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识袁家方教授,是在去年夏天.一天上午,我们的老朋友、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朱祖希老先生驾到,同时带来了一位他的朋友,个子不高,满头银发,称朱老先生为"大哥".袁教授一出口便妙语联珠,幽默风趣.这两位学者在编辑部办公室你一言我一语,把我们逗得前仰后合.听朱老先生介绍,袁教授是研究北京商文化和京城老字号的专家.我们便马上萌发采访他的欲望.话一出口,袁教授立即痛快地答应.  相似文献   

2.
《爷爷和我过节日》,发表在去年六月七日的《人民日报》上。她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生活,道出了我们的甘苦,读起来感到特别亲切。尤其是主人公——商务印书馆老编辑朱一夫的崇高形象,很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朱一夫是一个老编辑,他把自己的心血全部倾注在他所热爱  相似文献   

3.
2000年4月30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各行各业近3000人受到国务院表彰。在这3000人当中,有我们熟悉的一个名字——朱昌都。他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对他来说,这是当之无愧的。朱昌都是新华社国际部一名基层干部,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4.
周和平和朱蓝军是两口子。周和平是宁乡人,朱蓝军是望城靖港镇乡里的。周和平的父亲是在乡供销社干了46年的老人,周和平的家也在乡里,他1964年来到这个世界,睁开眼并没有看见自己生活的蜜罐子在哪里,他与名门望族的家境无缘,落地时也不在头不在尾,夹在中间是老四。朱蓝军在家里属老大,头一胎是个女儿,对于六十年代的农村人来说,并不就此罢休。  相似文献   

5.
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二十一岁中举.近年在陈氏故里发现了他的乡试朱卷册,内容包括“自述”、“家族成员名录”、“师长名录”、“试卷”、“考官、师长评语”,提供了关于陈宝箴及其家族新的史料和信息.陈宝箴应试所撰八股文、试帖诗是目前搜集到的他的最早文字,结合评语,可以借此分析青年陈宝箴的文字学识水平.且江西这一科其他举人当年所刻朱卷册迄今尚未发现,因此,陈宝箴朱卷册作为这一科试卷的代表性文献,值得我们珍视.  相似文献   

6.
晓月 《四川档案》2006,(6):21-21
在朱德委员长为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护国中学题写校名四十周年之际,笔怀着对他老人家的崇敬之情,翻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也采访了一些当年的知情人士,让我们再次回顾朱委员长为护国中学题写校名的往事,深切缅怀朱德委员长谦逊严谨的崇高品格和虚怀若谷的伟大胸怀。  相似文献   

7.
接通新华社新加坡分社电话,告知朱昌都五一前夕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并向他表示祝贺,他却连声说自己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之后他又在来信中写道:“给予我这么高荣誉,确实受之有愧,我只能视之为集体的荣誉,视之为组织的关怀和勉励,视之为鞭策自己做好工作的动力。”朴素的言辞反映出朱昌都一贯谦虚的作风。 新华社国际部高级记者、现任新华社驻新加坡分社首席记者朱昌都与全国近3000名劳模一起接受党和祖国给予的崇高荣誉,新华社国际部的同志都为之感到光荣和骄傲,大家说朱昌都是位好同志、好党员、好的基层领导,称赞他敬业爱岗,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重的好品德;称赞他为人厚道,  相似文献   

8.
朱述新总编辑于今年4月出任北京出版社社长。但人们依然习惯地称他为“朱老总”。匆匆地,我走访了他。“朱老总,您有什么新打算?”“没有什么更多的新打算,我们仍然像过去一样,坚持出好书。”他加一句,“没有好书一切都谈不上,”然后又加一句,“当然,进入市场经济,不只要出好书,还有卖好书的问题。但前提仍然是出好书。你只有“‘天生丽质’,才能在读者中受宠。”  相似文献   

9.
书法编辑朱长文朱长文(1041—1100),字伯原,吴县(今江苏)人。北宋学者,著有《吴郡图经读记》、《琴台志》、《乐谱余稿》。他也是个书法编辑,编有《墨池编》。关于他的仕途生涯记载不多,只知少举进士,元祜中,召为秘书省。《墨池编》,是一本书法理论书。朱长文是个书法理论专业编辑,历史上,象他这样的编辑很  相似文献   

10.
关史 《中国档案》2006,(1):62-63
近两年甘肃平凉市档案战线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常以思路创新,苦干实千,执著敬业,超常工作著称。他就是平凉市档案局局(馆)长朱九林同志。  相似文献   

11.
郏县第五高中应届毕业生朱结实,刚结束毕业考试就受聘到堂街乡卫生院作宣传报道工作。1986年,朱结实从语文课上学了新闻写作之后,就学写稿,连写几篇都石沉大海。他没有灰心,就去乡通讯组、县广播站找老师请教,后来又订了《新闻爱好者》,认真学习。他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深入采访。1987年他在县、市新闻单位发稿23篇,受到领导的表  相似文献   

12.
2021年11月18日,新华社原副总编辑朱承修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按照朱承修生前遗愿和子女意见,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早在新中国成立前,朱承修就积极参加进步活动,后进入新华社华东总分社工作。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主动请缨奔赴前线,在朝鲜的山洞里坚持新闻工作,曾两次立三等功,后来还在炮击金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等重大军事报道中参与采编工作。他是首届韬奋新闻奖获奖者,曾长期负责组织指挥政治报道、港澳台报道等。  相似文献   

13.
日前主持了个一个活动,嘉宾是朱啸虎,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的合伙人。他有一张PPT中对比了打车APP与家政APP的优劣,讲的非常精彩。站在老朱的肩膀上,本文再进行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梅羽 《四川档案》2006,(6):12-13
今年是朱德一百二十周年诞辰,又是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陕北七十周年。为此,我们撷取朱德长征在四川期间的一组历史镜头,缅怀敬爱的朱总司令。  相似文献   

15.
朱彝尊、汪森编《词综》朱彝尊、汪森都是清初有名的学者、文人,他们共同编辑了《词综》。朱彝尊(1629~1709),浙江秀水(嘉兴)人,他从小博览群书,对经史极有研究,更擅长于诗词,对词的研究更深。据(《清史稿·文苑传》记载,他家里贫穷,但他很喜欢游览,青少年时期游览了许多地方,南到岭南,北到河北、山西,东到浙江、福建一带。在游览中,对沿途所见的“丛祠荒冢、破炉残碣”上的文字,都要“搜剔考证”,与历史上的记载加以对照比较。后来回到家乡与一些名人专门研究诗词,闻名江南。他的词以姜夔、  相似文献   

16.
龚志聪 《军事记者》2001,(11):42-42
范匡夫曾是作战部队的新闻干事、解放军报记者,现在是模范共产党员和优秀领导干部。其人生轨迹,给人们颇多启示,新闻工作者的模范走向,可谓其中之一。具体说来,以下3点似更值得一议。 扬善与修身统一 新闻宣传,大多是正面报道,是扬善。新闻工作者要辕辙一致,扬之以善,行之以善,而不应南辕北辙,宣扬好人好事,自己却近朱不赤,甚至“口言善而身行恶”,违规、失德。范匡夫是新闻战线上的过来人,是扬善与修身相统一的模范。他今天的光彩,与此密切相关;我们不能想象他做新闻工作时是个两面人。 新闻工作者接触和研究先进人物的…  相似文献   

17.
一九五七年春,朱副主席到沈阳来的时候,我曾跟随采访。当时,沈阳市委第一书记焦若愚同志提议,请朱德同志为我们沈阳日报题写报名,并把这一任务交给了我。我向朱德同志提出这个要求,他一口就答应下来。四月二十四日,朱德  相似文献   

18.
2004年9月13日《新民晚报》报道。8月22日上午,范敬宜乘车去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路上,他看到了一辆红色私家车身披一幅大红标语“小平同志,别来无恙”。于是为《人民日报》写了一篇《小平同志,别朱无恙》。无独有偶,1998年他曾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因误了班车,打的时,的哥让他带三条市政建设方面的建议。结果,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由武威地区书协、武威市文化馆、兰州军区文化工作站和兰州军区某部联合为一位普通士兵举办了书法作品展。在武威市文化馆,一幅幅苍劲有力、豪放飘逸的书法作品,吸引了军内外400多名书法界人士前来观展。  这位普通的士兵名叫朱志杰,是兰州军区某部电影队放映员。出生于甘肃省陇西县的朱志杰,从小酷爱书法艺术。1992年,他怀着在军营成才的梦想,走进了部队这所“大学校”。平时连队训练紧张,他忙里偷闲,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找来废报纸练笔。连队领导被朱志杰这种痴爱书法的精神所感动,破例作出决定,把连队的储藏室腾…  相似文献   

20.
木子 《档案时空》2003,(5):28-29
20世纪60年代,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王位一时被人篡夺了,他成了位流浪国王,先后到过印度、苏联、蒙古,一些国家对他很冷漠,不得已最后来到中国。来中国后的西哈努克国王,就再没有离开过中国了,更用不着怕柬埔寨敌对势力派特务来行刺他,一度过上了安宁的生活。对于这位流浪国王,毛主席、刘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还时常安排时间接见他,并且特意安排他在中国各地参观访问。这些做法,党中央出于增加西哈努克在世界上的威信,同时也是警告柬埔寨国内的反对势力。因此,时常由国家领导人陪着,带上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去中国各地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