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浮力的有关知识和应用,是初中物理的难点,它综合了质量和密度、二力平衡、力的合成等相关知识,对考生的综合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本文选取近两年中考试题中有关浮力知识的探究性试题两例,进行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2.
植物叶绿素的合成需多种条件,如光照、适宜的温度和必要的矿质元素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镁离子、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为验证叶绿素合成所需的条件,笔者进行了如下实验设计:  相似文献   

3.
刘仁余 《物理教师》2006,27(7):4-56
高中物理力学部分中关于物体的合运动问题,大多数学生感到比较困难的就是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究竟哪个是“合速度”哪个是“分速度”不容易搞清楚.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对“绳子”模型的研究发现:如果能从运动的物体对绳子产生的效果来分析,这类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下面就“绳子”模型的原形及相关应用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利用环氧氯丙烷的双官能团,将环糊精接枝到壳聚糖分子链上.对合成条件进行探索,合成了可溶于稀酸的“环糊精接枝壳聚糖”.并利用紫外光谱初步研究了该产物对几种芳香化合物的吸附.  相似文献   

5.
"推敲"谈屑     
“推敲”这一典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关于它的来源,后人传述版本很多,介绍评说也颇不同,但这些并未影响“推敲”成为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合成词。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普遍认为是双音节单纯词的联绵字“蜘蛛”“侏儒”从字源和词源上进行了考察排比,同时对词语所指对象的特征进行了多方面分析论证,从而证明它们都是字各有义的合成词。  相似文献   

7.
赵建荣 《物理教师》2007,28(5):18-18
新教材高中物理必修2(人教版)第6章第2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介绍了“红蜡块的运动”演示实验,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该实验至少存在两点不足:(1)玻璃管水平移动很难保证其匀速运动;(2)蜡块的运动轨迹是不是直线,很难观察清楚.为了丰富探究内涵,提高演示效果,使实验现象与理论分析更加吻合,笔者对其进行了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8.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是高中物理的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说课。  相似文献   

9.
李力 《物理教师》2006,27(6):1-22
1问题的提出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是分析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的一把钥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同时也是历来学生难以理解、教师难以讲解的内容,这里面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在教材、教学书刊和广大物理教师中,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解还存在不少问题,以致给教学带来了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是有机综合题中考查的重点.突出了对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分析与推测能力等关键能力以及必备知识的考查.针对合成路线中是否含有以信息方式提供的陌生反应及是否含有考查环状化合物的情况,我们做了如下的统计,结果见表1.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