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华是20世纪80年代先锋小说创作群体的中坚力量,他擅长以零度情感叙述事件,作品风格阴郁又充满死亡和宿命。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他在创造上进行了深度的调整,开始逐步从先锋叙事手法转向民间叙事。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两个重要文本——《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它们体现了余华颠覆自己以前的创作,并建立民间叙事立场的努力。本文即从这一点出发来解读两部小说。  相似文献   

2.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在叙事方面,小说采用重复和对比的策略来揭示"活着"这一主题,在对生活的态度中流露出浓郁的温情。在这个过程中,余华的创作也一改前期先锋小说激进探索的姿态,开始变得平实、自然,显示了现实主义小说的风貌,表现出对生命的关怀。  相似文献   

3.
余华的作品似乎一直与理性无关。死亡与暴力等关键词彰显的冷酷叙事至《难逃劫数》臻于一种“致命的顶峰”。余华不得不以人物塑造的乏力与叙事品格上的创新与模仿的杂糅作为代价。有鉴于此,从成熟之作《难逃劫数》开始,余华开始了他的创作转向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小说家余华在1985年以后,一直处在中国小说创作文体和观念实验的最前沿,他以自己一系列独到的小说作品而受到阅读和批评界的重视,甚至被视为新时期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但自从他的中篇《活着》发表后,其创作风格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觉地颠覆了他此前创作的“先锋性”,而重新回到浩荡史诗般的现实主义洪流之中。本文将从余华《活着》创作前与后的对比中,来具体考察余华创作道路的演变。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余华作为先锋作家的代表,在文学创作中进行了激进的语言实验,以个性化的感受、独特的话语风格创作了一批很具影响力的文本。虽然经历两次创作转型,但余华的语言风格、艺术手法、话语方式始终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其最具代表性的2013年新作——长篇小说《第七天》,就体现了他语言造诣上的炉火纯青。本文以《第七天》为观察对象,从变异修辞学视角研究余华小说语言的变异特征,透视其语言特点及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6.
作为当代文坛著名作家,自新时期以来,余华一直颇受关注。2012年,余华及其作品研究近200篇,呈现出以下特点:小说《活着》再度引起评论热潮;《兄弟》、《现实一种》和《许三观卖血记》等的解读繁花似锦;对余华创作渊源的考察,突破了以往川端康成和卡夫卡影响研究的藩篱。今后的余华研究应该在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上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7.
余华新作《兄弟》蕴含了作家对某些“更深的问题”的深沉思考与独特言说。小说圆融流畅的叙事节奏以及独特的儿童视角叙事充分显示出作家臻于成熟的叙事智慧,小说所涉及的苦难、历史、人性、死亡等主题注定了这是一部在内容和意蕴上都格外丰富而厚重的作品;而余华面对人类困境与历史苦难所出示的纾解方式以及他在小说中对人格体系的建构也暴露出他的创作缺陷和危机。  相似文献   

8.
余华,浙江海盐人,曾当过五年牙医,后弃医从文,从1984年开始小说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上、下),被誉为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9.
余华:在细雨中无声的呼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小说的冷酷和残忍,多少都有点"作秀"的意思,是他在先锋精神笔罩下,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精心设计的一种写作策略。在作家心中是暗藏着热情的。余华小说的变化,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在本质上仍然故我,关心的仍然是人的生命,仍然是人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当余华在现实力量感召下创作出《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时,他真切地体会到,描写现实比形式探索更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相似文献   

10.
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小说作家,1987年发表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后崛起于文坛成为了中国新文学别辟异境的新锐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前期的小说因写“暴力”“凶杀”而其主题称为“死亡”。他用超然冷静的叙事手法揭露血腥人生和残酷的现实社会,随着作者创作的深入及思想认识的变化,作者的创作主题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是他创作的转折点。而《现实一种》和《活着》便恰如其分的体现余华“死亡”和“活着”的两个主题端点,作者的创作主题由“死亡”转向“活着”。本文就是从“死亡”和“活着”两个不同的主题来进行分析的。  相似文献   

11.
从《废都》开始,贾平凹的小说创作逐渐由再现生活向表现心灵世界过渡.本文通过对贾平凹近作《怀念狼》的解读,论述了贾平凹小说创作的这一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2.
肖阳 《青年教师》2007,(5):32-35
新课程改革,使得余华的一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三册中。这是中学课本第一次收录余华的文章,也是第一次收录先锋派小说家的文章。近年来,许多人开始研究余华以及他的作品。但是,我认为,这些研究性的文章多停留在归纳余华生平,总结余华发表过的文章大致内容上。  相似文献   

13.
以《在细雨中呼喊》看余华90年代创作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先锋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的余华,其创作以《在细雨中呼喊》为界,前后期的创作有着鲜明的变化。该小说即是余华前期创作的承续,同时更以诸如人性美、鲜活的人物、生活流、小说趣味等新生的异质标志着余华创作在90年代的流变。  相似文献   

14.
《活着》发表之前,余华一直是和先锋文学联系在一起的,但《活着》的发表,让读者看到余华并不总是和先锋保持一致。这部小说摆脱了形式的探索和先锋性,开始关注人物和意义,小说中的人物不再是一些符号,而有了自己的声音和独立的意义,作者所表达的苦难也是实在的、具体的。《活着》显示了余华对价值和意义的认同,也流露了他对过于追求形式的先锋文学的某种反拨。  相似文献   

15.
余华的创作,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创作倾向,其前期先锋小说让人感到现实世界的黑暗和无边的苦难;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华开始与现实和解,以同情、理解的眼光看待普通的人和事,《活着》就是其文风转变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本文从偶然与超然的层面来理解、阐释《活着》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6.
自去年5月开始,余华以四五天一条的速度不紧不慢地织起了微博,细数一下,能用到书里的,已有了200多条。近日,他的微博新书《余华@》,由红旗出版社隆重推出首发式上,好友茅威涛甘当绿叶,用越剧念白朗读了片段。余华打趣地说:每一段都是很认真写的,但大家可以不认真地看。问到为何小说难出炉,他回应是没什么动力去写,10多年前写的《活着》,至今还有人读,这让  相似文献   

17.
余华的先锋小说是中国先锋小说的巅峰之作。先锋与传统看似两个相悖世界,其实不然。我们试从余华小说所表达的“性恶论”与“神秘主义”中探寻传统性在余华小说中所具有的无处不在的蔓延性和无孔不入的穿透性。余华的小说创作之路正是他反抗传统又皈依传统的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18.
加西亚·马尔克斯把《礼拜二午睡时刻》看成是他最好的小说,余华称其为影响他的10部短篇小说之一,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中,编者将其放在了“情感”话题中。提起它,有很多关键词:母亲、神父、节制、悲悯等。在《礼拜二午睡时刻》中,马尔克斯只是呈现,呈现他的死亡而没有时间上的延伸,但故事的开始无疑是那个“小偷”——卡洛斯·森特诺。  相似文献   

19.
余华前期的小说创作致力于追问日常经验掩盖下的"另一种真实":即被日常经验遮蔽下的"人性之恶"。他在冷漠的人性纬度追诘中消解了"人"的神话。在其后期小说创作中,解释世界的冲动开始包含了对于世界的容忍,对于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其小说透露更多的是对"活着"这一生命存在形式的人道主义悲悯情怀。至此,余华小说中曾被抽象化、符号化的"人"也重新获得建构。  相似文献   

20.
音乐影响了余华的小说创作。《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最具代表性、同时是音乐性最突出的文本。论文对《许三观卖血记》的音乐性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