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8年,《城市画报》的前身《广东画报》创刊,于今日已有56年的历史。原是一份立足广州,政教色彩浓厚的对外宣传画片刊物,因为世纪之交的一次"换血"改版,从而一跃成为目前国内都市生活刊物中的佼佼者。可想而知,那一次意味深长的改版,对于日后的《城市画报》是具有怎样巨大的影响,不能不将其标为一个重要的拐点。这一里程碑式的改变,为《城市画报》日后的数次重整旗鼓奠定了基础,另一个让《城市画报》独立于同类杂志的的砝码则是它给人们带来的新鲜、明快而散发"物欲"气息的都市图景,而这种图景的投射,依靠的则是一种"快乐"的消费话语风格的倡导。  相似文献   

2.
《城市画报》以"新生活的引领者"自居,其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它对"新生活"这一概念的把握与理解,并使之建构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成为城市人生活的引导。文章从最能反映杂志核心意义的专题报道入手,分析《城市画报》对作为"新生活"的都市生活文化的建构,并由此探讨"新生活"理念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在《书城》杂志中看到《明报周刊》北京编辑部记者赵径文写的一篇名为《城里的报刊,报刊里的“城”》的文章。文章说:“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他们无法选择居住的城市。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城市是家乡,也是异乡.甚至简单到只是一个谋生的地方。城市媒体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产生,一个有一个的活法,每个活法都是那么不一样。《周末画报》的城市是商务的、奢靡的;《城市画报》的城市是小众的、文艺的、小资的。  相似文献   

4.
2010年1月,《中文自修》将全新改版,力求使一本更能体现“学生爱看,老师能用”宗旨的杂志呈现在读者面前,一本杂志的改版需要编者付出努力,更需要来自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本刊小记者们为此特地采访了身边的老师、同学,收获颇丰,其中有对杂志的称赞,也有不少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前者令我们欣喜,后者则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在这中间,我们感受到了读者对杂志成长的关心,真心感谢每一位为《中文自修》提出过意见的老师和同学。  相似文献   

5.
《高中生》2005,(15)
2004年9月,《高中生》杂志改出半月刊。改版后的《高中生》杂志承前启后,继续坚持“知心朋友、兴趣伙伴、课程辅导、高考必读”的办刊宗旨不变,继续追求“内容的权威性、信息的可靠性、辅导的科学性、栏目的实用性、文章的可读性、服务的大众性”的决心不变。改版后的《高中生》杂志,上半月版为综合性较强的“快乐学习版”,由“快乐阅读”和“学习辅导”两个板块构成;下半月版为针对性较强的“高考指导版”,由“高考题库”和“复习指导”两个板块构成。不少读者给我们寄来了“广告”词:“快乐学习版,学习快乐;高考指导版,指导高考。”我们有…  相似文献   

6.
《继续教育》2001,15(3)
《继续教育》自1987年创刊以来,以“宣传继续教育方针政策、交流继续教育工作经验、推动继续教育理论研究、传播继续教育动态信息” 为己任,在广大读者的厚爱和热情支持下,办刊质量和水平稳步上升。为进一步提高质量,更好地为21世纪我国继续教育事业服务,《继续教育》杂志将于2001年第四期改版。 改版后的《继续教育》在坚持原有办刊宗旨的基础上,还将具有以下特点: 定位更准确 改版后的《继续教育》面向继续教育理论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同时兼顾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使杂志进一步贴近读者,…  相似文献   

7.
征稿启事     
亲爱的读者、作者朋友们: 你们熟悉的《教育与职业》杂志从今年6月起进行全面改版,同时改变刊期,由过去的半月刊改为旬刊。原“综合版”改称上旬版,每月1日出版;新创办的“学术理论版”为中旬版,每月11日出版;原“学生版”(学子知音)改称下旬版,每月21日出版。 改版后的《教育与职业》杂志将继续遵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三贴近”的原则,本着一切为了读者,一切依靠  相似文献   

8.
有句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个体命运的存在多少都会和其生活的环境有关,而《万箭穿心》就是一部讲述武汉这座城市和一个武汉女人的电影。  相似文献   

9.
徐健 《文教资料》2007,(12):129-130
随着中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纸媒亦迎来新的局面。城市生活周刊在一波又一波的城市化浪潮中应运而生,实力逐渐增强的城市经济、个性日益突出的城市文化为城市生活周刊的兴起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申江服务导报》、《精品购物指南》、《上海壹周报》、《新民周刊》、《周末画报》、《可乐生活》、《南都周刊》、《东方文化周刊》等城市生活周刊相继问世,形成中国纸媒力量中的一支新军。  相似文献   

10.
红蕊文学社     
“红蕊”文学社广东省徐闻县职业高级中学的文学社团,成立于1989年,宗旨在于培养学生文学兴趣,提高文学写作水平。文学社成立后,创办了文学杂志《红蕊》,1993年《红蕊》改版为《红蕊》报纸,1999年至今改名为《职中报》。文学社的社长由学生担任,每三年改选。文学社主要事务由主  相似文献   

11.
《中学科技》2008,(4):18-18
据美国《大众科学》杂志报道,一项主题为“100年后城市会是什么样子”的“未来城市”设计比赛,其获胜者提出的未来城市设想中,汽车将使用像氢这样的替代能源,很多公司将收集城市的大雾作为补充水源。  相似文献   

12.
2004年9月,《高中生》杂志改出半月刊。改版后的《高中生》杂志承前启后,坚持“知心朋友、兴趣伙伴、课程辅导、高考必读”的办刊宗旨不变,追求“内容的权威性、信息的可靠性、辅导的科学性、栏目的实用性、文章的可读性、服务的大众性”的决心不变,只是刊物的定位更准了,迈出的步伐更快了。改版后的《高中生》杂志,上半月版为综合性较强的“快乐学习版”,由“快乐阅读”和“学习辅导”两个板块构成;下半月版为针对性较强的“高考指导版”,由“高考题库”和“复习指导”两个板块构成。不少读者给我们寄来了“广告”词:“快乐学习版,学习快乐…  相似文献   

13.
接振华同志电话,告《小学生》杂志即将举办创刊25周年暨出刊300期刊庆活动,嘱我为之写几句话。《小学生》杂志原名《山西少年》,1981年在沈润祥《已故)同志主持下,改为现名。从1979年到1995年,我亲身参与了《小学生》杂志  相似文献   

14.
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觉,在城市中穿行,我很容易想起这样一句话:别人的城市。这句话也是多年前在一本叫《花城》的杂志上看过的一篇小说的题目。那篇叫《别人的城市》的小说讲述的故事我早已忘记,题目却一直铭记在心。也就是说,从那时起,每每打量自己与城市关系的时候,这个句子总不由自主地跳入我的脑海。我想这句话可能代表着我内心深处根深蒂固、拂之不去的一种想法。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在内心深处把自己融进城市,把城市看成也是自己的。事实上我也曾这样努力过。脚下这座城市,我也生活了将近20年,比在老家生活的时间还长,但至今对这座城…  相似文献   

15.
请看下面一句话: 珠宝专卖店的柜台里,各种各样的名贵珍宝俯拾皆是,吸引了许多顾客。 (《齐鲁晚报》2005年6月) 这句话里的“俯拾皆是”应当改为“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6.
《广东第二课堂》变变变!2002年末,全体编辑部叔叔阿姨紧锣密鼓地酝酿改版,2003年7、8期全新版的《广东第二课堂》终于新鲜出炉了!对于老朋友的这副新面孔,亲爱的小读者,开心吗?喜欢吗?编辑叔叔阿姨心里还真有些七上八下。2003年10月下旬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广东第二课堂》在刚刚结束的首届“中国优秀少儿报刊奖”评选活动中获得金奖,这在广东省的少儿期刊中可是独此一家。刚刚得到消息的时候,我们心跳加速,兴奋不已,在倾心打造《广东第二课堂》新面貌的同时,这个奖项无疑给了我们一个鼓励。这个荣誉与其说是给我们的,不如说是给我们小读者…  相似文献   

17.
读者朋友,当您拿到这期刊物的时候,我们高兴地告诉您:“应广大读者的要求,《高中生》改半月刊啦!”当然,2004年度是试改,从2005年第1期起,《高中生》正式由月刊改为半月刊。《高中生》改为半月刊,刊期改变了,但并不意味着只是单纯的数量增加,更不是为了赶时髦和凑热闹。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改变刊期,以更快的节奏,更丰富的版面,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我们承诺,《高中生》杂志虽然改为半月刊了,但《高中生》杂志双板块双封面双目录的风格不变,定价不变,把《高中生》办成“知心朋友、兴趣伙伴、课程辅导、高考必读”的办刊宗旨不变,《高中生》…  相似文献   

18.
论郭沫若的城市意识与城市诗(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写现代都会生活和物质明的城市诗,是20世纪新诗发展中现代性趋向的一个重要方面。郭沫若的《女神》及稍后的其他诗歌创作,在这方面的实践,可视为中国现代城市诗先驱性的探索和尝试。在这一系列诗作中,他由重视情感的表现,到重视感觉发掘,特别是重视新的感觉和经验的开掘,重视用“近代人的脑筋”对新的感觉与经验的发现与捕捉,从而实现了诗歌美学上的突进。其“雏形”期城市诗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新的感觉与现代性审美转变的信息,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新诗实现自身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回首这一年     
《广东第二课堂》2004,(7):29-29
寒暑轮回,《广东第二课堂》改版一周年了。翻阅这一年12期的杂志,编辑叔叔、阿姨无不百感交集,思绪万千。这一年的付出,是否得到广大小读者的认同呢?今后该如何提升、超越呢?  相似文献   

20.
公刘 《新读写》2011,(1):49-49
自古至今我国诗人喜欢从大自然中寻觅诗情,很少将自己的笔触伸向喧哗的城市。但是,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别开生面的“城市诗”登上了诗坛,“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理应在“城市诗”创作方面倾注更多的心血,不妨让我们看看公刘作于1956年的这首《上海夜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