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指导,结合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的原型说与集体无意识理论,从新的角度对《蝇王》进行剖析和探讨。通过挖掘荣格的理论在小说中的具体反映,即论述在《蝇王》主要人物身上交替出现的荣格理论中的两种原型———人格面具和阴影,以及对《蝇王》中集体无意识的两种行为倾向的发现与分析,力图帮助读者突破过去对《蝇王》中“兽性”这一主题的理解,深入到对小说所包含的人类集体无意识中“阴影”和其它原型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蝇王》在原型探索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只争朝夕》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索尔.贝娄的一部中篇佳作。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威尔海姆这一人物形象。本文将用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原型理论来分析主人公威尔海姆的人格发展过程,以此来揭示作品所反映的个人存在与社会存在、自我与现实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及自我精神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最杰出的代表作《红字》被誉为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本文以荣格的心理原型理论为理论框架,运用荣格心理原型理论的四种基本原型对宗教观念与自然人性冲突的悲剧人物丁梅斯代尔进行分析。以小见大折射出当时政教合一统治下的殖民地社会人民内心的激烈斗争以及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冲突。批判了清教思想对人们心灵的禁锢与折磨。  相似文献   

4.
荣格的原型理论在20世纪的神话原型批评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章分析了荣格原型意象理论,并与中国古代学中的月亮意象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
《达洛维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在1925年发表的一部长篇意识流小说。小说女主人公克拉丽莎的自我实现过程,可以用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卡尔·荣格关于自性化和原型的理论进行关照。自性化意味着个体人格的发展与完善,而克拉丽莎的心理历程正是其人格发展过程的写照。本文从荣格原型理论的四个重要方面:人格面具、阴影、阿尼姆斯和自性,来分析克拉丽莎的痛苦根源以及她的自性化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6.
作为心理学家与精神病学家,荣格提出了以"集体无意识"与"原型"为核心的原型理论。小说《蜗居》将矛头直击社会现实,揭示了当代都市人面临的生存境遇与情感问题。本文在荣格原型批评理论的视角下探析《蜗居》中郭海萍身上的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原型。  相似文献   

7.
《茫茫黑夜漫游》是当代法国著名作家塞利纳的代表性长篇小说,它以一个医科大学生巴达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其后十多年中的经历为线索,描写了法国、欧洲、非洲和美国社会奇奇怪怪的现象与各色各样的人物。然而,小说的深刻含义在于它所体现的原型及其象征意义。小说体现的原型有阴影原型、阿尼玛原型和伊阿宋原型。正如荣格曾指出过的,作家在其作品中所体现的原型是同时代人精神上最向往的东西,因此它们代表了时代。这是解读该小说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文章试图采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将该小说置于整个文学的传统中进行审视。通过对小说中牧师的人物形象与其圣经中原型约伯形象的类比分析,来阐释该人物对约伯这一原型继承和发展的因素,从而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倾向。  相似文献   

9.
小说<荆棘鸟>讲述克里利一家三代人的传奇故事,浓缩了女性追求爱情,抗争命运的艰辛过程,塑造了让人回味无穷的聪明、勇敢、不同寻常的女性形象.本文利用荣格原型理论中的"原型"对小说中的女性人物进行探讨,阐述"阿尼姆斯"原型在玛丽·卡森身上的显现.  相似文献   

10.
库切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1999年出版的小说《耻》是库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性力作。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该作品成为了文坛关注的热点。本文试图从荣格的原型批评角度出发,剖析《耻》这部小说中所隐含的人物、情节和叙事原型主题。  相似文献   

11.
《白鲸》是一部宗教色彩浓重的小说,诸多文章只是从人物形象及主题对作品进行解读。本文运用原型意象理论,对作品中体现的原型意象进行研究,并对小说说体现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黄子响 《文教资料》2006,(25):47-49
本文援引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结合笔者的观感,对徐小斌的小说《羽蛇》作了心灵层次的阐释。根据小说中反复出现的神话原型,详细分析了小说主人公羽的内心世界和无意识经历。从受众的角度,给予《羽蛇》新的解读和内涵。  相似文献   

13.
刘丹 《海外英语》2012,(15):174-175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作品《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中,用其细腻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内心丰富、个性复杂的人物形象,该文将用荣格的原型意象理论剖析人物形象的潜意识意象,分析人物性格与环境之间的关联,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莫里森笔下的人物。  相似文献   

14.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作品《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中,用其细腻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内心丰富、个性复杂的人物形象,该文将用荣格的原型意象理论剖析人物形象的潜意识意象,分析人物性格与环境之间的关联,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莫里森笔下的人物.  相似文献   

15.
荣格原型批判理论的核心理念,是克服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相互分裂的精神病态和危机,在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相互补偿、整合与转化中,创造和谐时代精神,追求心灵健康和人生意义的"自性和自性化过程"。脱离自性和自性化这个核心及其对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沟通与整合作用,望文生义地将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解为荣格原型批判理论的核心理念,并从集体无意识和原型出发去理解荣格原型批判理论的性质、宗旨和意义,是对荣格的误读。克服对荣格理论的这个关键性误读,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关于荣格原型批判理论再认识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菲茨杰拉德善于用不同的象征和神话原型来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小说主题,象征和原型在他的作品中无所不在,其代表作《夜色温柔》中就应用了不少的象征和原型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揭示人物的命运发展及作品的主题思想。因此,从原型批评中集体无意识及象征中的人类共同的经验和心理2个角度来分析和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将有助于深入把握菲茨杰拉德的写作艺术和作品意蕴。  相似文献   

17.
《掠夺者》是福克纳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卢修斯的冒险经历,展现了主人公面对生活窘境与困惑时的不懈努力并最终成功实现自我。本文依据成长小说模式探究故事主题,从荣格原型批评角度解读主人公心路历程,指出自我奋斗与家庭支持是人们战胜自我的根源,而该小说也成为福克纳呼吁人性复归和重建传统价值观念的绝唱。  相似文献   

18.
《最后的遗言》是英国当代小说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第六部小说,其丰富的内涵使之成为当代英国文学研究中的热点。借助20世纪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论原理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次心灵之旅。通过分析小说人物在旅程中逐步撕破“人格面具”,展示内心;走出“阴影”,净化灵魂;最后找到“自我”的过程,探索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原型重释——对当下原型定义的一点补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近20年关于原型探讨主要是围绕着原型批评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忽略了荣格理论本身,并且荣格的原型理论与原型批评因分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因而也不能将二简单的等同,基于此,重新梳理荣格的原型思想就成为一种必要。荣格对原型的阐释,不是确定的,而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因而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他对原型的每一次思考,将原型看作一个系统,来审视它的意义和存在价值。最后指出这种理解对中国艺理论的理论层面的启示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一代宗师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的代表作之一《德伯家的苔丝》发表于1891年。从那时起,它就广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我国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本文从作品的神话原型主题入手,作一些分析和研究,以期能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来加深、拓广对这部著作的理解。神话原型批评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英国,和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一起被誉为本世纪三个最具有影响的批评流派之一。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是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史上出现的研究文学与神话等原始文化关系的一种文学批评模式。神话原型批评的集大成者,加拿大的弗莱认为原型批评的目标之一就是不仅发现作品的叙述和意象表层之下的原型结构,而且揭示出连接一部作品与另一部作品的原型模式,最终使我们的文学经验成为一体。因此神话原型批评是帮助我们看清在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情节背后隐藏着的潜在的人物原型模式和作者的意图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