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教育无一例外是追求育人的教育,无论教育的过程是多么的复杂多变,但教育“尊重人的价值,关怀人的生活,追求人的自由”的宗旨却始终不变,这是一种爱的教育,也是奉行“行知兼善,爱满天下”的至善教育的价值取向,从这个角度讲,至善教育是让小学生体验到爱的教育。 一、“至善”教育的内涵 “善”有三层涵义:一是善良,指人的品德;二是美好,指人的状态;三是善于,指人的能力。“至善”的“至”有“到”和“极、最”的意思,而产生了“追求善、达成善”以及“善的极致”两个内涵,至善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能力。至善教育要求教育要对学生呈现出内心的善良,要尊重、理解、关爱、宽容学生,要对教育奉献,对学生负责,而这个要求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爱和快乐,并能将这种爱传递到日常生活中,让每个学生内心深处的善良本原得到弘扬。至善教育的理念既契合了陶行知先生“行以求知知更行”的知行合一学说,又是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相融,是求善与至善的交相辉映。因此,“至善教育”就是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养育善心,崇尚美好,追求卓越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教育的殿堂里,用生命燃起了爱之火.她跳动着爱、传递着爱、诉说着爱."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种心态,善爱则是一种境界.作为教师,爱的形式与内容就是教师品德、学识和情感的结晶,因此,我们要做到能爱,更要追求善爱:要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闪光点";  相似文献   

3.
伏广利 《生活教育》2014,(15):94-95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他爱国、爱民、爱教育。由于有了这种深切的"爱",才有了他那种"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执着追求。"爱"在教育教学中有着不同的理解,爱是对学生的关心、关怀,爱是对"后进生"的不放弃、不抛弃,生活教育中都处处体现行知先生的"爱"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4.
爱默生说:"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科尔顿说:"人生中只有一种追求,一种至高无上的追求——就是对责任的追求。"有人说,假如你非常热爱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天堂;假如你非常讨厌工作,你的生活就是地狱。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有大部分时间是和工作联系在一起的。放弃了对社会的责任,就背弃了  相似文献   

5.
"善"是一种价值判断,存在于人们的灵魂深处。"善"不同于简单的产品和服务,且在追求的过程中,追求得越多越接近美的标准。"善"可以分为理智的"善"、激情的"善"和欲望的"善"。"善"是客观存在的。"善"的边际效用是递增的,即人们对追求"善"的数量的增加,"善"的边际效用也会随着提升。  相似文献   

6.
作者自述 冬至的皑皑白雪勾起了我对雪的喜爱,在玩耍的过程中,灵感忽现,遂成此文——放弃也是一种爱。似乎放弃也并非是对追求的背叛,也许有时能执著于其间。父母对我的爱也并非完全是有益无害的,过分的爱会给我更多创伤,而那独特的放弃,却能给人以遐想空间,放弃并不是失去,而是超越。  相似文献   

7.
戴双翔 《中国教师》2010,(17):21-22,28
<正>一、教学是"以善致善"的实践活动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以善致善"的实践活动。它以善的行为、善的内容来锻造善的心灵、实现善的目的,为善之行、趋善之的是其根本特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学生、在于学生的发展,因而在当前,推动人道教学、追求教学公正、实现  相似文献   

8.
和谐,文本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语文教育追求的和谐是一种"至真、至情、至善、至智"的教育境界:至真——师生之间坦诚率直,彼此都尽情地坦陈瞬间的感情和态度,释放对文本解读的真情;至情——唤起师生对生活的挚爱与热情,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至善——让学生感受到人性之善、  相似文献   

9.
爱是无价之宝   必须先在内心深处感受到爱,然后才能爱其他的人.爱的定义有千万种.它是无条件的接受,也是无条件的付出.爱是对善的追求,爱使人摆脱恐惧.……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认为,哲学作为最善好的生活方式,是对"真理的洞见",是爱智慧;爱智慧、"洞见真理"的人被称为哲学家。在柏拉图那里,哲学家"洞见"的"真理"显然与他的理念世界密切相关。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唯一的真实存在,是本体、共相、目的和模型,可知而不可感,而其中善的理念则被视为"理念之理念"。  相似文献   

11.
看完这篇文章,我联想到了天下所有的母亲。每位母亲,都像小白鼠妈妈一样,为了自己的孩子,宁可牺牲掉性命也行。我的母亲也如此。我知道,母亲为了生下我,在病床上辗转了十几个小时;我更知道,母亲为了抚养我,终日在外奔波,每晚都拖着疲惫的身子归来,她却从没有一句怨言。母爱,无疑是天下最伟大的爱;母爱,无疑是一种超越生命的爱!  相似文献   

12.
"人本主义"发端于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箴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其思想菁华和终极意义在于以人为本,以纯真的爱和天赋的善追求最大福祉。陶渊明的辞赋名篇《归去来兮辞》,就是一篇以率性的爱和天赋的善去彰显本我的处世宣言。欧阳修对这篇文章推崇备至,尝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陶渊明曾把自己的  相似文献   

13.
教育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幸福而完满的教育生活应该是充满精神自由的、有德性的、具有生命价值意义的生活。而现实的教育生活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教师自我放弃和缺乏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气。教师发展就是为了让自己拥有充实而有意义的幸福生活。教师应该学会感悟生命价值,在追求完满生活中促进专业发展;强化自我发展意识,在学会优雅生活中提升专业品质。  相似文献   

14.
德育的终极价值追求是什么?五邑大学政治学家、教育学家李国毅教授说:"关注生活,追求幸福生活,成就人们的德性品质,应该是道德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教育是善事,德育乃善中之善。教育价值的体现绝非单纯的知  相似文献   

15.
一 西哲赫胥黎在<论舒适>(Comfort)中说过,人类生活在很早时代本可以过得很舒适,所以没有做到这一点不是不能而是不愿.为了维系道德,在当时技术条件下本可以达到的水平,却没有做到使生活变得更舒适.一些朋友多喜欢用这句话来作为责难舒适的证词.他们反对人们追求舒适,在他们看来,放弃舒适意味着崇高,追求舒适则是享乐主义的、颓废的、反道德的.对此我却并不能苟同.并不否认,在一定的情境下,放弃舒适的确更衬托出崇高价值的悲剧感.但是日常的经验命题却不能轻率的置换,即以"放弃舒适常常意味着崇高"为例,一旦无视命题本身的限定性,轻率地将其置换为"放弃舒适必然意味着崇高"或者"为了崇高必须放弃舒适"等等,就会谬之千里.而正是这种极不严格的置换使得舒适与道德被对立起来,从而使伦理学讳言舒适,规避舒适,这是个逻辑谬误,这个谬误使得传统伦理学陷入了误区.  相似文献   

16.
但丁构想和创作的《神曲》,源于对"善"与"爱"的理想境界的追求。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时间打入空间,构造了《神曲》独特的艺术结构,既是艺术家心灵结构的一种体现,也为我们打造了一种人类灵魂存在的和谐秩序和走向复活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记得从书中看过一句话:"最好的教育是不着痕迹的教育,最好的爱是不着痕迹的爱。"这句话完整而深刻地诠释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最终应当用怎样的心态来实现教育的目标。教育工作不是一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空洞口号,而是一种踏踏实实的付出,更是一种与学生贴心的相濡以沫。作为一名教师,追求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才是终  相似文献   

18.
"教育爱"是教师应具有的一种理智的、无私的、富有包容性的爱,幼儿教师的"教育爱"更具有特殊性。"儿童幸福"是儿童在师爱中的主观体验的极佳表现。幼儿教师的教育爱是儿童幸福的保证。二者的关系包括三种:尊重并理解儿童是教育爱的精神起点;平等公正地对待儿童是教育爱的基本要求;为儿童谋幸福是教育爱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9.
现代生活中很多人在追求一种境界:简约而不简单,看似放弃很多,其实抓住了最有价值的部分。课堂教学也应如此。每次课堂为了追求多、快,反而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也许换个角度看问题,风景是别样的,少讲一些未见得就一定无效,课堂节奏慢一些未尝不是快,教师适当放手,也许学生学得更高效,舍也许是得。  相似文献   

20.
邢奇志 《中国教师》2012,(10):60-62
<正>"教学相长"的关键在于良好的师生互动,最美的互动是站在"爱的频道"上,因为爱是一种生命的原动力。一、爱是清醒的"接受"毕业班的学习经常像是一场战斗,充满着压力和竞争。为了从学习生活中数千个零碎的片段中拼凑出意义,我利用放学前的五分钟,让学生记录一天中的"闪光点"——"此情可待成追忆",让学生发现自己和别人的优点,发现生活的点滴快乐……这就是所谓站在"爱的频道"上。陈书超同学思维很好,但有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