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象征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来代表或暗示某种抽象的意义.最典型的例子是那些具有特定意义的形象,如文英诗中,百合象征纯洁,十字架象征基督教;中国古诗中松象征坚贞,杨柳象征离别,桂、菊象征高洁、孤傲.象征可分为以下三种:1、固定象征.这种象征主要是凭着一定文化中对它们的普遍接受而存在,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成为常规的用法.这种象征由于固定下来常被后人沿用.中国古诗中“杨柳”象征“离别”是众所周知的.例如:“渭城朝雨轻浥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在英诗中,用“玫瑰”象征“爱情”和“美人”也是人所皆知的.如;“采摘玫瑰的花朵吧,时光老人在飞奔.今天笑盈盈的这朵花呀,明天将转眼凋  相似文献   

2.
毛主席指示我们,写诗要做到“精炼,大体整齐,押韵”.对于“大体整齐,押韵”,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于“精炼”,却觉得不太好懂.有些学生误认为诗句少、字数少就是精炼,写起诗来往往言虽短而意不深.有些学生为了压缩字数,把“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永远不会改变”简写成“帝国主义不会改性”.由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精炼的含义,并在写作中做到精炼,就成为诗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课题.“精炼”可简释为“言简意深”,即用简洁、形象的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俗称“以一当十”或“以一当百”,即把要用  相似文献   

3.
从文学乃至文化上来说,溯源其产生之初,都是来自于鲜活的生活和对生活及生活的未来的真诚的态度.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人总免不了对已有文化抱有的静观和固守的态度,这就遮蔽了文化之所以为文化的精髓.因而要使文化繁盛,就得从新摆正我们对以前文化的态度,对生活的真诚的态度.从文学上则是使“诗只能怨”回到”诗可以怨“上来.  相似文献   

4.
苏过,苏轼幼子,为苏轼诸子中最继家风者.在他的诗歌中,“茅茨”、“茅屋”、“陋巷”、“容膝”“荜门”“圭窦”“空四壁”“一廛氓”诸语层出不穷、频率极高,见出他有着浓重的“陋室”情结.这可以从避祸全身、自由自主、知足易安、齐物论与命定观几个方面去解析.  相似文献   

5.
从历年高考情况来看,在诗歌鉴赏方面,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读不懂.那么,何为读懂呢?我们认为就是能理解蕴藏在意象背后的情感.本文从“情感”角度,对高考诗歌鉴赏的答题思路作了简单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诗歌教学     
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中国古典诗歌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无穷,以内心的感发为主,“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杜甫说:“摇落深知宋玉悲.”杜甫读了宋玉的作品,就感受到了宋玉的悲戚.辛稼轩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用凝炼、形象和有韵律节奏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在文学发展史上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学的主要体裁.诗歌也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并为一定的阶级和一定的政治路线服务.无产阶级的诗歌,反映工农兵火热的斗争生活,抒发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强烈的战斗性,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之一.因此,  相似文献   

8.
统计意象的组合,较之统计单个意象更有利于揭示诗歌艺术的内在机制.通过统计考察齐梁诗歌中“风”、“月”意象前后的组合以及“风”、“月”二字参与构成的复合意象,我们发现了齐梁诗歌中的“风”、“月”多用于悲伤情境等线索.意象统计做得越多,它能发挥的功用就越大.利用精加工语料库统计意象,有范围大、精准便捷、功能多样等优点,我们认为这种技术手段能够为中国诗歌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A.《炉中煤》是郭沫若在日本写的一首“五四”时代很有代表性的爱国抒情诗,这首诗的主题、题材、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都具有强烈的“五四”时代色彩。B.“炉中煤”比喻诗人像熊熊燃烧的炉火一样的爱国赤心,诗的副标题——“眷念祖国的情绪”正是“炉中煤”的喻义所在。C.“年青的女郎”既象征“五四”以后我们  相似文献   

10.
诗歌教学既是一种知识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语文教育中的诗歌教学不仅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极大助益,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健全有导引作用.我们知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言志”,“诗言情”,诗歌所具有的内倾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特别适合培养一种丰富细腻的感情与健康美好的人性,使我们变得“多情”、变得“爱美”、变得“乐善”.更多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备课教学都存在着明显的先入为主的解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是自由的,文本的主题不应该被束缚,尤其是在知识传授的重要阵地课堂上.我们认为,教学必须是一个过程,一种充满探讨和研究的过程,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必须打破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形成非预设性教学过程;把学生从知识容器的性质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习惯,创设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等.换句话说就是构建开放性的文本解读模式.这种解读模式的理念与我们新的语文新课标的理念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11.
章汝奭同志在《浅谈“浑然天成”》中说:“写诗要确有实感,浑然天成;勉强成篇者,只是徒费笔墨而已,不知诗家以为何如?”我并非诗家,但此话无疑是对的。我所不敢苛同的是:章把晚唐诗人许浑的名作《咸阳城东楼》理解为“勉强浅篇者”的例证,是“拼拼凑凑之作;而且把许诗解得十分拘泥:说首句与次句“不伦不类”,次句写的是“春景”,“溪云” 句写的是“夏景”,“蝉鸣”句写的是“秋景”,于是责问:“试问怎么能在登临之时一下子触及三个季节的景色呢?就算是诗思驰骋吧,却又很难和‘万里愁’联系起来”,“最后只能勉强凑上两句怀古套语作结”。  相似文献   

12.
江素芮 《现代语文》2011,(11):51-51
诗歌是世界文学库中的瑰宝,被誉为“文学之王”。笔者根据“发现教学法”的基本理论,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把运用发现法优化诗歌教学归结为四个字——“潜移默化”。  相似文献   

13.
诗歌和想象     
高尔基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再论文理通顺》)的确,没有想象,作家就无法进行虚构,文艺作品就无法产生.一般说来,诗歌更需要想象.因为诗歌的内容凝炼,感情丰富,篇幅短小,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将复杂的社会生活、深沉而抽象的情思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事实上,诗人正是通过想象将有形的客观事物同自己主观的抽象的情思联系起来,组成一幅优美的生动的图景,从而使情思寄托在具体事物的形象上,收到“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艺术效果.例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中主人公的伤国、思家、悲痛欲绝的情感,正是通过作者想象化为“花溅泪”、“鸟惊心”的凄惨荒凉、物空人尽的京都沦陷的画面加以表现的.如果诗人不靠想象是很难描绘出这凄切的画.面和表现出这伤国、思家的悲痛感情的.故雪莱说:“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为诗辩护》)  相似文献   

14.
“白银时代”的俄罗斯诗歌,群星荟萃,个性鲜明.甚至同一个流派内的艺术家时常在修辞以及对世界的感受上存在显著差异.对于“白银时代”的诗歌解读一直以来是俄苏文学评论界的热点.本文拟从诗歌语言独特的音乐性和象征性角度出发,探讨结构主义符号学对“白银时代”诗歌语言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引领学生“轻叩诗歌的大门”是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主题.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然而,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义、韵味很难通过语言描述,仅靠传统教学媒体的几张图片和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领会诗歌的美,而班班通则为诗歌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相似文献   

16.
诗之所以为诗,区别于散文的最大特点便是押韵,有音乐美.这也是一首优秀诗歌能广为流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五四时期的新诗倡导者们恰恰忽视韵律,视格律为枷锁镣铐,致使新诗如脱缰的野马,有无限的自由.这使得当代诗歌越来越“曲高和寡”,失去了民众,失去了读者.所以当代诗歌如果能走出文体观念的禁锢,借词坛之清流,拓展新的创作道路,回归诗歌本体的价值规律.  相似文献   

17.
诗歌与音乐自古就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姊妹艺术.且不说那“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而歌八阕“,里面的歌、舞、诗、乐的元素都是有的,而且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8.
前些年在中国文坛上兴起的“新潮派”诗歌曾产生过一定影响。然而,“新潮派”诗歌有何特征?它的发展方向如何?它是否成为中国诗歌发展的主潮派”?诗人们是否如某些评论家所说的是中国诗歌之“举大纛者”?他们是否是中国诗歌成熟的标志?对此,过去尚无一篇全面的评论文章。本文就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新潮派”诗歌作了较为全面的评介。指出:“新潮派”诗歌正陷入泥沼之中,如不自拔;将无前途可言。  相似文献   

19.
诗歌     
燕子啾啾叫妈妈湖北武汉姚世菊滴哒,滴哒,春雨沙沙。燕子啾啾叫妈妈:“雨儿淋湿了我的羽毛,还淋湿了我的头发。”“哈哈哈.哈哈哈,快快来,快快来,躲到梧桐树妈妈的绿裙下。”  相似文献   

20.
“死亡”与“永生”一直是艾米莉诗歌的重要主题,她一生共写下五六百首以死亡为主题的诗歌.在这些诗歌里,她不止一次地从特殊视角,以起死回生者的身份来描述自己想象中的死亡全过程,并对周围人们对其死亡的反应作了大胆的想象和精湛的描述.章文尝试依据无意识理论,挖掘其醉心于以“死亡”为主题的最深层次原因,进而阐释出文学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