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进步,构建"地球村"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人类社会也逐步进入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这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上面的发展变化,而且体现在文化方面的发展变化,文化领域也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发展。英语文学具有明显的民族性,英语文学在世界的文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影响范围广泛。文章笔者将以英语文学作为讨论对象,进步讨论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与形象阐释。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倡导多元文化的当代世界,美国黑人英语及其文化特征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黑人特殊的苦难史和文化差异迫使他们创造出了黑人英语。黑人文学作品体现了黑人的民族语言特征和黑人民族文化特色。词汇方面的特征体现在拼写方面;一些特殊词汇;词汇的隐喻使用。文学作品中的黑人英语也有身份认同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和文学文体功能。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语言变体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美国华人英语文学的范围内,分析了"中国书写"的影响因素、主要类型以及特点与趋势。中国书写是检测美华文学的一个重要尺度,反映出不同时期作家的文化身份,勾勒出美国华人英语文学逐渐成熟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4.
《荒原蚁丘》中阿契贝在标准英语中嵌入未被翻译的词汇,句法融合和语符转换等策略对帝国中心语言进行重写和改写,一方面是说明他使用的"英语"即地方英语是有别于标准英语的一种"新英语",以此彰显文化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是说明地方英语文学文本中使用的方言口语的词汇、语法形式本身就是文化真实性的体现,从而颠覆帝国中心语言所体现的文化"真实性"和"中心性",达到重塑非洲文化身份和特征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台湾文学在中国文学乃至世界华文文学地图上占据重要地位,在参与建构祖国文学中,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香港文学从1949年起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是一个寻找香港文化身份的过程,也是"南来"与"本土"从对峙逐步走向融洽的过程.但二者均存在诸多问题,值得大陆同行借鉴和警惕.  相似文献   

6.
荀珍 《现代语文》2008,(1):120-121
诺贝尔文学奖"犹太情结"的出现体现了世界主流文学对犹太文学的独特价值的肯定.犹太文学中宗教因素的参与为犹太文学具有独立自足的品格提供了文化保障,又使得犹太文学在与世界文学的对话中得以固守犹太民族的文化资源,延续民族特征.在这个过程中,犹太文学在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具有了抵抗性.  相似文献   

7.
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更加紧密,每个人要想在这个大环境中生存下来,就必须要时时与世界取得联系。靠什么进行联系呢?当然是语言!所以,研究好世界的"官方语言"——英语——是极其重要的。作为英语的重要属性之一、英美文学的重要元素,模糊性将是我们首先研究的对象。为了使大家享受到英美文学的模糊性之韵美,接下来我会在打算以分析美学与英美文学为基础,彻底分析英美文学的模糊性特征,并且结合实例对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广泛的一种语言,其语言构成有数千年的历史,并且具有复杂的结构体系。英语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英语语言使用者群体文化发展的过程。随着英语语言文化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优美的英语文学作品,其中描写女性的文学作品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占有相当一部分的比重。基于此,分析了英美女性文学形成与发展背景,着重以女性文学视角下英美文学为切入点,对其发展路径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成长小说《巴德,不是巴迪》以其鲜明的黑人文学特色、独特的叙事策略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美国黑人文学乃至20世纪美国青少年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利用黑人独特的叙事策略达到建构主人公文化身份的目的。通过研究小说的语言特征和其中的非语言因素可以发现,小说通过利用美国黑人英语构成"讲述者文本"并再现特定的文化现象来构建主人公的黑人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0.
达姆罗什提出的"椭圆折射"世界文学理论,最大限度地剥离了西方经验与世界文学根本原则之间的必然联系,充分考虑了世界各区域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它把民族文学通过折射进入世界文学空间看成必然,把世界文学看成原语文化与宿主文化的混合物,为民族文学成为世界文学描绘了清晰的路径。这一理论有助于克服中国文学进入世界文学空间时遇到的原作本质主义阻碍,对促进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具有重要的价值。闻一多认为小畑薰良的英译唐诗把灵芝变成了黑菌,是对原作的亵渎,这是原作本质主义的典型体现。而事实上,正是大量这一类英译中国古诗,在异文化空间里蓬勃生长,增强了世界文学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11.
"国民文学"是在各个"民族文学"发展、融合、凝聚的基础上,在"国家"这一现代性民族共同体中所形成的新的文学形态。"国民文学"只能包括、凝聚,而不能替代和覆盖"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的发展必然指向"国民文学"。当今世界各国,民族身份的现代化就是"国民化",传统"民族文学"的现代化就是"国民文学"。"民族文学"已经或正在被"国民文学"所吸收、所融汇,文学的"民族"分野日益模糊化,而文学的"国民"分野则日益明朗化。从"民族文学"发展到"国民文学",再发展到"区域文学",最后发展到"世界文学",是人类文学史横向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应顺应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发展大势,强化"国民"及"国民文学"的观念与意识,促使"民族文学"向"国民文学"的进一步转化与凝聚。  相似文献   

12.
金凯筠基于本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与诗学传统,对张爱玲《半生缘》进行了翻译,使张爱玲的经典作品从东方文化旅行到西方英语世界,并成为该体系的经典。原作的经典性是翻译译介的前提,译作体现了译者合理的主观性发挥与强化自身所代表的文化身份。文章从文化旅行的视角研究《半生缘》金凯筠英译本,探讨该译本在文化的旅行中译本发生了怎样的变异,以期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文学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这个以英语为国际性语言的时代,"中国英语"这一概念使我们仍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身份。由于东北民间故事集中体现了汉语的语言和文化独特性,其英译对"中国英语"的研究很有价值。本文以美国著名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所提出的翻译理论为指导,以笔者的笔译实践为基础,讨论在东北民间故事英译过程中把握归化与异化的"度",才能获得通达晓畅且兼具文化身份的"中国英语"。  相似文献   

14.
从杜拉斯的边缘身份和文本里的边缘角色出发论述其创作的边缘色彩--杜拉斯从边缘中来,她早期的童年/东方生活让她对主流文化有着本能的排斥,对人生的边缘体验和文化身份的边缘性直接导致了"边缘思想",这使得杜拉斯自觉主动地在她的文本世界中关注具有边缘人身份的女性及其他的弱势群体;于是她的文学视角与立场便自然地与女性文学的立场趋于一致,自觉地呈现出了一个边缘对中心、亚文化对文化的对抗姿态.  相似文献   

15.
施叔青的《愫细怨》刻画了一个中西文化夹缝中的怨妇愫细的形象,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怨妇"形象内涵,还对怨妇形成的原因有了崭新的时代反映;小说将愫细、狄克和洪俊兴置于香港这一特殊的文化地域,描述了她与两个男性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心理困惑,批判并揭示了两性在男权制度下的异化悲剧。小说也极具后殖民主义色彩,以愫细的处境隐喻了香港的文化身份与处境,一方面象征西方文化对香港为代表的东方世界的渗透和入侵,同时也象征了香港既属于中国又游离于中国的"他者"身份。  相似文献   

16.
瓦努阿图是南太平洋地区与我国建交的八个国家之一,也是"一带一路"南线的重要地理空间,但该国生产的英语文学却极少被我国学者关注。本文试图以瓦努阿图土著诗人艾伯特·莱奥玛拉的诗歌为研究对象,以文化记忆为研究切入点,探究极富文化身份忧患意识的诗人在诗歌中如何为复兴土著民族文化记忆和化解族群文化身份危机进行文化记忆的反殖民建构。研究认为,诗人在诗歌中从回忆过去、审视当下和建构未来三个角度,先后唤醒了土著族群何如痛失本民族宗教信仰的过去,痛定思痛地考察了民族传统文化消亡在当下造成的种种文化身份危机,并据此大量生产承载复兴传统文化的文化文本,系统性地重构了土著民族的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7.
李潼瑶 《海外英语》2023,(5):195-197
在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象征主义这种文学常创作方式,从此便开启了象征主义文学时期。象征主义理论的出现对英语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英语文学的发展直接到达了巅峰。在特定文化的发展背景下,现实责任与浪漫之间相互碰撞,产生了许多火花,展开了“美”与“丑”对立的世界,通过象征主义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建造能够有效地对其中蕴含的核心精神进行完美诠释,进而使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得以提高,实现英语文学的发展,推动欧洲文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不仅在生存空间的层面为国人制造了"中心地理"的幻象认知,更囿限了古典中国的文化、文学的发展,使中国文学无法获得外来文学的滋养。自晚清民初以来,伴随着世界意识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世界文学观念得以在中国的文学场域建构起来,并深刻地影响了晚清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轨迹。在世界文学观念的介入之下,中国文学由古典文学走向了现代文学的新阶段,而越出民族文学的世界性文学视野也成为了现代文学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经历17世纪到19世纪早期兴衰史的英语诗歌墓志铭利用了诗歌别具一格的表达形式,承载了具体的文化规约,通过强化、延展、挑战、重塑现存的文化设想重新定义逝者。关于逝者的文化定义不仅让逝者在生者的世界里继续扮演着新的角色,使英语诗歌墓志铭的发展因此成为英语文化模式的某种连续同化和修饰的过程,而且也使诗歌墓志铭这类独特的文学体裁因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政治、道德信息而注定成为跨越文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伦理学等领域历久弥新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中外学者的研究,综合评述英语诗歌墓志铭的文化功用、文学特征及社会功用,考察其文学与文化互动中的运动轨迹,以进一步评鉴英语社会的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太原大学学报》2019,(3):61-68
金庸小说的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实现跨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境况却不容乐观,译本数量和相关研究都极其有限。其间不仅涉及翻译技法的问题,也关涉意识形态和译入语诗学等更为深层次的文本内涵。通过分析中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探讨不同语境下金庸小说英译面临的问题,进而将文学翻译和学术研究相结合,探索武侠小说"走出去"的现实路径及其身份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