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协商性司法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诉讼主体通过对话与协商,经过利益博弈,达成互惠的协议,从而解决刑事争端的一系列程序或制度的总称。协商性司法的制度形式分为横向的协商制度和纵向的协商制度。刑事诉权理论为协商性司法提供了正当性理论基础,既诉权的平等性是横向的协商性司法程序正当性的保障;刑事诉权主体对诉权有限的处分权,是横向的协商性司法制度的前提;诉权对审判权的制约,使法官参与协商不受制于片面的犯罪追诉目的,从而有利于罪刑协商的顺利开展;被害人是诉权的主体,因此其参与协商是协商性司法制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加拿大是最早与我国进行刑事司法合作的西方国家,但由于赖昌星案件的负面影响,双边的刑事司法协助制度的发展速度迟缓。目前,在两国的刑事司法协助制度中,有关引渡、移管判刑人以及犯罪资产分享等内容均没有任何涉及。因此,两国应当借鉴西方其他国家与我国签订相关协议的经验,加快上述三项内容的协商并签订条约,以完善中加两国刑事司法协助制度。  相似文献   

3.
当前,犯罪的国际性和跨国性需要国与国之间开展国际司法协助,但是我国在惩处外逃罪犯、打击跨国犯罪以及开展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方面却存在着制度层面的障碍,中加刑事司法协助面临着同样的制度困境。开展我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制度及其改革问题的研究,对指导中加刑事司法协助立法和司法实践,破除中加刑事司法协助制度障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刑事司法的信誉危机不断上升,由于其自身性质的特殊性,常常处于司法信誉评价的风头浪尖,获得公众信任难度更大;刑事司法赢得公众的信任,需要司法人员的恪尽职守、具体制度和措施的跟进,但更重要的是要眼光长远,不能满足于一时一事的效果而背离法治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海峡两岸所签订的《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大大扩大了海峡两岸进行刑事司法协助的范围,也表明海峡两岸刑事司法协助的法律机制已经初步建立。但是,从合作反洗钱的具体视角来分析,海峡两岸在刑事司法协助机制方面还存在很多缺憾。对此,需要考虑从大陆刑事管辖规定、刑事司法协助制度和洗钱犯罪规定三个方面予以完善,调整大陆反洗钱的刑事法制度,完善海峡两岸反洗钱刑事司法协助机制。  相似文献   

6.
构建刑事协商性制度既符合传统实用主义刑事司法实践,也与现代人权保障之刑事诉讼理念相契合。构建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视角下的刑事协商制度,需处理好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国家专门机关与加害人之间以及国家专门机关与被害人之间"三组关系",并依次贯彻尊重合意、遵守法律以及遵守合理性"三项原则"。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把道德理性融入刑事司法,在刑罚个别化的维度上展开相对自由的法律适用与裁量,从而避免刑事法律适用的机械化带来的弊端。  相似文献   

7.
刑事和解是一种以协商性司法的形式恢复原有社会秩序的纠纷解决方式。刑事和解属于协商性司法程序,与传统的诉讼方式相比,刑事和解是合作性的,它不仅保护了被害人权益,使其在接受犯罪人的道歉和补偿中得到慰藉,还有利于矫正犯罪,使主观过错不大的犯罪人重新融入社会,实现犯罪人的再社会化。刑事和解的内在观念与我国法律观念、刑事诉讼模式以及相关的制度设计存在较大的冲突,这些都是阻碍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发展的因素。只有充分考虑阻碍因素,才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把握刑事和解在我国的全貌,这是构建可行的刑事和解模式不可缺少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刑事和解在我国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因而在司法实践中面临很大的障碍;但它又确实迎合了司法机关、刑事被害人与被告人的普遍需求,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为发挥刑事和解的最大功效,需要在具体程序、适用范围和相关制度配套方面对之进行有效完善.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的刑事诉讼法的实施,辩护在刑事诉讼中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家庭贫困的刑事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能够得到平等、公正的对待,获得充分的辩护,应该采取多种渠道的法律援助形式,来满足贫困的刑事被告人的需要,特别是可能被判处监禁刑的刑事被告人的需要,以实现刑事司法之公正.  相似文献   

10.
刑事和解制度是一种新型刑事司法制度,各地对这一制度的适用尚处于摸索阶段,但这一适应社会需要,使加害方、被害方、社会三方共赢的司法制度正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本文将从刑事和解的三种模式入手,分析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刑事诉讼控辩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辩关系是刑事诉讼的一个重要问题,构建合理的刑事诉讼控辩关系对确保司法公正和诉讼效率意义重大。分析和探讨我国刑事诉讼控辩关系的现状及对现状进行反思,有助于探索构建我国刑事诉讼控辩关系的理想模式及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2.
刑事和解是以追求个人正义的方式来实现社会正义.它改变了传统刑法注重对被告人的刑事惩罚、忽视被告人意愿的理念,通过被告人悔改和被害人获得抚慰使纠纷得到解决,以最大限度地约束公权力膨胀,以去刑罚化为皈依,充分考虑和保护被害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从制度层面规范刑事和解,是节约司法成本、实现刑法功能的重要途径.在刑事审判活动中,科学界定刑事和解的参与主体、适用条件和范围、模式,对惩罚犯罪、最大限度保障被害人权益,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范围内,因刑事犯罪行为而引起的民事赔偿,有三种程序立法模式,但以独立民事诉讼的方式来解决刑事犯罪行为的民事赔偿问题已成为司法实践中的一种普遍趋势。中国现行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在给被害人带来了一定程序"便利"的同时,两种诉讼在同一程序中并列运行的内在矛盾冲突也显而易见,这既不利于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刑事被告人的程序利益,进而影响程序正义的实现。避免这种冲突的有效途径就是将附带民事赔偿部分从刑事诉讼程序中分立出来,而非彼此妥协。  相似文献   

14.
在刑事诉讼中,证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其中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口供是判定犯罪嫌疑人罪与非罪的重要证据。本文主要阐述口供的收集、审查和适用,以期提高破案效率。  相似文献   

15.
在不同的刑事审判模式中,法官和当事人有不同的诉讼地位。在对抗式审判模式中,当事人处于主导地位,法官处于消极公断的地位。在审问式模式中,法官处于主导地位,当事人处于消极地位。不同的法律传统和民族心理是造成法官和当事人在不同的审判模式中处于不同地位的根本原因。这对我国的审判模式的改革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我们要立足于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逐步提高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地位,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2012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新增了庭前会议制度,这是对保障庭审公平、提高诉讼效率所作的具体、细化规定,但仍不够完善,在司法实践中引发一些争议。在不违背立法者设计刑事庭前会议制度初衷的前提下,有必要对庭前会议的适用范围、会议的召集者与参加者、会议的启动方式、会议的效力等进一步规范化。  相似文献   

17.
刑事诉讼中被告人认罪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应准确界定认罪的标准及其构成要件,充分认识被告人认罪确认的复杂性,逐渐树立认罪应当得到明确量刑回报的司法理念。为顺应刑事诉讼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刑事诉讼应当在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罪状认否程序的基础上,设立独立的被告人认罪确认程序,以推动我国刑事司法改革朝着公正与效率兼顾的价值目标不断迈进。  相似文献   

18.
2012年的《刑事诉讼法》对我国刑事诉讼取保候审制度的适用对象、监督力度、保证金的数额和交纳程序等方面进行了修改,但其仍旧存在取保候审规定原则化、担保方式单一、过度羁押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人身自由的侵害等立法问题,以及外来流动人口取保难、取保候审监管力度不够、保障功能错位等司法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完善,才能使取保候审制度在保障刑事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和被取保候审人人权保障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反诉是民事诉讼中特有的制度,具有减少矛盾判决,提高诉讼效率等功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本质上也属于民事诉讼,理应允许反诉的适用。然而,由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程序内容、诉讼观念、程序运作以及诉讼法律关系方面与纯粹的民事诉讼不同,允许附带民事诉讼被告提起反诉会造成扰乱私法秩序、不利于被告人利益的保护以及拖延诉讼等不利后果,因此反诉不宜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