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鉴与提示】 阅读与写作说明文,应该注意说明顺序。“中心句说明法”属总分说明顺序中的一种形式,即是在全篇或全段开头有一句总领句。如《苏州园林》第二段中的一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  相似文献   

2.
【原文】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又是入画的一景。【分析】《苏州园林》一文,虽然也描述了苏州园林的山水花木,但它的目的,仍在于介绍苏州园林建筑的特点,给读者以有关的知识。所以这篇文章不是记叙、游记类的文章,而是一篇说明文。文章先对苏州园林作总的说明,说它“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它不讲对称,是美术画而不是图案画。第四  相似文献   

3.
第一单元:中心的把握《苏州园林》中心:苏州园林设计和建造的共同特点是讲究图画美(教学重点)。文章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结构:横式总分结构(总—分—总)。顺序:逻辑顺序(开头:由现象到本质;主体:由主到次)。主要说明方法:摹状貌、作比较、作诠释。语言风格:生动说明。特别注意:词语的搭配,语言的文学色彩。建议:配合苏州园林的图片、影片进行讲解。《中国石拱桥》中心: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到处都有、造型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教学重点)。主…  相似文献   

4.
《苏州园林》和《中国石拱桥》都是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相同和不同之处较多,下面从三个方面比较其异同。一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都采用了逻辑顺序,不过《苏州园林》采用的是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括苏州园林总的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  相似文献   

5.
一、运用多媒体,理清文章思路 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一篇文章的篇章结构,理清其思路是关键。例如:在教《苏州园林》一课时,可以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欣赏。录像的前半部分体现苏州园林是“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后半部分则可选择几处有特色的景点,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一、理清篇章结构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篇章结构,理清其思路是关键。例如,在教《苏州园林》一课时,可以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欣赏。录像的前半部分体现苏州园林是“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后半部分则可选择几处有特色的景点,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在此基础上突出建筑物的色彩,并捕捉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可以在放映录像的同时配乐(最好是古典音乐)朗诵课文,让学生在欣赏录像、聆听课文的同时思考几个问题: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设计者们是如何实现这个特征的?课文第2至6自然段…  相似文献   

7.
教学设计说明: 一、本设计含第三册书第四、第五两个单元的12篇说明文。用17个课时完成。 二、讲读课的设计,力求突破重点难点,着重于怎样说明事物的特征和语言运用的能力培养。自读课的设计,仅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第四单元 苏州园林 要点:体会采用比较,描写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安排二课时。 一、课前展示苏州园林图片。(教学挂图) (一)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苏州园林的印象。 (二)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各地园林的标本) 二、研读②~⑥段,要求: (一)②段与③④⑤⑥段间含有什么关系? (总分)如此安排结构,对苏州园林特点的说明起到什么作用? (二)列出这部分文字的提纲。  相似文献   

8.
《苏州园林》教学片段摘记: (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快速读课文,说说自己喜欢哪一部分?并谈谈理由. 生1:我喜欢第5自然段,这一段作者用了拟人和打比方的修辞方法,把苏州园林描写得很美. 师:对,作者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花草映衬的美丽图画.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2:我喜欢第4自然段,这一段写了假山的堆叠,写了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让人觉得真的是“如在画图中”.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中指出苏州园林的美在于处处入画,具体表现为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在语文教学艺术中可体现为灵活化的教学设计、艺术化的情境创设、趣味化的课堂语言、深度化的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10.
教《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又涉及到“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一句的修辞问题。高中《语文教学参考》(第四册98面)说是“通感”,而郑颐寿的《比较修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P156)说是“移用”。究竟哪一说为正确呢?教者无所适从。为了琢磨这一句的修辞格,笔者从其结构和“讲用”两个方面作了如下探讨,以求同仁指教。  相似文献   

11.
认真品词析句注重语言训练──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4课《捞铁牛》教例评析南宁市师范学校邹节华第二课时【教例】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捞铁牛》,请大家默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什么?生:课文分为四段,分别写了怀丙捞铁牛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第三册《苏州园林》中有有这一句: (1)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贵州省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研究课题组编,贵州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的《教学目标及形成性检测题参考答案》把(1)的主干分析为: (2)工夫是上品。笔者认为,(2)不是(1)的主干,只是(1)的谓语——主谓短语“图案没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的主干。大家都知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也就是说,分析句子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对全文的分析,我们就会知道,(1)所在的段,主要是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教学设计》2006年第11期的"教例反思"栏目刊登了刘驰老师的《别与精彩擦肩而过》一文。文中说,一位教师在讲"百分率的应用"一课时,巧妙地将科学课中的盐水浓度试验引入数学课堂,引发  相似文献   

14.
最近,听了澧县城关一校四年级鲁丙英老师的一堂电教研究课。教者注意发挥幻灯教学的优势,用一个课时教了两首古诗。下面是语文第七册《古诗三首》第一首《望庐山瀑布》的教学实录和评析。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14课《古诗三首》(板书课题)。大家知道,日记讲则,一般文章讲篇,诗歌就讲首。这节课,我们学习前面两首。大家先看第一首《望庐山瀑布》(板书)。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望,是远看的意思。庐读lǘ[同学们已经  相似文献   

15.
读到“典型”处,仿照写。一篇课文有很多段,但不是每一段都适合借以进行“写”的训练,这需要我们精心选择,选出那些构段方式有典型性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四段,第一句总起,讲的是鱼成群结队,第二句讲鱼的样子,每三句讲鱼多得数不清,第四句讲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通过分析,学生理解了这四句话的逻辑关系及连接顺序。分析此段话后,我要学生以“今天出奇的热”开头写一段话。学生较好掌握了“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16.
赏词析句理段悟篇──六年制小学语文十一册第19课《草原》教例评析贵港市东津镇教委办黄锡朝第一课时【教例】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一段,让学生得到草原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进一步学习具体描写一处景物,抒发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重点...  相似文献   

17.
我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五年制第八册32课)时,采取紧扣中心,以问促读和读中有思的教学方法,只用了二课时,就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初读全文,找出中心。教学开始,首先提出问题:①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什么事?哪一句是本段的中心句?②根据这一中心句,再从课文末段中划  相似文献   

18.
《寓言二则》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浙江常山县教研室章师亚一、教材分析两则寓言都很简短,故事情节也不复杂。《自相矛盾》全文只有一段,共5句话。第一句讲古时候有个人拿着矛和后在街上叫卖;第二句讲他夸自己的矛无比的锐利;第三句讲他夺自己的盾无比的坚固;第四句讲...  相似文献   

19.
用“教例”学《小学语文教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师三年级开设的《小学语文教学法》 (以下简称《教学法》)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和必修课 ,担负着培养合格小学语文教师的重任 ,这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好的一门课。但是这门课内容多、课时少 ,中师生对小学语文教学又缺乏实践 ,因而在学习第三至第九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时 ,如果就教法讲教法 ,教师难教 ,学生厌学 ,以致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有感于数学课的例题、美术课的样画、理化课的实验、音体课的示范 ,我尝试从小学语文教例入手 ,按师生一起选教例——评教例——创教例的过程来学《教学法》,效果显著。  一、选教…  相似文献   

20.
在指导学生研读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课)第五自然段时,对句④“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这是不足取的”,学生提出了疑义:这个句子有语病,前后矛盾.指代不明,不合乎语法规范。也有的学生认为这个句子没有语病,合乎我们的说话习惯。双方各持一执。我说:《苏州园林》是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文章,你对这个句子有争议,敢于向名家挑战,质疑的精神可贵,但应该有足够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