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交往日益密切,对外国历史知识需求也急剧增长。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共识,培养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疑是高师院校世界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高师院校世界史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其学科教学水平与中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地位不相匹配,提升中国世界史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以满足现实需要迫在眉睫。伴随时代进步,研究历史的视角亦与时俱进,用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科学发展观研究历史成为历史学科体系发展的新趋势,成果斐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如何培养新史观优化世界历史教学,提升高师院校世界史教学效果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全球史虽然在国际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也有不少局限性。全球史观还是一个不成熟的方法论,把它与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唯物史观相提并论确实不很妥当。世界史的研究方法有必要借鉴全球史学者的一些方法论,但全球史不能代替世界史。西方文明是一个既有惊人创造力又有惊人破坏力的文明,它的成就和灾难都是一些“牵动世界全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事件”。在世界史的编纂中,用科学发展观重点阐述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绝不是“西方中心论”。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史教学要应合时代的要求,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引入到高校世界史教学之中,从史观的视角看待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推进世界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突破阶级斗争史观的限制,从现代化、全球化的视角,阐释历史,解决传统世界史教学中的问题,深入地解读重大历史事件,透析历史事件的内在本质,从而把握世界史发展的脉络,推动世界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世界史学科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当时全盘“引进”了苏联的世界史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确信全世界各个地方都无一例外地遵循共同的历史阶段逐一更替,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而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2](P292)苏联世界史体系既“指导”着新中国的世界史研究,也“指导”着新中国各级学校的世界史课程建...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知识逐渐融入中国知识体系,学校教育成为世界历史知识推广和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清末民初.中学世界历史课程开始设立,译自日本、欧美和国人自编的世界史著作成为世界史的教科书。此时期的中学世界史课程和教科书明显受到了当时“华夏中心史观”、“欧洲中心论”、“进化史观”等社会思想的影响。同时。这也反映了近代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中国传统知识结构和国人的世界历史观念的近代变化。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世界史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在世界史教学中突出文明史观,重新调整课程的内容,使教学内容系统化,教学过程中突出文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能解决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尤其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就在现实生活之中,历史是那么地贴近人们的生活,从而引发学习、研究的兴趣,进而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是 2 0世纪初的“史学革命”运动过程中的旗手和先锋 ,对中国传统史学向近现代史学的转变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梁启超以“善变”而著称 ,这一点在史学上表现的尤为明显。他的史学思想变化多端 ,甚至互相抵触 ,究其最根本的原因 ,笔者认为是其史观的多元因素与史观的发展演变的影响。其中 ,又尤以“世界史”观的嬗变最为典型。本文拟对梁启超的“世界史”观作一番梳理 ,以就教于方家。一、欧洲中心论影响下的“世界史”观梁启超在 19世纪末期便开始从事新史学的草创与研究工作。他在 190 1年的《清议报》上发表了《中国史叙论》一文 ,…  相似文献   

8.
高校当代世界史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世情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全球化视野下,当代世界史教学如何将世界相互交融、相互依赖的时代特征呈现出来,树立全球史观或全球化史观十分必要。从跨文化的互动角度梳理重点与难点,注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并把世界现状这一最新当代史内容作为教学重点,是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利用多边教学档案,通过史料的相互佐证得出新结论也是当代世界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同时,电脑网络技术的发达也为教师引导下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了保障,有利于更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9.
前一段时间,我晚上回去的时候,常常会翻看女儿的一本课外书,叫《希利尔讲给孩子的世界史》,这是小学老师布置的寒假阅读作业,我女儿对历史还不太感兴趣,没看完。我倒是把它看完了。这本书的标题是“世界史”.但里面的内容百分之九十以上说的是欧美国家的历史.所以这本书.如果把它叫做“世界史”的话,我觉得,这本书的史观是有问题的,就是典型的“欧洲中心”论。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于世界史本科教学具有指导意义,丰富了当前存在的世界史三大史观,拓展了视野。它在世界史学科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问题,为世界更好地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这一理念可以用于世界史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在当前世界史本科教学改革中,有必要全面贯彻实施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11.
综观近年的历史课程改革和高考历史命题改革,我们很容易发现如下的事实:在历史观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一方面从上至下无不强调唯物史观对改革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在改革过程中又陆续引入并日渐广泛地运用了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态(环境)史观等“新史观”。于是,唯物史观与这些“新史观”是什么关系的问题便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需要作出明确的回答。不过要说明的是,这是所说的“新史观”,仅仅是对走出封闭状态不久的我国历史教学界而言,实际上,以上“新史观”在国外已形成并运用了一定甚至很长的时间。如法国著名史学家、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布罗代尔就把文明史观的起点追溯到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风俗论》(1756)。他还列出了文明史的一系列代表作及其发表时间:基佐的《欧洲文明史》《法国文明史》(1829—1832)、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1918—1922)、汤因比的《历史研究》(1934)、韦伯的《作为文化社会学的文化史》(1935)等。由此可知,文明史观的形成和运用已有很长的时间了.只不过我国历史教学界近年才接触和运用,故将其视为“新史观”。其他几种“新史观”的形成晚于文明史观,但至少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12.
"整体世界史观"是目前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世界史观,是构建中国世界史观的过程产物。"整体世界史观"探索的脉络体现了中国百余年来构建世界史学科的艰难过程。"整体世界史观"既是全球化发展的现实反映,也是批判和摒弃传统世界史观和吸收"全球史观"理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五 )世界史研究进入新的时期。新时期世界史学界在认真批判和清理“左倾”思想、教条主义对历史研究消极影响的同时 ,逐步清除了前苏联十卷本《世界通史》的简单化、公式化倾向对我国世界史研究产生的不良影响。我国的世界史研究开始形成自己的新的学科体系。对此作出最大贡献的是吴于廑。吴于廑在一系列论作中提出 ,世界史研究的主题应是“历史是怎样发展为世界的历史” ,其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论述”① 。他的自成体系的见解深刻地影响了我国的世界史研究。罗荣渠…  相似文献   

14.
环境史开创了世界史新的领域,搭建起一条由传统全球视野向更宏大叙事的生态环境视野的世界史编纂方法的演进路径.二十世纪下半叶,人类步入“生态学时代”,一方面全球史学家突破传统世界史体系,将生态史作为全球史重点研究领域之一;另一方面环境史家关注“跨越国界”的生物圈,以世界史作为研究范围,两种研究取向的结合使得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和影响成为世界史编纂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来,在思想界的“现代性反思”过程中,文艺史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批判“阶级进化论”转向了“现代化论”、“世界体系论”以及“新历史主义”等历史叙事模式。在当代中国历史观念的价值取向和学理基础大背景下,当代中国的文艺史观在思想解放过程中正在不断走向多元化,但也出现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相分离的历史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全球史观在历史研究和教学方面势头猛烈、方兴未艾,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不过,世界史体系的构建,不仅要考虑历史时空的整体性问题,也要把握切人视角的科学性问题。在这方面,笔者认为汤因比等人关于文明是历史研究基本单位的看法仍具持久的生命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史课程设计、教科书编写一直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新课程改革以后,开始尝试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来建构历史知识体系。郑林老师从历史知识的建构因素入手,以历史观为视角,结合中学历史新课程内容,讨论“历史观与历史知识的建构”问题,并以“历史观与历史知识的建构”为题撰写系列文章,呈现学者在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方面的思考。本刊连载郑林老师的系列文章,期望能对中学历史教育同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2009年是浙江省实施新课改实验后的首次高考,也是浙江省自主命题文综历史的第一年。面对新高考,老师们有着很多的不适应,难免出现低效的课堂教学。本文通过对三类典型复习课的反思,渗透先进的课改理念,逐步实现由“旧史观”转向“新史观”、“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的三个转变,积极探寻有效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是与汤因比《历史研究》齐名的世界史经典著作。《全球通史》中的历史地理叙述和历史地图均贯穿全书,在内容上占有相当分量。书中相关理论的提出亦多将历史地理作为依据之一。这充分反映了历史地理因素在《全球通史》以及该书所表达的“全球史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伏尔泰是启蒙运动史学的代表人物。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勒高夫把他看成是当代法国新史学最早的“祖先”。美国的斯塔夫里阿诺斯把今天“研究历史”的全球性方法,看成是“启蒙时代的编史传统”的“恢复”,而伏尔泰的《论各国习俗和精神》和《世界史》是这一传统的代表作。显然,伏尔泰的世界史观在他的整个历史思想中,及在西方的历史思想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全面理解他的世界史观,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沉沦约1个半或2个世纪后又受到重视的现象,对认识西方历史思想史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