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月亮"意象,构成一种有意思的文学现象,通过具体解读这些月亮意象内涵,并且深入挖掘鲁迅月亮情节与其深层创作心理的关系,对于理解鲁迅及其作品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白银时代"是俄国文学和艺术异常繁荣的时期,被称为俄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这是一个流派纷呈、群星璀璨、人才辈出的时期.安娜·谢苗诺夫娜·阿赫玛托娃是白银星空中最耀眼的一颗巨星.作为阿克梅派的领军人物,她以自己杰出的诗歌才华和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作品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她的作品讴歌爱情、关注人与时代的命运,令人回味无穷.她不畏艰难,在极其严酷的时代为人民歌唱了自由.她和普希金一样,是俄罗斯文化的不朽象征.  相似文献   

3.
古诗词中的“月亮文学”现象,感兴趣者多而深入研究者少。本文认为,阴柔之美与初民崇拜是“月亮文学”生成的条件;月亮的普照与诗人的人民性是“月亮文学”传播的前提;月亮的跨时空特质是“月亮文学”繁荣的土壤。  相似文献   

4.
在李白和劳伦斯的作品里,"月亮"的意象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中国古代的天才诗人和英国现代的文学巨匠都通过各自的"月亮"表现了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本文将就这一意象的不同内涵及造成这种不同的深层原因展开分析,以揭示作家主体性格与作品意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简·爱>小说中多次出现对"月亮"的描写,"月亮"意象在<简·爱>中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的象征意义.在东西方文化意识和文学传统中,月亮作为一种神话象征存在于众多文学作品中,西方经典著作中的"月亮"常包含有褒贬两重相对对立的象征意义,中国文学中的月亮也往往带有特定的象征涵义.  相似文献   

6.
"婵娟"探源     
"婵娟"具有"月光" "月亮"义,是经历了长期的历时演变过程才形成的.主要表现在,由"哗" "咺"合为同义复音词"啴咺",后固化为联绵词.又经过语音、字形的长期演变,形成了形、音与之稍有不同的"婵娟",其语义也有所分化.唐代频繁地以之绘月,最终"月光" "月亮"的借代义得以产生.  相似文献   

7.
"整理旧文学"与"整理国故"——论郑振铎治学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代历史记忆,"整理国故"成为一场影响深远的学术运动.延至文学领域,胡适以历史方法考证文学,开文学考据化的风气之先.在此背景之下,郑振铎提出"整理旧文学",其整理范围和方法与"整理国故"遥相呼应,并借助<小说月报>等文学传播媒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学个性与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8.
歌德所提出的"世界文学"这一概念历来有多种解释.它要么与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作品联系在一起;要么与以一种自恃的主流文学来一统天下的中心主义联系在一起;要么与人类文学演变的历史上所必然出现的结果联系在一起.本文结合<歌德谈话录>的具体语境,指出歌德的"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所具有的三种所指内涵,进而说明歌德的"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所张扬的既是一种理想,更是歌德本人践行的一种"生活样态".  相似文献   

9.
可以说,"穷北京满族人"这六个字解说并涵盖了老舍生命与文学的全部身世背景与文本内容;亦点示出老舍在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发展史上的独特价值与意义.老舍出生于满族穷骑兵之家;他亲身体会过"穷"的真滋味.自始至终,老舍都非常清醒地自我认定为"穷人",自觉地把自己划归到"穷人"堆里.满族的确有着值得荣耀的历史;但,也有"头朝下"的一面.这是一种特殊的无奈、不平与优越的挣扎."穷人"归向与"头朝下"心理,决定了老舍文本的几个太不同:感情投向,素材选取,人物塑造,思索焦点等.可以说,老舍文学中,写得最美,最感人的形象是那些"头朝下"的"穷人".  相似文献   

10.
广西师范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学术传统深厚、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广西师范大学文学教育的灵气和神韵,为"独秀作家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孕育"独秀作家群"的文学教育基础和人才培养条件是多方面的: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成为"独秀作家群"成长的摇篮;文学院经典教育所形成的扎实丰富的文学素养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学院深厚的文化积淀及其文学教育传统影响"独秀作家群"的整体素质和品质;大学教育使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形成"独秀作家群"创作的本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1.
南朝莒人刘勰所著<文心雕龙>的思想源头是<周易>哲学从"三才之道"到文学本体论,从"变易不易"到文学通变论,从"易尚中和"到艺术和谐论,从"现物取象、立象尽意、尚象制器"到创作认识论,形成易学与文学合流的"龙学"活水,说明刘勰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而且是一位善于推理、辨析的哲学家和易学家.  相似文献   

12.
东干文学与宁夏回族文学的共同主旨是儒家文化传承和民族信仰表达.口语文学主要书写的是儒家正统思想,在反映社会生活与民族心理的同时,文学的教化功能得以充分彰显,昭示的是新旧文化并存的现象,体现的是集体精神、诚信品格、进取意识和以农为本思想.书面文学主要表现的是回族信仰.东干书面文学借助月亮意象(信仰之月与自然之月兼而有之)完成的民族性建构,汉文化色彩较为明显,这是用以区别中亚地区穆斯林的标志之一;宁夏回族书面文学通过月亮意象(以信仰之月为主,以新月为主,以自然之月为辅)实现的民族性建构,伊斯兰文化色彩更为浓郁,这是用以区分中国主流文化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3.
按照"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阐述,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形成,表现为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而由初级形式转变为成熟形态的过程.因而,所谓的"审美意识形态",其实际意义是"审美意识"的"形态",而不是"审美"的"意识形态".在这样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中,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外来的、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本性无关的.这种认识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据,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文学实际.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前沿学科--时期划分法,历来各家学派说法不一,有把"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归入现代文学之说,有只把新世纪文学作为当代文学之说.其实文学的发展和演进是不能断层和切割的,何况在中国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它又是与政治经济密不可分的.依据此,当代文学60年的时期划分应为:建国以来的文学、新时期文学、转型时期文学、新世纪文学.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随着"底层写作"研究的火热,对"打工文学"的研究也日渐引人注目.但是,"打工文学"之前的研究存在诸多问题,难以触及问题的实质.本文试图提出"打工文学"研究的六个核心问题,打破以往研究的僵局.具体包括:关于"打工文学"的历史地位与文学价值问题、关于"打工文学"与"底层写作"的关系问题、关于"打工文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关系问题、关于"打工文学"的服务对象与作者身份改变的问题、关于"打工文学"的"血性"表达问题、关于"后打工文学"的诸多可能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给个性化的提问更自由 有位教师教学<国旗与太阳一同升起>时,一名学生霍地站起来,大声提问:"请问老师,为什么国旗要和太阳一同升起,不和月亮一同升起呢?"教师一脸茫然,继而不耐烦地说:"你发什么神经,国旗哪会与月亮一同升起?你见过晚上升国旗吗?"想起这件事,我就感慨良多.天真的脸、纯真的心,决定了孩子思维的单纯性,但是往往在这看似"单纯"的问题后面,隐藏着丰富的想象力、强大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7.
从传播学视角解读"80后"文学,可以看出其超出文学的诸多意义.大众狂欢与改变"认知失调"是"80后"文学的创作动力之一,人们在制造偶像的同时实际上是在塑造"自我",而网络"公共领域"则构成"80后"的特殊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8.
论古典诗词"月亮"意象的历史积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亮,是中国诗歌亘古常新的母题,也是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一个文学意象。随着历史的演进、时代的嬗变、文化艺术的繁荣进步,人的思想感情日趋深细,月亮原型的内涵和表现方式不断丰富,“月亮”这一审美意象也就有着历史积淀性,它不仅继承月亮意象最初的特定情韵,同时在继承中又有新的发展和增殖。  相似文献   

19.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理性与诗性同时存在的作文题。关于"太阳、星星与月亮",首先具有文学的诗性,它们是人类文学不能回避的话题;其次具有科学的理性,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该题对赋予文学性的自然现象给予了最真实的解读,充满了时  相似文献   

20.
如今,中国现当文学研究中存在着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企图把文学研究搞为"纯文学"的或"纯审美"的研究,一种是企图以"非文学"的"外部研究"取替文学的研究.企图搞"纯文学"的或"纯审美"的研究行不通."非文学"的"外部研究"有其存在的因素,但也是不合理的.文学研究要把握尺度,避免两个极端,打通不同领域,构成文学研究的新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