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中年闰土》《祝福》等鲁迅文章中有关人物描写的片断,尝试背诵其中的经典语句,积累有关刻画人物外貌的语句。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感悟文章,理解文章。  相似文献   

3.
张光华 《学语文》2013,(5):19-20
“反复”作为语文修辞方法的一种。是指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或某种结构。朗读作为一种语文教学手段,《现代汉语词典》把它解释为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反复”朗读既是阅读教学中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也是检验阅读教学效果的重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夏》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当代作家梁衡通过描写富有夏季特征的景物,表现了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对夏季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洋溢在字里行间。我在南通市语文学科基地活动中执教《夏》这篇课文时,抓住朗读、赏析、比较三个环节,取得了意外的教学效果。一.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教学《夏》这篇散文时,我抓住朗读这一主线,让同学们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清思路,在朗读中读出节奏、领悟情感。  相似文献   

5.
朗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直到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感受文章思想情感的能力。反复诵读更能够增强学生记忆文章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朗读促进发展学生的理解力为多数优秀老师所采用,于永正老师的课堂上不乏朗读气息:课堂解读前的学生自读;解读过程中或情深意切的朗读,或配手势语的朗读,或想象的读。都旨在让学生理解文本意义。本文将以《游山西村》为例,以朗读为切入点,、分析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6.
姜凤茹 《辅导员》2011,(24):60-60
本文主要就人教版教材必修二的诗歌单元.谈一下自己在诗歌教学中的感悟。第二单元选人了《诗经》中的《氓》《采薇》和屈原的《离骚》等,对于语文功底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些文章.有很大难度。第j单元选人了《兰亭集序》《赤壁赋》并要求全篇背诵.对于语感比较差的学生来讲.朗读、背诵也存在困难。所以.我常和同学们说:如果背诵这一关你过了.就会一路好走了。  相似文献   

7.
朗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基本上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因此,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不断强化朗读能力的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陈伟 《青海教育》2011,(5):26-2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语教学之友》2004年第1期中,沈士军老师撰写的《关于(语读本)使用方法的几点看法》一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早读或午读时间来“集体朗读”《语读本》的好方法,令读颇受启发。但是读后细想,笔还是觉得学生的早读或午读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他们需要熟读或背诵语课本中的篇目。再说,《语读本》中所有的篇目也并不都适宜“集体朗读”,  相似文献   

11.
张荣 《甘肃教育》2014,(13):122-122
正寓言故事《坐井观天》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文章改编自庄子寓言《井底之蛙》,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教材曾有选编,人教版二年级教材中将原文中的龟化身为鸟,并以充满童趣的对话进行叙事,活化了文本,为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引导想象,感悟寓意增添了生趣。立足学情,教学的重点在识记、在理解、在朗读,要突出这一重点,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中得法,学中用法。换言之,"教师引导如‘坐井’",学生得法知‘方圆’",但"坐井知方圆"并不是  相似文献   

12.
《朗读者》是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其在同类节目中具有较大影响力。本文论及《朗读者》对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的启示,拓展积累朗读素材的途径,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三个方面。以期从《朗读者》这一主题出发,推而广之,探索引领小学生阅读的有效途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蒋仲仁先生在《略论朗读与背诵》中也写道:“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基本上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5.
朗读,是儿童语文素养中的基本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第一学段的朗读目标是:"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年级儿童的朗读训练是相当必要的,在儿童系统的接触语文学习之初,朗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朗读的技巧、参与朗读的态度、最终形成朗读的能力等,都需要在一年级教学中得到落实与提升。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目前,老师们都认识了朗读的重要性,但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笔者前不久听了一节六年级语文课《船长》,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景。  相似文献   

17.
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朗读有助于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课文。因此,采用“美读”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所谓“美读”即是伴着音乐有感情的朗读。音乐的选择要符合课文的意境,要舒缓、轻柔,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再加上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朗读,一定会给学生创设美的情境,从中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这种方法适合于那种写景散文、抒情散文等。比如,巴金的《繁星》、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文章。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个性和极易激发想像与创造性恩维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朗读是最重要的、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时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朗读训练是语感培养的必由之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中,在小学低、中、高三个年段都明确提出朗读的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课上,老师们也为朗读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长期以来,语文老师在朗读教学中形成的一些教学习惯大家都习以为常了,但冷眼旁观,理性分析,就能看出严重问题。我们不妨来看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20.
《大纲》指出:“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同时,教师通过朗读还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于是有教师认为今后语文好教了,只要让学生一味地读,教师无需多费口舌。于是,齐声读、自由读,男声读、女生读,小组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