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严文红 《考试周刊》2012,(46):24-26
日本汉字源于中国文字。在汉字传入日本之前,日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汉字传入日本以后,不仅成为日本创造文字的基础,而且被吸收到日本语言和文字中去,与日本固有的语言和文字融为一体,成为日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本文对汉字对日语的文字、词汇、语音、文法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简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2.
孙倩 《华章》2014,(28)
公元七至九世纪,日本派遣大批“遣隋使”、“遣唐使”以及僧人和留学生到中国求法和留学。他们回国后,也把中国人的一些风俗、饮食带回了东瀛。从十世纪开始,随着大批中国商人、僧侣以及移民东渡扶桑,同时日本也不断有僧侣到中国学习佛教。因此,不少中国作物、食品以及烹饪方法也相继传入日本,且传入日本的饮食文化有的至今仍为日本人民所喜爱和保留。而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国米、面及豆腐在日本的传入。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人民有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历史。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关系十分密切。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一直是两国学术界都很重视的研究课题。 早在公元前二、三世纪(约当我国战国末年至汉朝初年),中国文化开始传入日本。日本山阴、北陆等地,曾发现了很多形状酷似中国先秦古钟的日本制造的铜铎。这些文物证明中国早期文化,曾以原始的交通工具,通过日本海左旋回流的自然航路传入日本。现已出土的地下文物也证明在同一时期,中国的铜剑、铜(钅牟)等物,也经朝鲜半岛横渡对马海峡,传入日本北九州等地区。  相似文献   

4.
韩国汉字词的传入过程,从时代上看,汉字词是通过中国和日本输入的,但是韩国也有其独创的汉字词。也就是说,韩语汉字词从起源上可以分为通过中国传入的汉字词、通过日本传入的汉字词、韩国固有的汉字词三类。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古代史学是因中国传统史学的传入而产生的,中国编年史对日本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在唐代,已有多种体裁的史籍传入日本,而日本选择了编年史作为其"国史"的编纂方式,公元720年修成的《日本书纪》在日本史学发展和政治文化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后天皇朝廷、幕府、私家等不同的主体,都撰修了编年体史书。江户时代修成的《本朝通鉴》,是一部仿照《资治通鉴》的日本通史。《春秋》、《资治通鉴纲目》对日本的影响不止于史学领域,其中的"尊王"观念,成为推翻幕府、拥护明治天皇集权的舆论工具。考察中国编年史对日本的影响,对推进中国史学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灾难频仍的岛国。它的思想文化背景是以中国古代的儒学为主。因此,日本是一个典型的“汉文化圈”国家。早从公元285年开始,中国的典籍《论语》、《周礼》、《易经》、《孙子兵法》等就陆续传入日本,儒家思想与日本原有的神道思想相结合,逐渐成为日本社会中的统治思想。特别是宋明理学和阳明学的传入,日本基本上“汉化”。日本的思想家们,受到了朱子学、阳明学中“知行合一”和力行观念的熏陶,提出了“和魂汉才”的口号,日本社会获得了大的发展。到18世纪,日本的商业兴盛,当时三都之一的大阪成了日本的商业贸易中心,有“大阪富庶雄于天下”之说。明治维新以后,日  相似文献   

7.
二、先进中国文化的外传 1.科学技术——唐朝时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宋朝时,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和欧洲,促进了文化传播与发展。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元朝时,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到欧洲。唐朝时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其学校教材,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流传国外。 2.生产技术——两汉时,冶铸技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中亚、欧洲。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水利技术远播中亚与欧洲。唐朝时,纺织技术传入朝鲜、阿拉伯。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传入南洋地区。 3.文学、艺术、体育——屈原的诗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流传。唐诗传入朝鲜、门本、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在唐朝时传入日本。 4.文字——汉朝时,许多朝鲜人使用汉字。唐朝时,日本参照汉字草书、楷书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 5.思想——中国的儒家经典、汉代佛教传到日本。  相似文献   

8.
茶道发源于中国,开花结果于日本,是日本文化的代表。中国茶文化的东传,日本入唐、入宋的留学僧贡献巨大,他们在中国学佛的同时,将唐、宋代茶种、茶具以及茶仪等一同传入日本,对后来日本茶道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古代的日本没有文字,日语中的汉字是从中国传入的。汉字在传入日本之后,其字音、字形、词义相应地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进入近代社会,汉字在日本经历了一系列改革运动。目前,汉字在日本的使用已基本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公元6世纪,汉传佛教传入日本,此后日本的佛教建筑深受中国影响,对中国佛寺多有模仿和借鉴,但又有不同于中国的特色,非对称就是其中之一。比较中日佛寺的布局,分析日本佛寺布局中的非对称特征及非对称在日本其他建筑形式中的体现,可以了解空间观念、自然因素、审美观和宗教等方面对于日本建筑形成非对称布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版画对日本的影响,先是表现在一些插图上,日本画家将一些中国书籍的插图进行翻刻、改造,然后再创造自己的绘画作品。随着明清时期画谱传入日本,日本画家开始仿照中国的画谱翻刻或编撰日本画谱。尤其是《芥子园画谱》这种采取饾版拱花方式印刷技术的套印彩色画谱传入日本,日本在逐步吸收中国的印刷技术基础上创造出了锦绘,日本正式步入浮世绘版画时代。  相似文献   

12.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在传入日本以后,对日本社会方方面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之一便是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本文从儒家思想传入日本入手,结合日本企业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具体体现,分析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企业文化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日本作为现今同样使用汉字书写的国家之一,其文字系统建设深受中国汉字传播的影响。汉字传入前,日本没有专门用于书写本民族语言的文字;汉字传入后,日本在学习、借用汉字的同时,并对其进行内化调适,逐渐完善,从而形成适应记录本民族语言系统的文字。汉字的传入,缩短了日本文字创造的历程,加速了日本社会向文明迈进的步伐,也弥补了日语口语无法延伸和扩展的缺憾。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史”作为一种文体写作,是近一百年来的新生事物。它是由西方取道日本传入中国的。最早的《中国文学史》出于日本人之手(古城贞吉著),初版于  相似文献   

15.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军事著作。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孙子兵法》流传到国外,并受到了重视。《孙子兵法》在中国唐朝时期传入日本,此后被广泛地研究和应用。相对于日本来说,《孙子兵法》传入欧美的时间相对比较晚,直到20世纪初才有英文译本问世。如今,《孙子兵法》在欧美已备受军、政、财、商等各界人士的关注和信赖。  相似文献   

16.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佛教的交流也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便开始了改变其异域色彩、植根于中国大地的过程,最终经过与中国文化的碰撞、冲突和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日两国的交往中,中国佛教也随之传入日本,并对日本的文化、民族心理和社会产生了影响,把日本也纳入了东亚佛教文化圈之中。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之间文化交流频繁。中日词汇交流是双向的:汉语词汇传入日本,给日语带来重大影响;同时,也有大量的日语词汇传入中国,但并不是完全照搬。本文以翻译理论中的归化和异化理论为根据,分析日语词汇传入汉语词汇后的形态,旨在使读者对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从佛寺布局看日本建筑的非对称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6世纪,汉传佛教传入日本,此后日本的佛教建筑深受中国影响,对中国佛寺多有模仿和借鉴,但又有不同于中国的特色,非对称就是其中之一。比较中日佛寺的布局,分析日本佛寺布局中的非对称特征及非对称在日本其他建筑形式中的体现,可以了解空间观念、自然因素、审美观和宗教等方面对于日本建筑形成非对称布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儒家思想是通过朝鲜而传入日本的。根据最早的文字记载,儒家思想最早传入日本是在公元二五八年。当时百济的学者王仁,受日本学者阿直岐的邀请,带着《伦语》10卷,《千字文》1卷来到日本。之后,公元六世纪时,百济王派五经博士段杨尔,汉高安茂带《诗》、《书》、《礼》、《春秋》等儒学经典到日本。此后,儒家思想的陆续传入,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学、哲学、宗教及艺术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至于有人说日本是一个儒教徒的国家。  相似文献   

20.
阎利华 《考试周刊》2013,(73):29-30
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传入日本后,经过几代日本茶人的潜心研究和改革创新,逐步形成了集宗教、伦理、美学等为一体,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体系。茶道作为日本民族文化的代表,不仅影响了日本国民的精神文化、建筑风格、陶艺制造和饮食文化,还在其生活习惯、服饰、绘画、插花甚至文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没有茶道,就没有日本文化史。研究茶道,对于了解日本文化、日本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