮阔的时代,义无反顾地以民间姿态,“闹中求静”,娓娓叙述着神秘而纯美的湘西世界,寄寓着非同寻常的人生理想和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6.
谢有顺的学姿态是独特的,首先他是读是学爱好最后才是批评家,个人的写作状态处于游离状态,游离在作家与理论家之间,时刻呼唤当代大师梦想未来。这样的姿态得到了作家的尊敬和理论家们的宽容。他的梦想是给作品带来生命。他的学姿态给当今坛带来另一种新的气象,蕴含了一种有颠覆力的预言。即使他很有才华,但他也有关注的空白或说不愿深入的领域:比如说今天中国作家们并不太自由的物质精神人际关系生存环境,还有评价标准的过分格式化和泛化,以及对学史权力的忽视等等,这些都埋下他写作困境的伏笔。我的疑问是,他身上浓厚的大师情结,过分寻找追求大师的激情,会不会使自己成为造神运动中的一颗棋子?  相似文献   

17.
汤斌是清初的名臣大儒,他以诗文受知于康熙,其"彬彬典雅"的诗文可谓盛世元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本人亦成为康熙"右文之治"的代言人;更为重要的是,汤斌严禁淫词小说、杜绝赛会演戏等措施,不仅扭转了吴地奢靡风俗,而且影响了康熙一朝的文化政策,特别是影响了康熙一朝的文坛走向。  相似文献   

18.
1920年,瞿秋白将十月革命后的“新俄国”当成自己精神“饿乡”的寓言之国,不顾一切地前往实地考察。这一壮举,既是出于他本人的现实生计考虑,也是他寻求异质资源的一次思想取经行动。它不仅给瞿秋白带来深刻丰富的异域文学经验,使其文艺思想增添了不少现代新质,更使他由此介入了中国现代文艺思想的左翼转折进程。  相似文献   

19.
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他一生都在努力追求并实践着抗金保宋的志向,这源自他的"补天"情结,同时,"补天"情结也影响并成就了辛弃疾的文学创作。了解这一情结形成的原因和辛弃疾为此所做的努力和实践,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辛弃疾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20.
总体上讲司空图的学理论具有浓厚的道家美学理论的色彩,他受到了道家以至玄学的许多方面甚至全面的影响,构建了自己独特的,也可以说是中古以后最具道家美学精神的学理论和思想。以探讨其学理论的本质及其所收道家思想的影响为指归,以现存司空图的诗作品为研究对象,力图全面深入地理解其理论的本质和价值,同时以理解司空图道家思想的体现为切入点,力求在某种程度上彰示道家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和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