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采用改进的非竞争性投入产出模型及结构分析法(SDA),根据净出口消费指数及垂直专业化率,分别测算1995—2011年中日两国污染产业的转移情况、贸易隐含碳的影响因素及垂直专业化率与隐含碳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并未成为"污染者天堂",日本主要向中国转移了化工业、采掘业、其他非金属矿物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及机械设备制造等高、中碳产业,中国则向日本转移了木材加工业、其他制造业等中碳产业及大部分低碳产业。在影响因素中,能源使用效率及中间技术效应减少了隐含碳的排放,贡献率分别为-170.12%及-6.37%;规模效应及结构效应促进了隐含碳排放,贡献率分别为158.06%及39.54%。中国垂直化率与出口隐含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垂直专业化率每增加1%,出口CO2增加0.974%。  相似文献   

2.
内容提要:本文采用改进的非竞争性投入产出模型及结构分析法(SDA),根据净出口消费指数及垂直专业化率,分别测算了1995-2011年两国污染产业的转移情况,贸易“隐含碳”的影响因素及垂直专业化率与“隐含碳”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并未成为“污染者天堂”,日本主要向中国转移了化工业、采掘业、其他非金属矿物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及机械设备制造等高、中碳产业,中国则向日本转移了木材加工业、其他制造业等中碳产业及大部分低碳产业。在影响因素中,能源使用效率及中间技术效应减少了“隐含碳”的排放,贡献率分别为-170.12%及-6.37%;规模效应及结构效应促进了“隐含碳”排放,贡献率分别为158.06%及39.54%。中国垂直化率与出口“隐含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垂直专业化率每增加1%,出口CO2增加0.974%。  相似文献   

3.
刘俊伶  王克  邹骥 《资源科学》2014,36(5):979-987
本文使用投入产出模型,基于最新的GTAP8数据库,分析了2004年和2007年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隐含碳流向、结构及变化,结果显示中国均为隐含碳净出口国。基于LMDI法对隐含碳净出口进一步分解发现,影响中国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隐含碳净出口的因素不同,贸易顺差和排放系数差异是导致中国对发达国家隐含碳净出口的关键因素,行业结构差异和排放系数差异是影响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净出口的关键原因。这与发达国家、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密切相关。2004-2007年,中国出口结构逐渐转向高端制造业,生产技术逐渐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未来随着中国国内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出口结构优化,隐含碳净出口将会下降,贸易对中国碳排放的驱动力会减弱。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际贸易隐含碳SDA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丽丽  王媛  毛国柱  赵鹏 《资源科学》2012,34(12):2382-2389
本文基于简化的非竞争型可比性价值投入产出表,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测算了2002年-2007年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情况,发现中国的进出口和净出口隐含碳呈上升状态。其中,2007年净出口隐含碳(1928.93Mt)是2002年(615.12Mt)的3倍多。出口隐含碳的增加是导致中国净出口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国出口隐含碳增加的原因,本文应用结构分解分析法(SDA)将我国的出口碳排放分解为碳排放强度、中间投入结构、出口结构、出口总量四个方面。结果显示:2002年-2007年除了CO2碳排放强度效应为负值外(-20.00%),其余三种因素的效应均为正值,出口总量是导致隐含碳排放量增加的最大驱动因素(106.58%),其次是中间投入结构(10.80%),出口结构的影响很小(2.62%)。对第二产业的SD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出口隐含碳大部分来自于重工业,其次是高科技工业、轻工业和其他制造业。对轻工业和其他制造业而言,出口结构对隐含碳排放量有抑制作用;对高科技工业而言,中间产品的投入结构对隐含碳排放量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国际产业调整和转移已在悄然改变.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所面对的国际环境和形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内制造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也日益突出,传统的粗放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转移可以实现短期产业调整,但只有转型才能促进制造业又好又快发展,使其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增强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走上中国特色新型制造业道路.  相似文献   

6.
王媛  王丽丽  何彧  程曦  王文琴 《资源科学》2012,34(10):1845-1854
本文采用2007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和能源统计数据,比较了国内外在测算贸易隐含碳中主要应用的三种方法:直接排放测算法、基于完全需求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测算方法。结果发现:①除了能源生产加工部门(如石油加工业等)的完全需求碳排放强度明显小于其完全消耗碳排放强度外,其余行业的完全需求碳排放强度和完全消耗碳排放强度都是比较接近的,二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②直接净出口隐含碳(7.50Mt)〈完全消耗净出口隐含碳(277.30Mt)〈完全需求净出口隐含碳(408.95Mt)。从投入产出模型的原理上来看,基于完全需求系数和基于一次能源行业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都反映了对于能源的间接消耗,其结果应该比较接近,本研究实际计算结果也证明,在非能源行业两种计算结果具有比较高的相关性,但是由于目前只能得到统一的能源产值-实物转换系数,从而导致在能源行业基于完全消耗系数计算的碳排放强度远大于基于完全需求系数计算的结果,再加上中国是能源进口大国,这样就进一步扩大了两者计算结果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制造强国路线图。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需要新的理论指导实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新常态下促进我国制造业产业共性技术产学研用协同研发的有效组织模式,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的功能架构及其运行的知识管理流程,构建了理论框架模型,以期对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的共性技术研发及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基于MRIO模型测算了1995 ~ 2009年中美贸易内涵能源总量、消费结构和部门分布.结果显示,中美净出口内涵能源增长非常迅速,除新能源外,其他五类内涵能源均属净出口,表明中美出口已成为中国大量能源消耗的主要原因之一.中美贸易内涵能源结构差异较大,中国流向美国的出口内涵能源主要集中在煤、电力与热力、石油产品,而中国进口美国内涵能源依次为石油产品、天然气、电力与热力、煤.中美相同部门能源强度不同,中国只有少数部门的能源强度低于美国,因此中国进出口美国的内涵能源部门结构也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9.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中国行业水资源消耗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宏伟  和夏冰  王媛 《资源科学》2011,33(7):1218-1224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比较我国第一、二产业中各行业水资源的直接消耗、完全消耗和间接消耗,研究我国各行业间水资源消耗的间接拉动。分析结果显示:①农业、基础工业、轻工业、高科技产业、其他制造业直接用水系数为736.66m3/万元、21.69m3/万元、9.20m3/万元、0.84m3/万元和0.48m3/万元,当考虑产业供应链(supply-chain)网络,各个行业完全用水系数分别达到903.53m3/万元、87.77m3/万元、307.50m3/万元、53.47m3/万元和186.38m3/万元;②农业和基础工业是各行业完全用水的主要来源,占各行业完全用水量的95%以上,高科技工业和其他制造业对其他行业水资源消耗的间接拉动比较大,用水乘数分别为63.42和392.01,由于行业所处的产业链位置不同,从产业链上游到下游,间接拉动的行业组成由单一化趋向多样化;③在建设节水型经济结构过程中,由于行业间水资源消耗的关联性,需要考虑行业用水的间接拉动问题,降低农业生产比例,会减少直接用水系数,但从投入产出角度看很多行业都是依靠农业的投入,无论是本地生产还是区外调入,整个经济系统的水资源消耗还是不可避免。减少消费端的物质消费是减少资源消耗的最终途径,仅仅考虑调整产业结构只是将资源消耗大的行业进行了区位上的转移。  相似文献   

10.
“再工业化”与“工业4.0”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吸引了全球目光,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迫在眉睫.在透析1997-2014年中国制造业能源消费结构演变、产业贡献度和国际竞争力基本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研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与能源消费量、产业贡献度之间的时序均衡与短期动态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制造业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能源消费量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存有长期动态均衡关系,且煤炭消费量亦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单向Granger原因,而电力能源消费量、产业贡献度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之间均不存有长期均衡关系,印证了中国制造业长期发展过程中以煤炭消耗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均衡性,以及当前加快劳动密集型向附加价值更高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步伐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1.
2008年中国外贸增长较为平稳,贸易顺差下降、商品结构优化、多元化战略稳步推进、外商投资规模扩大。但是,由于金融危机将进一步恶化,世界经济发展继续放缓,外贸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与新情况,如出口增速大幅下降、贸易环境不断恶化等。2009年外部需求将进一步收缩,中国对主要经济体出口将全面放缓,出口企业经营压力继续加大。如何保持出口平稳增长将是我国外贸面临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李珊珊  罗良文 《资源科学》2012,34(5):855-863
从2002年开始,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不平衡程度不断加剧,以往的研究集中在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算与FDI对国内碳排放绩效的考察,并未分析FDI对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本文运用1997年-2009年间投入产出数据,通过指数因素分解法,将FDI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分解为FDI数量效应、FDI行业结构效应以及投资的贸易隐含碳强度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FDI行业结构是影响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主导因素,具体来看,FDI行业结构变化促进了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加;投资的贸易隐含碳强度一直在下降,且降幅不断增大;FDI数量变化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不稳定,两者不存在明显关联。有必要建立公平、有效的碳减排合作机制,制定合理的引资政策,通过FDI产业关联渠道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的低碳技术改进,实现产业链的清洁生产,以减轻国际碳减排转移的压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制造2025"预示着中国高科技装备制造业的巨大市场,但民族产业多面临产品层次低、高端受控于国际巨头的局面。受合规性逻辑理论的启示,通过对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分析,给出我国高科技装备制造业可以借助市场和技术赋予的内在优势,走联盟合作创新发展道路建议。该研究的贡献在于借鉴制度理论,为民族企业提出战略合作发展的思路,为补偿中国工业技术不足、实现产业破局带来可能。  相似文献   

14.
刘宏笪  张济建  张茜 《资源科学》2021,43(4):652-668
碳中和目标下,基于供应链调整各国间的碳排放关系,明确中国碳排放责任与形象,对于中国深化绿色发展、实现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球供应链视角,引入生产与贸易中的碳排放问题,并构建碳供应链测度分析模型。本文基于2008—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数据,首先,明确中国在碳供应链生产端的国内生产长度、国外生产长度,以及中国在碳供应链贸易端的碳出口、碳进口规模;其次,测算并总结中国、美国等19个世界主要国家碳净出口与国内碳排放情况,对比分析上述国家碳泄漏与碳减排情况,从而剖析并刻画中国碳排放责任与形象;最后,基于19个世界主要国家碳供应链生产、贸易端的情况,总结得出各国碳供应链国内、国外情况,进一步探究中国在全球供应链视角下的碳排放责任与形象调整方向。结果表明:①中国国内生产长度呈现二、三、一产业梯次化衰减特征,国外生产长度明显趋短,且能源、电气等关键产业陷入低端锁定困局;②中国年均碳出口、碳进口分别达880.375 MT、401.328 MT,碳规模位居世界前列;③中国贡献了41.21%的碳净出口份额,美英日法则形成686.511 MT的碳泄漏缺口,中国以全球最大的碳净出口国家身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承担积极的碳排放责任;中美俄国内碳排放达到1000 MT以上,但中国碳减排率达3.79%,显著高于美国2.07%、俄罗斯-1.05%,中国以较高的碳利用率呈现碳减排形象;④中国国内、国外碳供应链均处于“野猪型”状态,碳供应链质量有待提升;发达国家国内碳供应链多以“水牛型”状态出现,萎缩的经济降低了生产能力与碳排放量;国外碳供应链中,发达国家多呈现“乌龟型”特征,碳减排乏力且碳排放责任推诿。因此,中国须针对生产环节调整产业结构,摆脱产业依赖,继续秉持大国碳减排责任、呈现积极的碳排放形象。  相似文献   

15.
俞立平  戴化勇  蔡绍洪 《科研管理》2019,40(10):116-125
从创新数量、创新质量角度分析创新对外贸出口的作用机制与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创新数量的微观作用机制包括提高企业竞争优势、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宏观作用机制包括加强国际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文化等。创新质量的微观作用机制包括有利于企业形成蓝海战略、企业创新成果的良性反馈效应,宏观作用机制包括催生新兴产业、提升全球价值链、改善国家贸易环境等等。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了创新数量、创新质量对外贸出口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数量对外贸出口呈现U型曲线。并且具有外贸出口门槛效应,即随着外贸出口门槛水平增高,创新数量贡献的弹性增大;创新数量存在“U型陷阱”与“低外贸出口”效应;创新质量水平较低,与外贸出口无关。  相似文献   

16.
非关税壁垒下我国农产品出口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正尉  杨兰 《科教文汇》2014,(24):217-218
中国入世以来,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迅速增长,但与此同时贸易差额自2004年起连续十年呈贸易逆差。中国农产品贸易呈现出进口增长高于出口增长的趋势。贸易逆差究其外部原因主要是由于进口国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随着国际贸易竞争加强,新型非关税壁垒措施逐渐替代关税保护措施成为国际贸易保护措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农产品而言,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技术性贸易壁垒与绿色壁垒已成为当下发达国家普遍实施的主要新型贸易保护措施。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以及非关税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后,研究出为应对非关税壁垒,企业应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绿色体系;政府应宏观调控行业结构,同时加强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本是一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从需求和供给效应角度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促进人力资本的机理,并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促进人力资本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以我国为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有在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同时,扩大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之间的贸易总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保护员工投资于企业专用人力资本后的收益;促进三大区域的对外贸易平衡发展;通过服务贸易加速人力资本积累;适时调整“轻进口重出口”的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18.
海南对外贸易格局演化及其与国内省区市的经济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周莺  陶蕾  刘卫东 《资源科学》2021,43(2):256-268
自由经济区是世界各国促进就业、驱动制度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海南自由贸易港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水平最高的自由经济区,对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海南贸易联系出发,采用RCA指数、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等方法,对海南的对外贸易格局演化及其与国内各省区市的经济关联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显示:①2002年以来,海南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对外贸易伙伴中,东盟国家地位显著上升,产油国地位波动巨大。②海南的出口商品结构相对稳定,始终以矿产品为主导;进口商品结构波动巨大,目前以化工产品、矿产品和运输设备为主导。③广东、河南及华东大部分省份与海南经济联系相对较强,广东、安徽、山东及河南是海南主要的产品流向地,而江苏、广东、浙江、河南和安徽是主要的产品来源地。④工业、建筑业及农业是海南与各省区市之间产品流动的主要部门;农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交通仓储和邮政等部门在国内产品流动中具有较强竞争优势。⑤海南与各省区市的经济联系具有较强的单向联系特征,其经济发展对国内其他省份的依赖性较大。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1-2019年美国对华发起的贸易调查事件,以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检验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企业研发国际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受出口管制、进口竞争和市场压力的影响,贸易调查涉案企业会选择在下一期减少研发国际化活动。进一步检验发现,上述负面冲击在遭受反倾销或反补贴调查的企业,在美国或发展中国家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以及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中更显著。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冲击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