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脱离了连续7年的话题作文的轨道而演变成了一种供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相结合的新形式,这种形式既具备供料作文的特征,又具有话题作文的特点.这种新型的作文形式,有人称之为"开放性供料作文",我以为言之有理.  相似文献   

2.
"早恋"漫谈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早恋"也不例外,尤其是在中国. 我已经是大学生了,回头想想这个问题,也许比现在身陷其中的人看得透彻些.我在这里简单谈谈对"早恋"问题的两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有一天,8岁的女儿看到电视里谈关于隐私的话题,就问我什么叫"隐私".我说:"就是不能对别人讲的个人秘密."她问我:"你有没有隐私?"我说应该有吧.她又问:"我爸爸有没有?"我说也应该有吧.女儿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相似文献   

4.
话题1: 小学生"交易行为"该鼓励还是该制止? 学员甲:现在小学生的金钱意识实在是太浓了.我带的是一年级班,前不久发生了学生以物换钱的事,我当时就制止了,并且进行了严肃的教育,但是事后又对自己当初的做法产生怀疑,请大家帮我分析分析.  相似文献   

5.
前苏联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由梁晓声改编成电视剧,将搬上荧屏.为此,我拜访了著名作家梁晓声.刚刚过去的一九九八年,对梁晓声仍旧是创作的丰收年.他送我九八年度出版的长篇结集散文就有:<凝视九七>、<梁晓声话题>、<心灵的花园>等新作品.  相似文献   

6.
爸爸讲述-- 就要开学了,我又开始为儿子的学费发愁.对我们这样的家庭而言,儿子的学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每回开学都得东挪西借.我和孩子他妈正商量怎么凑齐学费,儿子突然将话题:  相似文献   

7.
崔永元:大家好!欢迎来到"实话实说",我是主持人崔永元.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是"走进操场,走进自然,走进阳光".这期邀请的嘉宾是上海市杨浦区六一小学的刘清源同学.……  相似文献   

8.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减负"在我国不同时期都是个不轻松的话题.记得十一年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后,我参加了省教委"减负"座谈会,<四川教育>2000年第2-3期以"打好‘减负'攻坚战"为主题,发表了一组文章,我以<"减负"也需综合治理>为题谈了拙见.  相似文献   

9.
陈娜同学一直是一个我比较欣赏的学生,不在于她能得高分,而在于她的考场作文让我觉得美、真实、有生活气息,当然也是含蓄的.她在作文话题为"细节"的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上写了一篇"非典型性"考场作文,却依然得到了典型性的好评与肯定,这不禁让我想谈谈关于考场作文"含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试问家长:“你的孩子请家教了吗”对于这个问题,家长们都很关心,也很困惑。那么,到底该不该请家教请了家教后家长应该作些什么我是一名学生,曾以家庭教师的身份教过几个学生,一直很关心这个话题,现在结合我家教的案例,谈一下我对家教的看法,以期给关心这个话题的家长一些启迪。一、家长请家教的动机人的任何活动一般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家长请家教的动机有以下几种。1.培养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我辅导过的5位学生中,有3位学生的家长请家教的动机是帮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培养孩子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进而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11.
"句中停顿",也称"断句",是一个细小的朗读技巧指导话题,很少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所以,当它的错误一而再,再而三地闯入我的视线时,我突然地意识到,不能小瞧它,它正在用它的方式提醒着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2.
一次在网上看到一段话,大意是酒精和水混合,加入硫酸铵固体后会出现分层现象,证明水和乙醇分子间存在氢键.我被这个话题深深吸引,并决定亲自试一试,尝试后发现果然分层,但更多的疑问随之而来,于是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一步一步地深入探究下去.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专业成长的土壤在课堂,如何营造一种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教研文化.是校长引领课堂必须思考与实践的话题.2008年起.我带领老师们聚焦课堂,从"学生、教师、课程、文化"四个维度,开始了以课堂观察与诊断为方式的教学研究实践.  相似文献   

14.
从功能一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一系列关于汉语"W呢"问句现象的问题.认为,"W呢"问句是一个跨语言的表达手段,其实质就是"话题性",故可以称之为"话题问句".话题可以发问,这是话题核心功能在话语中的自然延续.话题问句也有语言问的差异.在非话语概念结构化语言(如英语、俄语等)里,话题问句是一个话语的手段,只能作承前的对比问,疑问点决定于对比信息中的相关述题.而在话语概念结构化语言(如汉语、日语等)里.话题问句不但同样可以作对比问.其中的"NP+话题标记?"还可以作自主问,问NP的所在.这个语法意义不是它组成成分(如汉语里"NP"和"呢")的简单相加,也不是通过会话推理得到,而是相对独立于语境的.这一构式背后是人类关于空间感知的认知基础.在话题概念结构化的语言里,话题的语法性质提供了这一认知基础在语言里实现语法化的语言内部条件,因而这一语法表达带有浓郁的类型学特色.  相似文献   

15.
柳小洪 《大学时代》2003,(11):58-59
尽管我和严妮妮的关系已经到了可以互相使用对方钱包的地步了,我仍然得承认,她和我做最好的朋友还是要承担一定精神压力的,尽管我们俩人都是"可爱女生".不过需要解释的是,"可爱"是有不同版本的,我是真正的可爱,而严妮妮却是"可怜没人爱".这列她很不公平,我怎么会感觉不到呢?尤其是像我莫雨柔这样冰雪聪明的女孩.不知道我的优秀会不会对她造成伤害,这是我一直想问而直不敢问的话题之一,女孩子都是那么脆弱和小心眼,严妮妮怎么会例外?我的存在究竟给她造成多大的困扰我不清楚,我只知道严妮妮连惟一的一次网恋都被我破坏掉了.  相似文献   

16.
话题作文风光数载,现在也有人对他评头品足了.现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种争论: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究竟哪一种更适合作为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前几年说话题作文最适合的最为时尚,理由是话题作文写作范围广阔,这一点几乎得到所有人的首肯.现在命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重新得宠,而话题作文反倒成了戳戳点点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1 学生分析 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学生活泼、爱讨论,有学习热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对教材作了适当调整,删减了较难、要求高的部分,增加了令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内容,努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积极思考,相互讨论,共同协作.  相似文献   

18.
2005年,《人民教育》刊发了我的教学案例--《去种一次别人的田》.随后,《人民教育》编辑部又以"学科间的门被推倒以后……"为话题引发了全国大讨论.参与者既有中小学各科教师,也有专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之所以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关键在于问题来自于一线课堂中.  相似文献   

19.
设计理念: 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在设计时,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引出话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展开话题,创设了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相似文献   

20.
为给家长提供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我在教室外面的墙上,设立了两个“家长信箱”:“话题信箱”和“金点子信箱”。“话题信箱”的使用: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总会遇到一些难题,他们将这些难题,写成便条,投放到“话题信箱”里,教师每天开启信箱,整理便条。到了周末,教师将家长反映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制定出“本期话题”,并张贴在《家长园地》的“本期话题”栏目。话题的内容每两周更换一次。“金点子信箱”的使用:请家长给“本期话题”所提出的问题出谋划策。家长将他们的“金点子”以及经验教训写成文稿,投放到“金点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