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四月,日本东京的东方书店出版了稻叶昭二先生的大著《郁达夫——他的青春与诗》,列入该书店的“东方选著”之一。 这本二百多页的著作,内容可以说是较丰富的。就其范围来说,正如书名所提示的,它研究的是郁达夫的青春与诗。换言之,就是郁达夫从十八岁到二十八岁这十年留日期间的生活与诗歌创作。作者稻叶昭二先生是金泽大学教授,对中国新文学与作家郁达夫都有深入的研究。他曾与伊藤虎丸、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与唯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达夫把唯美主义视为精神上的伴侣,而没有做它的信徒。本文主要从“真”的美学精神、“天才观”、唯美主义印象批评等三个方面论述了郁达夫的文学观和批评观与英国唯美主义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李建军是新世纪涌现出来的颇有锐气青年文学批评家,他的批判精神的资源来自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世界现实主义文学原则及其鲁迅的批判精神。他的批评风格是真诚的,也是深刻尖锐的,他有着强烈的人文意识。他对于当下中国文坛的贡献在于不留情面地批评了被商品经济所扭曲了的所谓名家作品。指出了这些大名鼎鼎作家和批评家的“消极写作”和“流氓批评学”的消极性和腐朽性,揭露了我国当前文学的真相和精神病象。  相似文献   

4.
李建军是新世纪涌现出来的颇有锐气青年文学批评家,他的批判精神的资源来自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世界现实主义文学原则及其鲁迅的批判精神。他的批评风格是真诚的,也是深刻尖锐的,他有着强烈的人文意识。他对于当下中国文坛的贡献在于不留情面地批评了被商品经济所扭曲了的所谓名家作品。指出了这些大名鼎鼎作家和批评家的“消极写作”和“流氓批评学”的消极性和腐朽性,揭露了我国当前文学的真相和精神病象。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的佼佼者,他的作品具有世界性的影响;郁达夫是中国创造社的台柱,他以独特的艺术风彩,扣动了一代青年的心弦。前者是表现主义的奠基人之一,后者所运用的创作方法比较驳杂,据郁达夫自称是“新旧浪漫主义”。他们二人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卡夫卡仅长于郁达夫13岁,属于同时代的人,他们的小说创作又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卡夫卡的表现主义与郁达夫式的浪漫主义实际上同属于浪漫抒情的大家族。卡夫卡的表现主义有了发展,促成了西方一系列现代主义,而本来有“新浪漫主义”成份的郁达夫,后来并没有增加这一方面的文学因素,相反却逐步走向现实主义。这种文学现象是耐人寻味的,认识这种现象,不仅可以使我们理解新文学中浪漫主义这一流派的变化,同时有助于我们对新时期的一些文学现象作出正确评价。一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与德国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郁达夫对外国文学的多元化的接受和吸纳中,对德国文学的接受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留日期间所受的“德式”,使郁达夫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德国文学作品,从而地培养了他对德国文学的浓厚兴趣。对于德国文学,郁达夫极为推崇,特别是对尼采、施蒂纳、施笃姆等德国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更是备加赞赏,不仅积极地向中国读者进行推介,而且他自己在和创作上也深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7.
如果把郁达夫的文艺观加以分解,我们会看到一个奇异的现象:郁达夫的每一个观点,似乎都有其脱身的"母体".他主张文学以情为主,这是感伤主义观点;他主张美是艺术的核心,这是唯美主义观点;他主张创作即表现,这是表现主义观点;他主张文学应是力的体现,这是未来主义观点;他主张文学应该写实,这是现实主义观点;他主张文学应该描写性压迫、性苦闷,这是弗洛伊德观点;他主张创作应是苦闷的象征,这是厨川白村的观点,等等.由于郁达夫文艺观的多重性,因而人们对其认识很不一致.有人根据他对表现主义的兴趣,认为他早期文艺思想是表现主义的;有人根据他对唯美主义的兴趣,认为他的文艺观是从浪漫主义向唯美主义的转化;还有人认为郁达夫早期  相似文献   

8.
香港学者黄维梁先生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批评都颇有影响,是审视香港文学的重要窗口,沟通海内外华文文学研究的管道。黄维梁先生的研究兴趣和批评范围很广,但香港文学却似乎是他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前些年在大陆出版的《香港文学初探》一书,便汇集了他研究和批评香港文学的一些成果。作为第一本评论香港文学的专著,《初探》一书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增进读者对香港文学的了解,为研究者提供许多新鲜见解与周延的参照系统,还在于它鲜明地体现了黄维梁内涵丰富、颇具个性的文学批评意识。因此,通过《初探》一书的解析,透视黄维梁的文学批评意识,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柳州师专学报》2022,(1):32-38
郁达夫以其独特的语言优势广泛地吸收外国文学的养料,在海纳百川的同时,又有他出于自身气质和性情进行的审美选择。其中,郁达夫对德国文学的偏嗜显得尤为特殊。本研究以他于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达夫所译短篇集》中的三篇德国文学作品为切入点,从翻译的角度透析郁达夫与德国文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莱昂内尔·特里林(1905-1975)是二战后美国少数几个最有影响力的文学、文化批评家之一。他始终把文学看成文化历史的一部分,认为文学谈论的是个人与文化之间处于危机的道德问题。他的批判性自由人文主义思想与个人、社团和社会背景息息相关。他对狭隘的犹太人意识的超越,对自由主义、现代主义不遗余力的批判,都从不同侧面构成了他独特的批评立场和人文视域。  相似文献   

11.
2007年版《郁达夫全集》共收录了郁达夫信件二百三十通,但仍不免有遗珠之憾.钩沉了郁达夫的一封佚函,并录述了他与现代作家翟永坤、王余杞之间的文学交互行为.无疑,厘清这些史实有助于拓展、深化郁达夫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编辑史上,郁达夫应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作为文学家,郁达夫对现代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作为编辑家,郁达夫对现代编辑事业也同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发起成立创造社,主编《创造季刊》,到远赴南洋主编《华侨周报》,他一生的主要活动,除了文学就是编辑事业。但是,对这样一位五四文化巨人,我们对他的研究还是仅仅限于文学,他的编辑活动,他对现代编辑事业的贡献,至今尚未见有专文论及。本文将就其发起成立创造社,主编各种期刊,撰写有关编辑的文章,以及上述这些活动对推进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对宣传抗战救国所起的积极作用诸方面,研究其对现代编辑事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观,以人性论为核心,显示出伦理批评的鲜明特质.其批评理论与实践注重文学的社会价值和道德效用,强调文学对人性的提升和完善.他倡导文人有行,但是在他与鲁迅的争论中,他的言行又呈现出对文人有行的僭越.他对古典主义极力推崇,反对除此以外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他所提倡的对理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美与情感,对于艺术犹如灵魂肉体,互为表里,缺一不可的。”这是郁达夫一九二三年六月十七日在《艺术与国家》一文里所阐述的文学主张。考之郁达夫先生留给新文学的五十余篇小说,可以说他是实践了自己文学主张的。在小说创作上,他在执着地追求自然的美,人格的美,情感的美等等的同时,着重于强烈的自我表现和真挚的感情流露,精于情景交融的氛围渲染,长于人物情怀的描摹,这便构成了郁达夫小说浓郁的抒情风格。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小说里展示的两种和风意识:毁灭意识和官能意识,无一不是日本大和民族的美学理想在现实日常生活里的兑现。郁达夫借助小说,对和风意识进行了细腻的描摹,展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追求。  相似文献   

16.
《宜宾学院学报》2017,(9):85-90
夏志清的文学批评实践与他的文学认同观念密切相关。对西方文学文化的偏爱,对英美"新批评"传统继承以及对艾略特、利维斯、威尔逊等人批评方法的借鉴,成就了他兼备国际视野、审美标准、历史眼光、道德视景、主体色彩浓重的"夏氏批评"。夏志清的批评实践与学术理路中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批判意识与学术自觉,对中国本土文学批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小说里展示的两种和风意识:毁灭意识和官能意识,无一不是日本大和民族的美学理想在现实日常生活里的兑现。郁达夫借助小说,对和风意识进行了细腻的描摹,展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追求。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诗人,也是一位态度严谨、目的明确、方法得当的翻译家。郁达夫的翻译素质可以从他的翻译态度、对译者的要求以及翻译与创作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他作为翻译家所具有的职业素质,不仅在当时的时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就现在来说,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郑子瑜先生是一位国际著名学者,新加坡汉学大师。他还是郁达夫诗词研究专家。他编辑出版了第一本《达夫诗词集》,最早进入对郁达夫诗词的研究,开拓了郁达夫诗词研究这一新的领域,使得对郁达夫的研究走向全面;他开启了郁达夫南游诗主题研究与郁达夫旧诗考证研究的先河;他提出的郁达夫诗出自宋诗说为著名学者蒋祖怡、王瑶先生所认同;他在国外的日本、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广泛地传播了郁诗。郑子瑜先生在郁达夫诗词研究领域,毫无疑问是一个重镇,是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20.
高志  赵静 《现代语文》2006,(12):57-58
郁达夫是一代小说宗师,不仅由于他的主情浪漫主义风格,更重要的是他的小说创作中蕴涵的个性自由、自我忏悔以拯救内在生命的思想意识,这种思想意识可具体归纳为善恶意识、忏悔意识和救赎意识,这三大思想意识在郁达夫小说创作中的轨迹体现了其对内在生命的执着和精神的终极追求,这三大意识也使郁达夫小说具有了独特的精神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